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卫生研究》2021,(2):346-35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肝脏,还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近年来,NAFLD在全球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线粒体损伤机制如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生物合成、脂肪酸β氧化及线粒体呼吸链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纳入标准的114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同时给予益肝灵片(2片/次,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片(2片/次,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结果治疗组ALT、AST、TG、TC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安全有效地用于NAFLD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脂肪肝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根据起病方式及病程,脂肪肝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前者多为小泡性脂肪肝,后者则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脂肪肝。通常所述的脂肪肝主要指慢性脂肪肝,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三种病理类型,临床上则分为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最早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NAFLD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研究显示,肥胖、Ⅱ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1],无症状性肝酶升高也是NAFLD的重要表现[2]。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成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甚至肝硬化等一系列病变的综合征。肥胖和静态生活方式可诱发基因重组导致NAFLD的发生;肝脏与肠道和脂肪组织间的相互关联、基因和环境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故在儿童NAFLD的发病机制中上述因素占有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儿童NAFLD的自然史认识不多,正逐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发病机制和组织学改变不仅可为早期诊断和非侵入性诊断手段的应用提供依据,还可为儿童NAFLD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儿童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儿童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多样化的,且与成人有诸多不同,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对儿童NAFLD的重视度仍不高。本文归纳了导致儿童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机制,包含基因多态性、母体及胎儿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环境暴露、代谢综合征、内分泌相关机制和肠道微生态等,旨在为儿童NAFLD的预防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酒精摄入史,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进展则会出现严重肝损害,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本文对NAFLD近年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以期为下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总人群患病率达15%~25%.NAFLD多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因此,对NAFLD危险因素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们探讨了肥胖、高血糖、高血脂与NAFLD的关系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水平在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158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血清铁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等各指标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查,根据肝脏超声结果分为NAFLD组(68例)及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两组间血清铁蛋白水平及血脂、血糖、尿酸、转氨酶等生化指标情况。结果NAFLD组中血清铁蛋白水平及甘油三酯、尿酸、转氨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与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显著相关(r=0.260、0.299,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NAFLD患者肝损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在NAFLD的进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当锻炼的9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罗格列酮、维生素E、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三种方法治疗,疗程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血脂水平(TG)、NAFLD超声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肝功能、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肝功能(ALT、AST、GGT)改善尤为明显(P〈0.01)。治疗后三组肝功能、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改善优于维生素E组及罗格列酮组(P〈0.01),TG改善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维生素E组、罗格列酮组、联合组有效率分别为53.33%,66.67%,90.00%;联合组与罗格列酮组、维生素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812,P〈0.05;字2=9.932,P〈0.01)。结论:罗格列酮和维生素E联合治疗NAFLD安全有效,且联合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几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E、甜菜碱、水飞蓟素和大豆异黄酮等用于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以便对抗氧化剂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以及其危险因素,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参与健康体检的3079例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检出率为12.18%,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有明显的年龄差异(P﹤0.001);NAFLD组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肝功、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除冠心病外,NAFLD组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胆结石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糖异常、男性和肥胖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且其相对危险度依次升高,以血糖异常、男性和肥胖最高。[结论]NAFLD的发生与肥胖、男性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胆结石的患病率也高于健康人,须重视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6~2007两年间来我院健康查体管理中心某机关查体人员中筛选出NAFLD 125例,年龄在30~60岁。其中,经B超诊断轻度脂肪肝48例,中度70例,重度7例,自愿接受饮食及运动治疗干预作为观察对象。采取询问法记录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3 d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日常生活习惯。制定膳食干预原则,编制食谱,给予饮食和运动指导,共12个月,并定期随访。结果通过12个月的干预,观察对象的体重(BW)、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没有改变。B超检查,16%恢复正常,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由原来的77人降至31人,下降了59.7%。结论合理的饮食干预结合适当的有氧运动,对于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瘦素基因变异(启动子区-2548G/A)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方法,对223例广州市城区居民,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组108例,对照组115例,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①在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GA、GG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254,p=0·011),而男性各组的基因分布频率改变不明显(2=3·810,p=0·316)。②血清瘦素水平受性别及等位基因变异的影响。结论①瘦素基因变异对广东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的影响可能存在着性别的差异。②含瘦素基因-2548G/A等位基因G的血清瘦素水平比含等位基因A的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机关干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636例机关干部体检者经超声诊断患脂肪肝,其中474例诊断为NAFL,定为NAFL组。以超声检查无脂肪肝的104例受检者作为对照,两组间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结果①NAFLD组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尿酸、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无NAFLD组(p<0.05)。②NAFLD组合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高血糖和代谢综合征显著高于无脂肪肝组(p<0.05)。③NAFLD组按体重指数进行分层,随体重指数的升高,腹型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空腹血糖受损等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相同体重指数水平下,上述各病患病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NAFLD患者存在明显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集聚的特征。临床上应对NAFLD患者及时筛查代谢综合征及其组成疾病的患病情况,使诊治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吕霞霞  孙建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231-2233,2242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5人依据体检情况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①男性NAFLD患病率大于女性(P﹤0.01);女性NAFL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②对NAFLD危险因素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BMI、FBG、男性、DBP是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TG、BMI、FBG、年龄、DBP是女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TG、BMI、FBG、DBP是男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G、BMI、FBG、DBP、男性;女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G、BMI、FBG、年龄、DBP;男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G、BMI、FBG、DBP。  相似文献   

17.
李梅珠  姚冬梅 《现代医院》2013,13(8):104-106
目的探讨综合个性化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2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n=60)或综合个性化护理(n=60),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施予心里干预、语言训练、肢体护理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结果综合个性化护理组肌力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1.18%,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分值及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同时住院时间缩短,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个性化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l占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为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高脂、高胆固醇组)45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喂养1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肝脏,部分作冰冻切片行组织学和油红O染色判断造膜情况,另一部分固定后行电镜制片,经透射电镜观察并拍片记录。[结果]病理学改变为: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脂滴,肝细胞核膜发泡、染色质固缩呈凋亡样改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脱颗粒及血窦内皮细胞受损等主要改变。[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能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通过损伤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破坏胆小管间连接发挥致病作用,限制高脂、高胆固醇摄入及稳定线粒体膜、防止脂质过氧化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86例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病人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特别强调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病人术前、术后血压波动,以保证手术的效果及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刘美玲  邱秋  张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89-4791
慢性乙型肝炎(CHB)、糖尿病(DM)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增加DM及NAFLD发生的风险,而DM、NAFLD可能与CHB患者肝脏损伤、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