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初步探讨脂联素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12周、模型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1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称体重和肝湿重,计算肝指数,行肝脏的病理检查,判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计算肝脏炎症积分,生化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甘油三酯(1、G)、总胆固醇(TC)、肝匀浆TG、T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脂联素。结果:高脂饮食12周后成功建立了NAFL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中一重度脂肪变性,肝脏炎症积分显著升高(P〈0.01);肝湿重及肝指数明显增高(P〈0.01);血清ALT(P〈0.05)、AST、TC值以及肝匀浆TG、TC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脂联素值明显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积分无相关性,与肝匀浆TC呈负相关(r=-0.638,P=0.038)。结论:NAFLD存在低脂联素血症,脂联素在NAFL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与NAFLD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积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脂联素的信号转导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研究表明,内脏脂肪组织是引起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脂源性因子参与胰岛素抵抗(IR)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而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之一,体内不正常的脂联素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肝纤维化的发生,在促使单纯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1].但确切的关系及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脂联素的信号转导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肥胖儿童和正常对照儿童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BMI、FPG、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脂等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肥胖儿童及100例正常对照儿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检测FPG、胰岛素(FINS)、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标;血清脂联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对肥胖儿童进行肝脏B超检查,并对NAFLD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积分1、2、3分,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肥胖组BMI、ALT、TG、LDL-C、TC、APB、FINS、HOMA-IR较对照组高(均P<0.05),而BMI、和脂联素较对照组低(均P<0.05);血清脂联素与BMI、TG、LDL-C、APB、FINS、HOMA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均P<0.05).100例肥胖儿童组中根据B超发现NAFLD55例,与其余45例单纯肥胖儿童结果比较显示:NAFLD儿童BMI、TG、ALT、FINS、HOMA-IR水平较高(均P<0.05),而脂联素和BMI较单纯肥胖儿童低(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水平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和BMI与NAFLD评分独立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作为一种脂肪因子,在儿童肥胖以及NAFL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监测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助于判断NAFLD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的Gly15Gly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并比较107名NAFLD和112名对照者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的Gly15Gly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kg/m^2)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非肥胖NAFLD39例和对照者72例中TT、TG、GG基因型分别为35.9%、48.6%和48.7%、44.4%和15.4%、7%,两组等位基因频率(x^2=2.09,P>0.05)和GG基因型频率(x^2=0.64,P>0.05)差异无显著性;肥胖NAFLD68例和对照者40例中TT、TG、CG基因型分别为55.9%、37.5%和30.9%、55%和13.2%、7.5%,NAFLD组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x^2=6.159,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x^2=0.941,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的Gly15Gly多态性与NAFLD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脂联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NAFL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脂联素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水平,采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结果NAFLD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OMA-IR及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R与PCⅢ、PCⅣ、HA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5),脂联素水平与腰臀围比(WHR)、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PCⅢ、PCⅣ、HA和LN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脂联素的表达在NAFLD患者肝纤维化与胰岛素抵抗进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国内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渐升高,国内NAFLD患病率是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其中,脂联素(ADPN)作用机制是NAFLD发病过程中的研究热点。ADPN,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脂肪因子,具有调节能量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联素与炎症及多种肝病具有密切关系,现就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联素、瘦素及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以了解NAFLD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病例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另择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比较各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酒精性脂肪肝组的脂联素、瘦素、内脂素、抵抗素指标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性脂肪肝亚组的脂联素水平与脂肪性肝炎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脂联素、瘦素、内脂素分别与抵抗素、HOMA-IR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脂联素、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从2005年及2009年广东省汉族人群NAFLD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中筛选出2次调查均为NAFLD的119例患者为NAFLD组,2次调查均正常的35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脂联素7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2052、rs16861205、rs822396、rs7627128、rs1501299、rs2241767、rs3774261,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用SHEsis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 rs2241767的GG基因型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OR=7.471,95%CI为2.836~19.684,P<0.001),rs1501299的TT基因型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OR=5.040,95%CI为1.919~13.236,P=0.001),rs3774261的GG基因型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OR=3.546,95%CI为1.402~8.972,P=0.008),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ATA单体型是NAFLD的保护因素(OR=0.144,95%CI为0.037~0.558,P=0.001),GGA单体型是NAFLD的危险因素(OR=12.086,95%CI为2.422~60.302,P<0.01),GTG单体型是NAFLD的危险因素(OR=15.355,95%CI为3.946~59.748,P<0.001)。结论 rs2241767、rs1501299、rs3774261基因多态性与NAFLD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脂联素及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设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与对照组,空腹脂联素水平测定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瘦素水平测定采用放免法,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与瘦素水平升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第2、4、8、12周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及其他生化指标,测肝指数,RT-PCR法检测肝脏adipoR mRNA表达,肝组织切片苏丹Ⅲ脂肪染色、H-E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纤维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第2、4、8、12周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指数(r=-0.383,P=0.015)、肝脏炎症评分(r=-0.475,P=0.002)、纤维化评分(r=-0.459,P=0.003)均显著负相关。模型组肝脏adipoR1 mRNA表达逐步上升,adipoR2表达逐步下降,分别于4周、2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肝脏adipoR2 表达与肝指数(r=-0.431,P=0.006)、纤维化评分(r=-0.353,P=0.025)均显著负相关。结论:NAFLD大鼠肝脏adipoR mRNA表达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后者与肝脏脂肪性炎症、纤维化程度相关,提示血清脂联素降低,肝脏adipoR表达异常,尤其是adipoR2 mRNA降低与NAFL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临床用药依旧匮乏。棕榈酰化是广泛发生的一种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其稳定性、胞膜定位及功能发挥。近年来,研究表明蛋白棕榈酰化修饰与NAFLD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对目前已报道棕榈酰化修饰在NAFLD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分析GEO数据库NAFLD肝组织中棕榈酰基转移酶家族表达水平,对探寻NAFLD发病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所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ADP)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并在第8,10,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同期设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ET)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第10-12周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DP水平8周起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TNF-α、ET及IRI明显升高(P<0.05),TNF-α、IRI均与脂联素呈高度负相关(r=-0.673,-0.787,P<0.01);10-12周血清ALT明显升高(P<0.05). 结论 IR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基础,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降低,从而通过一定机制参与了IR及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肝病,其涵盖范围包括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其发病率的增加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越来越多人体试验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过度生长与 NAFLD 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有关。最近,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改善 NAFLD 方面有效,已被视为一种治疗 NAFLD 的新方式,但仍需大样本试验和较长周期的临床随访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主要对 NAFLD 以及益生菌治疗 NAFLD 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为益生菌用于 NAFLD 的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T45G多态性与广东省一般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正常对照组人群507例随访4年,基线和终点均进行问卷调查、体检、血生化和B超检查,终点时人群分为NAFLD组(185例)与正常对照纽(32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法(PCR—RFLP)检测基因多态性,分析2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NAFLD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TT:47.57%US50.93%,TG:45.40%vs42.24%,GG:7.03%US6.83%)和等位基因(T:70.27%掷72.05%,G;29.73%US2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体重指数(BMI)正常与否分层后,2组间3种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T45G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易感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脂联素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该院体检和住院人群中45例NAFLD患者和3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空腹血清脂联素,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脂、肝功能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和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IRI。结果血清脂联素浓度NAFLD组(7.07±1.10)ng/mL比正常对照组(10.68±1.45)ng/mL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与HOMA—IR、ALT、GGT、腰臀比、体重指数、三酰甘油(GT)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无相关性。结论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且伴有明显的IR,IR是NAFLD患者基本特征之一,中心型肥胖、低脂联素水平是NAFLD的危险因素;NAFLD患者脂联素水平降低和中心型肥胖可能共同参与了IR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NAFL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发生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脂代谢异常等有关。肝脏脂联素活性降低、脂联素受体-Ⅱ表达减少以及瘦素抵抗导致NAFLD。肝脏IR、反应氧族(ROS)产生增多以及抗氧化防御机制受损是NASH发生的中心环节。TNF-α、IL-6水平升高诱导IR和肝纤维化发生。减轻体重是预防肥胖者发生NAFLD的基本措施,细胞保护剂、抗氧化剂和降脂药物对NASH有一定治疗作用,噻唑脘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的临床治疗研究已取得可喜的疗效。今后有待进一步研制肝毒性小的能减轻肝脏脂肪蓄积和纤维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经典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是“二次打击”学说,但已不能完全解释由肝细胞脂质堆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NAFLD进程.近年来提出的“多次打击”学说强调了内质网应激(ERS)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内质网功能失衡会引发ERS,造成肝脂质代谢紊乱和肝细胞凋亡,最终导致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ERS及其与非酒精性肝脂质堆积、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基线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每年定期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1 305例,取得2007年6月—2008年12月的基线资料。2011年3月—2011年12月随访复查,两次调查资料均完整者1 303人,选择基线调查时未患NAFLD的838人进行分析。以随访时是否为NALFD分为两组,对比两组基线时各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AFLD的因素。[结果]基线时有MS者新发NAFLD累计发生率45.98%,无MS者新发NAFLD累计发生率15.58%。在不同性别均可见有MS者新发NAFLD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组(P<0.05)。新发NAFLD者基线的年龄、血压、血糖、尿酸、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非NAFLD组人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非NAFLD组人群。随着基线时存在代谢异常的数量增多,新发NAFL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超重/肥胖发生NAFLD的风险分别为2.51(95%CI 1.63~3.86)、1.34(95%CI 1.07~1.68)、1.57(95%CI 1.20~2.07)和1.37(95%CI 1.27~1.47)。[结论]男性、高TC血症、高TG血症和肥胖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