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兔视网膜中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成年、新生和生后兔视网膜中P物质(SP)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定位和发育。结果表明,成年兔视网膜SP样免疫反应细胞胞体位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胞突分布在内网层的第1、3、5亚层,偶见于视神经纤维层。细胞密度以视纹最高,从视纹向背腹视网膜边缘区密度渐变小。在新生兔视网膜已有SP阳性胞体和胞突出现,胞体主要位于节细胞层,突起在内网层第5亚层,但未形成连续网层,在第1亚层很少,第3亚层未见SP阳性突起。SP阳性细胞密度从新生到生后第4天增加,生后第6天到第12天细胞密度渐下降。生后第12天SP阳性胞体主要位于内核层。生后第20天,SP阳性细胞的形态、密度与分布已接近成年水平。上述结果提示,在兔视网膜中SP样免疫反应胞体和突起在生前已出现,生后继续发育,到生后20天后其形态发育已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2.
3.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鸡脑桥内P物质(SP)样免疫反应物的分布。SP样神经元胞体分布于尾侧线形核及其毗邻的网状结构,前庭内侧核,下网状核以及网状结构外侧部。SP样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上橄榄背核以及外神经副核分布密集,在尾侧线形核及前庭内侧核则分布稀疏。结果表明:三叉神经束核,三叉神经感主核,上橄榄背核以及前庭内侧核的SP样免疫反应物的鸡和哺乳类间存在  相似文献   

4.
5.
沈伟哉  郭国庆 《解剖学报》2001,32(4):317-319,T006
目的 观察人胎海马结构小白蛋白(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 取孕龄为30周的人胎尸体,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结果 海马结构的各区域内均有丰富的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分布,以锥体细胞怪最为密集。CA1、CA2、CA3始层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呈散在分布,胞体形态多样,细胞的突起伸向浅怪的始层和深层的分子层;分子层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较稀少。门区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分布密集,但细胞分层不明显,可见部分细胞的突起伸向齿状回;齿状回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集中分布于颗粒细胞层,其余各层在有少量散在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细胞染色浅谈,无明显突起,下托复合体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锥体细胞层,始层和分子层较稀少,细胞淡染,突起不明显。结论 海马结构的各区域均有丰富的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分布,主要分布于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的颗粒层。各区域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发育成熟的时间可能并不同步,CA1-3和门区PV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发育成熟早于齿状回和下托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PA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并作了计数。1.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仅见于中缝背核最尾侧部,含P物质阳性胞体数平均167个/只;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几乎遍于中缝背核全长,其阳性胞体数平均132个/只。2.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主要定位于中缝背核中线区;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除分布于中缝背核中线区以外,也定位在其两侧的延伸。3.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恒定地出现在中缝正中核内,平均199个/只;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仅见于2例动物。4.中缝背核内有些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或突起,紧邻血管壁排列,未观察到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有类似现象。本实验观察到鼠中缝正中核内存在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  相似文献   

7.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I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Ⅱ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 ̄Ⅴ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  相似文献   

8.
<正> 取胎龄18、22、25、26、28和30天的双侧眼球,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7—12小时。用免疫组化ABC技术显示SP。在胎龄18,22天兔视网膜未见SPIR阳性胞体和纤维。在胎龄25天,SPIR阳性细胞呈弱反应,开始出现在节细胞层(GCL),在神经  相似文献   

9.
10.
心壁内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树仪  李光千 《解剖学报》1989,20(3):260-263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妊娠第8周至第28周人胚胎视网膜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5—Hydroxytryptamine like immunoreac-tion,5—HT—LI)神经元的定位和发育,观察了切片和平铺片共40例。结果表明,第10周人胚胎视网膜开始出现5—HT—LI神经元,它们分散在内成神经细胞层,胞体圆形,卵圆形,直径6—7μm。人胎第11至第13周5—HT—LI神经元数量增加,细胞大小比较一致,并处于迁移之中;此时约49.5%的5—HT—LI细胞位于节细胞层,其余位于节细胞层以外。第17至第18周位于节细胞层的5—HT—LI细胞达88.5%,位于内核层约11.5%;其中位于内核层最内缘的细胞约7.3%,这些细胞大致可分为大、中、小3型,其直径分别是8—10μm,6—7μm,和5—6μm,每平方毫米细胞数为8.1±2.19细胞(平均数±标准差)。第21周时为10.7±2.16细胞/mm~2。第14周以前可见5—HT—LI纤维分布在神经纤维层,自此之后,未见5—HT—LI纤维存在,上述结果提示,5—HT—LI神经元是发育中的无长突细胞,这些细胞在第10周人胎视网膜出现,至第17至18周已发育到相当阶段,但未见细胞间的纤维联系,此后神经元继续发育至成熟。  相似文献   

12.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38周人胚胎视网膜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及超微定位。结果显示:1.人胎14周突触囊泡蛋白才出现在早期视细胞的胞质中,随后,内网层及节细胞的胞体也相继出现,且由视网膜的中央区向周边区发展;2.随着胎龄增长,神经细胞发育长大,突触囊泡蛋白的含量也逐渐增加,并从核周质中转移至突触前末梢,32周时基本与成人相似;3.突触囊泡蛋白主要定位于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小泡,核周质及轴突中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对SP样结构在成年鸡延髓内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延髓内的SP样神经元胞体主要分布于迷走神经背核、延髓背外侧及腹外侧网状结构。SP样纤维或终末在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根内、外楔束核及其毗邻区、中介核和舌下神经核比较密集,而下橄榄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则较少。SP样轴突终末不但分布于非SP样胞体或树突区,而且还分布于SP样胞体或树突区,有的还伸至第四脑室室管膜下。  相似文献   

14.
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方法:不同孕龄的人胎16例,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1)细胞凋亡观察: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15周、17周凋亡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分布于视网膜的全局;20周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内核层,数量减少;28周凋亡细胞仅见于内核层,呈指环样外观,着色较深,数量较20周减少明显。(2)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PV免疫阳性神经元;15周、17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有弱阳性的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20周相似,但内核层的数量减少,呈整齐的带状排列,着色增强。结论:在胚胎28周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已基本建立,而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和细胞凋亡在时间和数量变化上的一致性提示Ca^2 在视网膜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视网膜缺血后Parvalbumin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大鼠视网膜缺血后Parvalbumin(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动物分为缺血10min组、15min组、30min组及60min组等4组.动物右眼为缺血眼,左眼做自身对照眼.结果表明PV免疫反应神经元主要位于内核层及节细胞层,其突起伸向内网层第1、5亚层,神经纤维层也可见PV免疫反应纤维。缺血10min后PV免疫反应神经元未出现变化,缺血15min后数量开始减少,内网层第5亚层PV免疫反应纤维消失、缺血30min、60min后PV免疫反应神经元比缺血15min后减少明显.表明缺血15min后即出现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但各缺血时间点上其减少率低于其它类型的神经元,提示它对缺血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全长的P物质(SP)免疫反应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和定位。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在脊髓全长各节段和各板层内,并只有其分布特点。呈很高密度反应者有后角Ⅰ、Ⅱ层,呈商密度反应有Lissauer氏束,外侧颈核、胸髓侧角、低副交感核和X层;呈中等密度或低密度反应有Ⅲ、Ⅳ、Ⅴ、Ⅵ、Ⅷ和Ⅸ层。本研究从形态学上进一步证实SP免疫反应纤维和终末广泛存在于脊髓全长内,这提示SP作为递质参与脊髓感觉、躯体运动和植物性等功能,且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P物质和P物质受体在小鼠胚胎发育期脑内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华  韩曙  郑轶  孙建刚  凌树才 《解剖学报》2006,37(5):578-583
目的研究小鼠胚脑发育期间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SPR)的表达。方法分别取孕11、13、15、17和19d的小鼠胚脑和新生鼠脑。采用SP和SPR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P和SPR表达的变化。结果SP自小鼠胚胎11d开始出现少量表达,并一直持续到出生后,主要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的新纹状体等部位;SPR与SP同时出现并持续到出生后,主要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的延髓中缝等部位。结论SP和SPR在小鼠发育期间的表达提示SP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形成和成熟调控。  相似文献   

18.
含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在移植视网膜发育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60例鼠龄14dSD大鼠视网膜移植到出生后1d大鼠中脑偏左侧处,同时摘除新生鼠的右眼。术后10d至22d分别取移植视网膜及其中脑,在相应的年龄取正常视网膜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组化技术──地高辛标记的生长抑素的cRNA探针检测移植和正常视网膜中含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出现时间、发育规律及定位分布。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形态,以作对照和补充。原位杂交组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出生当天的移植视网膜节细胞层已出现阳性表达,出生后4d,外核层也出现小的含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此种神经元随后减少、消失;与此同时内核层及节细胞层内含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逐渐增多,至生后12d接近成年水平。通过对非移植大鼠视网膜进行正常对照观察,移植视网膜与非移植的正常视网膜生后发育的结果相似。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神经元与原位杂交含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的表达部位是一致的,但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神经元可见其突起。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蓝斑内P物质(SP)、神经降压肽(NT)、生长抑素(SOM)三种肽能投射神经元的纤维联系及其局部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证实:1.HRP注射至丘脑或尾壳核后,大鼠蓝斑内均可见到双标记神经元。2.存在SP样和NT样蓝斑—丘脑纤维,前者终止于丘脑腹后核和板内核,后者终止于丘脑板内核。3.蓝斑至尾壳核的投射呈SOM样免疫反应。4.蓝斑内三种肽能投射的起始和终止部位有所不同,其中SP样和NT样神经元主要位于蓝斑后部背侧区,其纤维终于丘脑;而SOM样投射神经元则见于蓝斑前部背侧区,纤维终止于尾壳核。上述肽能通路均为双侧性,而以同侧占优势。5.蓝斑内三种肽能单标记神经元中以NT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最为丰富。以上结果表明;蓝斑上行性投射中除含去甲肾上腺素纤维外,还含有SP样、NT样和SOM样纤维,并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投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