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调查艾滋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肠道细菌及真菌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艾滋病腹泻患者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降低腹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艾滋病患者便标本常规检测;便标本涂片革兰染色与改良抗酸染色;便常规培养与微需氧培养;难辨梭菌毒素A/B检测;BD FACAS Calibur艾滋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值。结果便标本涂片中,52.8%可见真菌孢子;2.8%难辨梭菌毒素A/B阳性;36例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CD4+T淋巴细胞<400个/ml达80.0%,其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ml达37.0%。结论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应长期监测肠道病原学,及早发现腹泻病原菌,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上海预防医学》2008,20(12):616-616
艾滋病临床上分为3期:1.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2处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并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和腹泻等;3.艾滋病阶段。病人突出的表现是致病性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细胞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正向我们袭来文/卢勇田1981年6月,美国同性恋青年盖尔坦因发烧、消瘦、乏力、腹泻而住进了医院。直面这位形销骨立、遍体疮痍的罕见病例,医生们束手无策,只能看着他在痛苦的挣扎中悲惨地死去。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艾滋病(AIDS)的医学全...  相似文献   

4.
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减少婴幼儿患腹泻、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母乳喂养可能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人工喂养是减少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该文介绍不同喂养方式对2岁以内婴幼儿生长发育、患病及死亡的影响,为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幼儿生长发育、患病及死亡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腹泻是艾滋病病人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对有慢性腹泻症状的艾滋病病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病例(68~85%)有肠道病原体感染,其中腺病毒(Adv)感染时有发生。目前已从艾滋病患者的腹泻粪便中检出17个 Adv的血清型。为了评价Adv在各期艾滋病病人中的流行率及其在腹泻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作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103份粪便标本来自处于HIV感染不同阶段的血清阳性病人,根据年龄和性别配对选择200例血清HIV阴性病人作对照。Adv的检测用EIA试剂盒和细胞培养法进行,  相似文献   

6.
消化科病例中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析3例消化道症状突出而长期被误诊和漏诊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艾滋病易侵犯消化系组织,表现为腹泻、腹痛、吞咽困难、急腹症等消化道症状,伴随有发热、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艾滋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作者建议全面推行在消化道内镜检查术前时被检查者进行HIV初筛,临床医师接诊消化道症状突出的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伴随有长期消瘦、发热患者,应警惕艾滋病可能性,并作相应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河南、新疆地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相关慢性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状况。方法收集3个地区HIV/AIDS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粪便,采用甲醛-乙酸乙酯沉淀法集卵,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同时检测患者血液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253例HIV/AIDS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有32例为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12.6%。北京、河南、新疆地区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5.97%(4/67)、16.1%(24/149)和10.8%(4/37),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1,P<0.05)。男性和女性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1.2%( 16/1 43)和14.5%(16/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4,P>0.05);城市和农村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6.5%(7/104)和16.8%(25/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6,P<0.05);夏秋季与其他季节的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4.0%(30/214)和5.1%(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处于HIV感染无症状期、有症状期、艾滋病期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0/7)、21.3%(19/89)、8.3%( 1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2,P<0.01);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cell/μl)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有差异,<200为20.4% (20/98),200~499为9.23%(12/130),≥500为0%( 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3,P<0.01)。艾滋病中晚期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μl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3个地区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与性别无关;患者来自农村地区、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疾病为中晚期患者易发生隐孢子虫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的认识,总结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本院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治疗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消瘦、咳嗽、腹泻等.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晚期的主要机会性感染,其次为感染性腹泻.机会性感染呈多样性、混合性,且多数患者伴有机体多系统损害,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9.
微量元素与艾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感染后,临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状态,继而发展为全身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PGL)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出现发热、疲乏、盗汗、消瘦、腹痛、腹泻、鹅口疮、口唇疱疹等,最后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艾滋病,病死率极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以传播迅速、病势凶险、病死率高,预后差,且目前尚无治愈该病的方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震惊世界。微量元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通过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家庭医学》2021,(6):62-63
慢性腹泻是艾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而引发的消化系统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破坏、吸收障碍所致.中国发病率达30%~80%,在某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可达90%.慢性腹泻可导致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加,通常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是艾滋病患者生存的独立负性预测因子,其诊治问题始终是该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艾滋病患者的胃肠道表现包括食管症状、腹痛、消化道出血、腹泻及艾滋病肠病作了系统综述,并对其病原及处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江苏农村孕产妇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生殖道患病情况,以便制订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自制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表,逐级培训调查员,按照分阶段抽样,在淮安、盐城两市抽取两个县,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在每个县抽取300名孕产妇进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行为及生殖道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农村孕产妇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很低,除了听说过性病、梅毒的人数超过60%,调查的其他性病和艾滋病知晓率均在20%以下;对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如与性病患者握手是否会传染、与性病患者一同游泳或洗澡是否会传染、艾滋病母亲哺乳是否会将艾滋病传播给婴儿的知晓率均在20%以下。性病/艾滋病常见症状知晓率较低,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尿急尿痛、性病患者可能出现生殖器部分溃烂、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皮疹、性病患者生殖器部位长赘生物、艾滋病患者早期可能发热消瘦腹泻等知晓率均在11%以下。安全套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作用的知晓率为7.0%;高中以上与初中以下学历孕产妇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x^2=13.01,P〈0.01);孕产妇累计生殖道感染率达10.8%。结论农村孕产妇的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发挥电视、广播等媒体作用,控制性病/艾滋病经孕产妇传播。  相似文献   

13.
1病例介绍患者王XX,男,38岁,已生育一男一女,1989年获准出国打工,于国外染上艾滋病毒,1992年1月回国探亲时,被厦门市卫生检疫局检出,1997年2月发病,4月9日死亡,为我市首例艾滋病死亡者。1997年2月,患者开始发热,体温持续在38+C至39C之间,仅在当地村卫生所购退热药内服,未作其他治疗,继而食欲不振,腹泻、疲乏、消瘦。发病50天后,求治于某医院,有作如上主诉,但隐瞒艾滋病感染史并漏诉慢性腹泻。医院门诊检出腋下肿块,初诊为“腋下脓肿”,收外科住院治疗。医生进一步体检,发现患者颌下、锁骨上、腋下及纵隔淋巴结均肿…  相似文献   

14.
正高危行为后不久出现一些"急性期症状",是否说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答: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有类似症状并不代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首先要考虑的是流行病学史,即是否有过高危行为,但做出诊断依据的是实验室检测结果。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没有一个症状是与艾滋病病毒感染一一对应,因此不能只根据发热、腹泻、肺炎、乏力、皮疹、鹅口疮等一两个症状就断定感染了艾滋病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I型病毒(HIV-1),与所有的病毒一样,寄生于人体细胞内。它的基因编码类似于细胞核控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合成的基因密码,所以在HIV-1血清阳性个体中,病毒复制时对遗传物质的使用可以耗竭体内的硒、半胱氨酸、谷氨酰胺和色氨酸,它们是组成这种硒酸酶最基本的成份。病毒复制的结果可导致人体内这4种营养成份极度缺乏,最终产生艾滋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免疫系统衰竭、肌肉组织消耗性萎缩、皮肤炎症、腹泻及痴呆。与此相关的其它致病因素也对艾滋病各种特有的症状起决定作用。因此,艾滋病病人及HIV病毒携带者的治疗必须包括恢复身体内硒、半胱氨酸、谷氨酰胺和色氨酸的正常储备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住院艾滋病患者主要的实验室指标异常、常见的机会感染、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 将湘雅二医院37例住院艾滋病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和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有皮疹、咳嗽、吐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实验室化验和其它检测指标显示多器官受累和多种病原感染,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皮肤病变和消化系统病变为最常见,也可见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病变。结论 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检验结果均提示多器官受累和多种病原感染,临床处理多需抗菌素、抗病毒药和抗霉菌药合理联合用药,同时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和心理护理。在病情缓解后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HAART治疗。  相似文献   

17.
据北京地坛医院报道,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治疗艾滋病,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抗病毒治疗。该院采用中药加西医方法治疗32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时与33例单纯使用抗艾滋病病毒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以后,患者自觉乏力、腹泻、纳差较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CD4T细胞上升,自身对照CD4/CD8近期比值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治疗后体重上升。6例未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药治疗3个月后,CD4T细胞、CD8T细胞数有轻度上升。单纯用西药治疗者,治疗前后CD4T数无显著差异,CD4/CD8比值升高,有显著差异。两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CD4T细胞上升优于单纯西药抗病毒组。有关专家指出,这是国内首次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艾滋病提出的疗效数据分析资料。中西医结合组采用的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个性化辨证论治,服用中药煎剂。  相似文献   

18.
高耀洁 《健康世界》2000,8(12):39-39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艾滋病为乙类传染病;重症病人,如重症腹泻、大小便失禁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严重继发感染及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应当住院治疗,以便于控制观察和治疗护理、但不少病人因经济拮据,无力支付医院治疗费,只得住在家中。  相似文献   

19.
隐孢子虫病的病原、表现、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孢子虫病是由一种卵囊为球形,直径4-6um,对加氯消毒有极强抵抗力的肠道寄生性原虫--微小孢孢子虫所致的,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中常表现为潜伏期2-28天,持续1-2周,以水样腹泻为主,伴腹痛,低热和恶性呕吐等症状的自限性疾病,而在艾滋病患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往往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 时甚至致命的顽固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其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如直接涂片法,抗酸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及PCR技术等,据研究,摄入10-100个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或呛一口受污染的水就可能感染发病,使50%健康志愿感染的卵囊量(ID50)约为132个。其感染率在艾滋病病毒阳性且伴腹泻中约为13.8-23.9%,在普通腹泻中约为2.1%-6.1%,有关该病暴发流行的报道正呈渐增之势,其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尤其是对供水安全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正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般没有症状,可以照常工作、学习。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病即成为艾滋病病人,常常伴有低热、腹泻等症状,或有合并感染等病症。此时,需要遵从医嘱对症处理。同时,注意让病人得到良好的休息并增加营养。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种:*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常见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炎或急性多发性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