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补充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 378例婴幼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142例)、B组(7-12个月,168例)和C组(13-36个月,68例).其中,部分婴幼儿近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 250 IU/d(D组,46例)、300 IU/d(E组,82例)和500 IU/d(F组,171例),79例未补充维生素D(G组).采集婴幼儿指尖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计算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结果 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21.16%(80/378).B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A、C组[(72.0±23.2)nmol/L vs.(67.0±24.8)、(55.9±12.4)nmol/L](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低于A、C组(13.10% vs.21.83%、39.71%) (P<0.05).D、E、F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G组[(63.6±16.9)、(69.9±20.1)、(71.5±27.8)nmol/L vs.(57.2±11.9) nmol/L] (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低于G组[26.09%、21.95%、13.45% vs.34.18%](P<0.05);D、E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F组(P<0.05).结论 婴幼儿维生素D普遍缺乏,建议补充维生素D500 IU/d,0-6个月和13-36个月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400 IU/d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一次性大剂量维生素D3 20~30万U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生长速率标准差比值、25-(OH)D水平、临床体征改善时间、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0,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生长速率标准差比值、25-(OH)D水平分别为(2.47±0.21)mmol/L、(2.24±0.54)mmol/L、(314.34±31.21)IU/L、(2.16±0.35)、(27.19±2.50)nmol/L,均优于对照组的(2.22±0.18)mmol/L、(1.67±0.45)mmol/L、(414.66±31.21)IU/L、(1.76±0.32)、(19.21±3.26)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X线拍片显示正常时间、鸡胸消失时间、肋外翻消失时间分别为(6.34±1.46)、(5.21±0.24)、(4.78±1.78)个月,均短于对照组的(8.58±1.75)、(7.90±0.56)、(6.72±1.7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发育落后比例10%、乳牙萌出延迟比例2%、身材矮小比例0,均低于对照组的28%、16%、14%,身长标准差比值(-0.85±0.23)高于对照组的(-1.15±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 20~30万U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效果良好,可更快更好地改善病情,改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和血清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25-728
目的:探讨血清高剂量维生素D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45例GDM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肌肉注射30万IU维生素D,对照组不给予。测定肌肉注射前及分娩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钙、血清磷及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25-(OH)D3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GDM均存在不同程度维生素D缺乏,分别为79.2%和81.9%,干预后两组分别为4.2%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平均血清25-(OH)D3为62.10 nmol/L,与干预前(24.25 nmol/L)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4.10 nmol/L)比较,血清25-(OH)D3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TH[(2.88±1.06)pmol/L]显著降低,血清钙[(2.47±0.05)mmol/L)]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磷、BMI及HbA1c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单次予以维生素D 30万IU安全、有效,能快速改善GDM孕妇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4.
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我们的研究希望找出对于25(OH)D水平低的患者,这种改善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25(OH)D的基本水平分为三组。1组和2组(血清25(OH)D <20 nmol/L)给予第一周口服维生素D2 80 000 IU,随后3周每周给予维生素D2 40 000 IU。3组血清25(OH)D为20–30 nmol/L,每周给予维生素D240 000 IU,口服4周。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共111名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62.21±13.35岁(21–89岁),平均血清25(OH)D为14.67±5.75 nmol/L(4.6–27.5 nmol/L)。在使用维生素D 29.92±2.72天后,各组血清25(OH)D显著升高(P <0.05)。收缩压、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 <0.05),而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无明显降低。三组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8,(8):1306-1309
目的:分析新生儿(早产儿及足月儿)住院期间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值的变化对疾病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的住院患儿200例资料,剔除重度窒息、贫血、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资料,根据监测结果比较新生儿的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的变化情况对新生儿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监测200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105例占52.50%,足月儿95例占47.50%);足月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高于早产儿(P<0.05);新生儿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组、低出生体质量儿组、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组和巨大儿组之间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组和巨大儿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相对较低;按照疾病分组发现,正常足月儿、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组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此外,新生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得值在秋季为最高,冬季为最低,其中夏、秋季明显高于春冬季,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6,P<0.05)。结论: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易缺乏25-羟基维生素D;不同性别、不同出生体质量的新生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各不相同;不同疾病、不同出生季节的新生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也不相同,建议用维生素D 2 000 U/d或50 000 U/周,血清中维生素D 30μg/L以上,然后再以正常婴幼儿补充的量维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产儿脐带血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临床纳入200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作为研究组,根据胎龄情况分组,胎龄≤32周的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1组,胎龄>32周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2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胎儿脐带血25-(OH)D水平。对早产儿及足月儿均进行补充维生素D治疗,不同组补充剂量不同。观察三组胎儿治疗后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三组胎儿治疗前25-(OH)D水平有明显差异,治疗组高于研究2组,高于研究1组(均P<0.05)。按照不同组和维生素D3缺乏情况进行维生素D3补充治疗,治疗后发现三组胎儿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胎儿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均有差异,治疗组明显大于研究2组,大于研究1组(P<0.05)。治疗后随访1年,三组胎儿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相对于足月儿来说生长发育相对较快,针对性对患儿进行维生素D补充,可有效解决早产儿生长发育过快导致的维生素D不足问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108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足背动脉管腔狭窄率,分为狭窄率≥50%;狭窄率<50%;动脉内膜无变化组。检测各组血压、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及25-(OH)D3等指标,分析足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探讨25-(OH)D3与足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足背动脉中狭窄率≥50%组患者年龄大于狭窄率<50%组和动脉内膜无变化组(P<0.05);血清25-(OH)D3水平(14.28±5.46)nmol/L,显著低于狭窄率<50%组的(24.14±7.61)nmol/L和动脉内膜无变化组的(30.54±7.13)nmol/L(t=4.67、3.41,均P<0.01)。动脉内膜无变化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动脉内膜无变化组(t=2.51,P<0.05)。相关分析显示足背动脉狭窄与年龄、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呈正相关(r=0.45、0.38、0.53、0.74,均P<0.05),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62,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及25-(OH)D3水平是足背动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及25-(OH)D3,血清25-(OH)D3浓度可能是足背动脉的预测指标,降糖同时补充25-(OH)D3可延缓足背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葡萄糖酸钙锌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14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D3治疗,实验组患儿给予维生素D联合葡萄糖酸钙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25-(OH)D3、NBAP、脱氧吡啶啉(DPD)、骨钙素(BG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钙(Ca^2+)、血磷(P)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NBAP(297.35±1.64)U/L、Ca2+(3.39±1.03)mmol/L、25-(OH)D3(63.66±0.39)ng/L、DPD(34.90±0.94)mmol/L、BGP(20.06±1.2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78±1.93)U/L、(2.83±1.92)mmol/L、(46.95±0.38)ng/L、(24.97±0.42)mmol/L、(12.78±1.30)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PG(4.42±1.36)mmol/L、2 h PG(7.89±1.20)mmol/L、HbA1c(7.49±1.06)%、Ca^2+(1.90±0.74)mmol/L、P(2.76±1.02)mmol/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6±1.23)mmol/L、(12.98±1.49)mmol/L、(9.03±1.08)%、(1.67±0.02)mmol/L、(2.18±1.39)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治疗中,维生素D与葡萄糖酸钙锌联合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显著,血清25-(OH)D3、NBAP水平明显提高,临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_3)水平与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的长短将全部新生儿共分成四组:A组:胎龄≤32周;B组:32周胎龄37周;C组:37周≤胎龄≤39周和D组:胎龄39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5(OH)-D_3浓度,应用微量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采用免疫比浊法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胰岛素抵抗(IR)指数。比较四组新生儿的25-(OH)-D_3水平和各糖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分析25-(OH)-D_3水平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新生儿的25-(OH)-D3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B组、C组和D组间的25-(OH)-D_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新生儿的FPG、FINS和IR各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四组间HbA1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25-(OH)D值与其FPG、和IR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96,-0.582,P0.01),与其FINS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9,P0.01),C组和D组的25-(OH)D值与其FPG、HbAlc、FINS和IR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胎龄≤32周的新生儿的25-(OH)-D_3水平显著降低,且早产儿(胎龄37周)25-(OH)-D_3水平的与糖代谢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入选196例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其年龄、身高、腰围、臀围及血压,并检测血糖、血脂及血清25(OH)D3水平,依据血清25(OH)D3浓度进行分组:25(OH)D3<25 nmol/L为25(OH)D3严重缺乏组,25(OH)D3≥25 nmol/L且<50 nmol/L为25(OH)D3缺乏组,≥50 nmol/L且<75 nmol/L为25(OH)D3不足组,≥75 nmol/L为25(OH)D3充足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入选患者进行下肢动脉检查,根据下肢动脉病变的判断标准,将其中伴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124例)作为病例组,不伴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2型糖尿病下肢病变者的血清25(OH)D3明显降低,年龄、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BP及TC明显升高(P<0 Q.05).单因素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腰/臀比、HOMA-IR、SBP、TC及LDL-C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有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行,高龄、高InHOMA-IR水平、高SBP以及低维生素D水平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25(OH)D3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NAFLD患者(观察组)和10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清25(OH)D的浓度,并收集两组人群的基本资料,以173例研究对象25(OH)D浓度四分位数为依据将其分为4个区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区间血清25(OH)D浓度与NAFLD发病的风险。结果:观察组血25(OH)D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将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浓度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层:12.3~29.4 nmol/L,29.4~34.7 nmol/L,34.7~48.1 nmol/L,48.1~75.3 nmol/L,以第1区间血清25(OH)D浓度在12.3~29.4 nmol/L范围内的患者作为对照,以是否患有NAFLD作为因变量,校正前,第2,3,4区间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494(0.347~0.793),0.467(0.317~0.619),0.382(0.223~0.584);校正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第2,3,4区间OR值及95%CI分别为0.452(0.391~0.726),0.404(0.309~0.784),0.381(0.219~0.609),且25(OH)D浓度的升高与NAFLD发病风险的下降存在线性相关(χ~2=26.218,P<0.01)。结论:NAFLD发病风险随血清25(OH)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维生素D可能是NAFLD发病的一项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期补充维生素D3对早产儿白细胞介素-2 (IL-2)和各免疫球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给予配方奶喂养,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出生第7天开始口服维生素D3.在胎儿出生后7 d和21 d测定幼儿血清IL-2及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25-羟维生素D[25-(OH)D]等水平,借此分析对比早产儿身体健康状况.结果 经补充维生素D3后观察组早产儿25-(OH)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21天观察组的 IL-2浓度明显高于第7天时的IL-2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出生第7天、第21天时的血清IgA、IgG、IgM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适当补充维生素D3有助于提高IL-2以及25-(OH) D浓度,增强免疫力,但维生素D3对于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临床关系,为T1DM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2018年新诊断及使用3C疗法治疗的T1DM患儿,分析T1DM患儿与健康体检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25(OH) D水平,将T1DM患儿分为3组(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比较三个亚组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用量等情况,探讨不同tanner分期、性别、季节、有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结果:T1DM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为(42.31±22.01)nmol/L,较健康对照组的(50.37±22.28)n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患儿中,维生素D充足组的空腹C肽水平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及维生素D缺乏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空腹血糖水平及单位体质量胰岛素用量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按血清25(OH)D水平测定时间不同分A组(1-3月、10-12月)和B组(4-9月),A组25(OH)D水平低于B组(P<0.05);合并DKA组25(OH)D水平低于无DKA组(P<0.05)。结论:T1DM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合并DKA、及1-3月及10-12月的患儿;维生素D充足的T1DM患儿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临床上要加强T1DM患儿的维生素D的监测以及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晚期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机添加维生素D对其矫正月龄6个月时的身长、体重、头围、25羟维生素D[25(OH)D]、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住新生儿病房的胎龄34~<37周晚期早产儿12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出生后3 d添加维生素D制剂组和出生后1周添加维生素D制剂组,每组60例。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喂养的晚期早产儿口服维生素D3 800IU/d;完全配方奶粉喂养的晚期早产儿口服维生素D3 400 IU/d。结果 2组早产儿出生时,矫正胎龄40周、1个月时身长、体重、头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早产儿矫正月龄3~6个月时身长、体重、头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早产儿矫正月龄3个月时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月龄6个月时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出生后3 d尽早添加适量的维生素D制剂可提高早产儿体格发育、维生素D水平,增强骨密度;对早产儿追赶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龋儿童体内血红蛋白(Hb)及维生素D[1,25(OH)2D3]水平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龋齿患儿106例,其中重症龋齿患儿44例(重症组),非重症龋齿患儿62例(非重症组),同时选取无龋齿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Hb、1,25(OH)2D3水平。结果:重症组Hb和1,25(OH)2D3分别为(108.81±6.72)g/L和(64.15±9.87)nmol/L,明显低于非重症组和对照组(P<0.05);非重症组Hb和1,25(OH)2D3分别为(113.03±7.20)g/L和(72.06±10.6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龋失补牙数(dmft)为(8.90±1.11),明显高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Hb、1,25(OH)2D3与dmft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2和-0.454,P<0.05);非重症组Hb、1,25(OH)2D3与dmft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重症龋儿童Hb和1,25(OH)2D3水平明显降低,且与患儿dmft有一定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52例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儿,其余100例按糖尿病标准排除糖尿病。对52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的关系。结果 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63.67±28.41)nmol.L 1,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儿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KA患儿的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58.63±27.79)nmol.L 1,显著低于非DKA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25-(OH)D的水平较低可能会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以及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代谢相关指标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予维生素D口服,1200IU/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等内分泌代谢指标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卵泡刺激素水平[(5.86±1.64)mIU/mL]略高于对照组[(5.74±1.45)mI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黄体生成素、睾酮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率[(4.27±1.42)mIU/Ml]、(34.65±8.27)nmol/L、18.92%]均低于对照组[(6.35±1.74)mIU/mL、(40.54±9.86)nmol/L、43.2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5-羟基维生素D3浓度[(35.62±6.51)nmol/L]高于对照组[(32.45±5.8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补充辅助治疗可以通过提高患者血清中25(OH)VD3浓度来降低PCOS患者的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控制患者的内分泌代谢紊乱,降低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与生长激素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8例,检测血清25-(OH)D3及生长激素水平,探讨其相关性及肝源性糖尿病的共同作用机制.结果 不同分级肝源性糖尿病血清25-(OH)D3水平分别是(38.74±13)nmol/L、(42.31±9.25)nmol/L、(30.72±13.23)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激素水平分别是(3.02±0.89)μg/L、(4.62±1.02) μg/L、(5.85±1.4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生长激素呈负相关(r=-0.646,P<0.05).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降低,生长激素水平升高,并与肝硬化分级程度有关,是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  相似文献   

19.
曾繁睿  张令晖  沙杭  刘勇谋  吴娟 《天津医药》2015,43(12):1416-1419
目的探讨成人哮喘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62 例,其中轻、中及重度组分别为6、13 及43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8 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用肺功能仪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最大呼气量(FEV1),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 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观察哮喘组不同性别及各亚组轻、中及重度组的病史、年龄、身高等一般情况差异及VitD 水平。分析哮喘组和对照组血清25(OH)D 含量差异,哮喘组和其3 个亚组血清25(OH)D 含量与FEV1%pred 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不同性别和轻、中、重度组间年龄、身高及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病程长于女性(P < 0.05)。哮喘组血清25(OH)D [(29.69±20.45)]nmol/L 低于对照组[(75.16±4.06)]nmol/L(P < 0.05);重度组血清25(OH)D 低于轻、中度组(P < 0.05);哮喘组及其3 个亚组25(OH)D 与 FEV1%pred 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普遍存在VitD 缺乏现象,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 25(OH)D 低水平与其严重性有关,与其肺功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揭西地区孕晚期女性血清25-(OH)D含量,分析其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的正常产妇600例血清25-(OH)D含量进行检测,并统计相关一般性临床资料和产褥感染率及产褥病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揭西地区孕晚期女性血清25-(OH)D含量为(75.08±16.71)nmol/L,高于当前的低维生素-D诊断共识(50nmol/L)。高VitD组与低VitD组比较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手术操作率,产褥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但产褥感染绝对数明显升高(1/5)产褥病率在低VitD组较高VitD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维生素D水平可能对产后预防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临床针对低VitD孕妇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