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色素变性光感受器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光感受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方法:对9例11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光感受器进行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发现赤道部光感受器病理损害最明显,其次为周边区、后极部和黄斑。中期病例病理改变包括外节盘膜退变、变小和连接纤毛减少或消失;内节粗短、线粒体肿胀。晚期病例内、外节和纤毛消失,外界膜粘附在色素上皮细胞或Bruch膜上。光感受器细胞核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变性、结构破坏。移位的Müller细胞和增生肥大的细胞突占据了内外节和光感受器细胞核消失所遗留的空间。色素上皮细胞退变,部分消失或移位到视网膜内。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光感受器有明显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60-162)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1岁.自幼自觉右眼视力下降,尤以夜晚明显,视物范围缩小.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2000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并定期检查.近年自觉右眼视力下降速度加快,于2006年4月来我院眼科就诊.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病史,否认眼外伤、葡萄膜炎、高血压及梅毒病史.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常见的与遗传相关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成功建立,它成为近几年国内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十余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光感受器细胞核受体(NR2E3)基因在宁夏地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经检查确诊的120例R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ADRP)患者33例,来自18个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ARRP)患者20例,来自15个家系;散发型RP(SRP)患者67例。选取10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NR2E3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多因素分析研究NR2E3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结果 120例RP患者NR2E3基因检测出变异位点12个。其中,非编码区5个;第4、6、7外显子上7个。12个变异位点中,新发现变异位点6个。外显子上7个变异位点中,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4个。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异位点均为NR2E3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变异位点均与RP发生无相关性。18例ADRP先证者、67例SR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别有1、3、2例NR2E3基因第4外显子上发现p.Glu121Lys变异。发生该位点变异的ADRP患者家系(NXRP-1)另外8例患者中,出现p.Glu121Lys位点变异5例,未出现变异3例。出现变异的6例患者发病年龄较未出现p.Glu121Lys位点变异的3例患者早,且较早出现明显的中心视力损害。结论 宁夏地区RP患者NR2E3基因致病突变率小于1%,NR2E3基因的p.Glu121Lys变异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生与基因变异有着密切关系.探寻RP致病基因及分子发病机制;通过RP基因治疗延缓或阻止感光细胞的损失,保护视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对某些基因突变类型进行RP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是今后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的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渐进性视网膜退化性疾病.RP是单基因遗传病,在遗传和表型上均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X-染色体连锁遗传(XLRP)、双基因突变遗传(digenic RP)、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 RP)及不完全显性遗传.无家族史,则称为散发性[1].RP分子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许多基因突变可导致RP,但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突变可以解释超过10%的散发病例[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眼科遗传领域的应用,人们已能在DNA分子水平认识RP基因及其分子缺陷.随着克隆技术及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重大突破,人们对于其分子病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我们对一个苏格兰RP家系进行5'次黄嘌呤核苷一磷酸脱氢酶(IMPDHI)基因突变的检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志谢本文为第一作者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课题的一部分,导师授权本部分内容在国内报道;本工作得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傅松滨教授的大力支持,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137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遗传类型及临床表型。方法 137例确诊的R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家系调查以及视力、验光、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网膜电图等全面的眼科检查。根据家族史及眼底表现进行分型;结合视力、OCT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137例中55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82例为散发型患者。55例患者中29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16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RP,10例为X-连锁遗传(XL)RP。有明确家族史及散发的108个家系中,ADRP 8个家系,占7.4%;ARRP 15个家系,占13.9%;XLRP 3个家系,占2.8%;散发型RP 82个家系,占75.9%。其中,15个为近亲结婚家系,占有明确家族史的26个家系的57.7%。患者年龄6~70岁。根据眼底表现分为典型RP和非典型RP。前者102例,占74.5%;后者35例,占25.5%。所有ADRP患者和XLRP患者均表现为典型RP;在ARRP患者中,10例表现为典型RP,占62.5%,6例为非典型RP,占37.5%;散发型RP患者中,53例表现为典型RP,占64.6%,29例为非典型RP,占35.4%。非典型RP患者中,17例为无色素型RP,占48.6%。3例年幼的无色素型RP均被误诊为弱视。最小视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ADRP患者≥51岁组平均为1.04±0.51;ARRP和XLRP患者21~30岁组,分别为0.92±0.61和1.70±0.02。屈光状态:123例RP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近视,占患者总数的89.8%。OCT检查提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ADRP患者≥51岁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85.73±1.23)μm;ARRP及XLRP患者21~30岁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73.21±0.98)、(170.49±1.15) μm。结论 ADRP、XLRP表现为典型RP,非典型RP均为ARRP或散发型RP。非典型RP中以无色素型RP多见,在儿童期易误诊为弱视。ARRP及XLRP较早累及黄斑区光感受器,21~30岁时即可出现明显的中心视力损害;ADRP较晚出现中心视力损害,51岁后仍能保持一定的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评估感光细胞功能.方法 选取正常受试者8例8只眼进行视杆细胞mfERG检查.分析不同刺激光亮度对P1波振幅的影响;对19例RP患者38只眼分别进行视杆和视锥细胞mfERG检查.根据局部波形信噪比判断检出率,对视锥细胞mfERG不同类型间的平均视力、P1波振幅惭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比分析RP患者视杆和视锥细胞mfERG在各象限P1波振幅的变化.结果 采用0.04 cd/m~2蓝色低刺激光亮度可以稳定记录正常人视杆细胞mfERG反应.RP患者视锥和视杆细胞mfERG有效波形检出率分别为65.79%和10.51%.视锥mfERG I型P1波振幅密度高于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P=0.0000),平均视力差异无统汁学意义(t=1.15,P=0.612).I型振幅密度与logMAR视力呈负相关(r=-0.48,P=0.04).分别比较RP患者视锥和视杆mfERG局部波形特征发现,两者在各象限的P_1振幅密度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结论 RP患者黄斑区视锥细胞的反应存在多样性,视锥细胞mfERG检出率高于视杆细胞,残存视锥和视杆细胞功能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遗传性眼底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RP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其遗传方式非常复杂,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X-连锁遗传(XLRP)和双基因型遗传(Digenic RP),最近报道还有线粒体遗传方式(mitochondrial RP)[1].视紫红质基因(RHO)是最早被识别的RP基因,在ADRP中发病率占30%~40%[2],而盘膜周边蛋白/视网膜变性慢基因(peripherin/RDS)在ADRP中占5%[3].我们对13个ADRP家系进行了RHO和视网膜变性慢基因(RDS)检测分析,观察其突变特征,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眼病,与吞噬相关的基因在人类和大鼠中为MerTk,在小鼠中为Mer.该基因编码的蛋白Mer是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中的一员,其配体为蛋白S和Gas6.当该基因功能缺陷时,视网膜发生类似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理性改变,而基因治疗可以恢复视网膜色素上皮吞噬外节盘膜的能力.在吞噬过程中,两个配体均参与吞噬过程,但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因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从而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最常见的遗传性眼底病,我中心最近遇到一例典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伴对侧眼弱视的病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具有高散发性和高临床异质性.除了常见的遗传类型外,还具有双基因遗传,线粒体遗传,不完全显性遗传等新遗传方式.RP的表型复杂,Peripherin/RDS、RHO、RP2和RP3等RP基因出现了基因型和表型不一致现象,中心性、单发性、无色素性和缓慢型视网膜变性等少见RP具有复杂的临床表型.视网膜移植术、视网膜植入术、药物及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治疗体系已经建立.但是,一些眼科医师对于RP治疗的新进展和新知识了解不多,因此积极地更新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认识RP非常必要.(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93-195)  相似文献   

15.
锂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锂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模型上对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FVB/NJ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出生后立刻用含锂的食物喂养,7和14 d时摘除眼球做视网膜冰冻切片,同时取血测血清锂浓度.HE、TUNEL和视杆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进行视网膜组织形态、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分析.结果 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外核层可见TUNEL阳性细胞,出生后14 d外核层厚度和细胞层数(3或4层)明显低于7 d时的厚度(9或10层),而锂喂养组出生后14 d外核层的厚度和细胞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出生7 d时的外核层厚度及细胞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锂能够保护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免于凋亡.(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48-25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rd小鼠[C3H/HeN (Pde6brd-/rd-)]RP过程的影响。方法 40只新生rd小鼠随机分为10组,5组为实验组,5组为对照组,每组4只小鼠。实验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米诺环素22.5 mg/kg;对照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在出生后1、7、14、21、28 d各处死一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并行凋亡细胞检测,并对两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外核层厚度以及凋亡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rd小鼠出生后7 d光感受器细胞开始凋亡,14 d达高峰,28 d光感受器细胞完全消失;(2)出生后7 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和外核层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出生后14、21 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和外核层厚度多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t=-3.03、P=0.016,t=-4.469,P=0.004;21d: t=-8.782、P<0.001,t=-3.497、P=0.004);(4)出生后7、14 d实验组外核层凋亡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7、P=0.004,t=-8.782、P<0.0001)。结论 米诺环素在rd小鼠RP早期可以延缓光感受器细胞丢失,但不能完全阻止R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和视网膜电图(ERG)呈熄灭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1,2].RP遗传方式复杂,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为多见[3].在已成功克隆出15个ADRP致病基因中,视紫红质(RHO)基因是引起ADRP的主要致病基因,大约20%的ADRP患者存在RHO基因突变[4-6].RHO突变位点很多,表型各异.为探讨RHO基因型与RP的关系,我们观察了1个RHO基因突变的ADRP家系中RP患者的临床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RPGR基因突变男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表型.方法 家系调查研究.收集RP先证者及其家系资料,完善眼科检查,抽取现存77名家系成员和8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PGR基因外显子ORF15,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RP家系中,8例RP患者均为男性,呈隔代传递,不存在男性至男性的传递,患者的母亲及女儿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发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在8例男性RP患者和14例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的RPGR基因外显子ORF15+577_578位点发现一个AG缺失突变,引起阅读框架的改变,该基因缺失突变在家系中共分离.AG缺失突变导致男性患者典型的RP改变,但发病时间和进展程度不一.携带有杂合型基因突变的14例女性携带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型是中高度近视眼(-5.00~-22.00 D).结论 该RP家系患者由RPGR 基因外显子ORF15移码突变致g.ORF15+577_578delAG位点缺失.RPGR基因外显子ORF15的新突变可导致男性患者严重的RP表型,但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仅表现为中高度近视眼.(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16-5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mutation in the RPGR gene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and to describe the phenotype in affected males and female carriers. Methods Ophthalmic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77 family members of a RP pedigree to identify affected individual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irect sequencing were used for screening of mutations in RPGR gene exon ORF15. Results Mutation screening demonstrated a novel mutation, g.ORF15+577_ 578delAG, which caused an open reading frameshift and resulted in premature truncation of the RPGR protein. This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8 affected male individuals and 14 obligate female carriers in this family and was found to segregate with the phenotype in this family. This mutation led to a severe RP phenotype in male affected individuals with some variability in the age of onset of night blindness and loss of visual acuity, but was recessive in female carriers without a RP phenotype. However the most striking phenotypic feature in female carriers in this pedigree was moderate to high myopia with refractive error ranging from -5.00 D to -22.00 D in 14 female carriers. Conclusions This novel mutation in RPGR ORF15 causes serious RP phenotype in males and no RP phenotype in female carriers. Moderate to high myopia was a particular feature for female carriers in this pedigree. Our finding expands the spectrum of RPGR mutations causing RP and phenotypic spectrum of the disease in Chinese family, which is useful for further genetic consultation and genetic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9.
费一坚  冯伟华 《眼科研究》1992,10(2):116-118
对32名原发性RP 患者血清补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补体C_3和C_4显著降低(P<0.05),12.5%的患者CIC 阳性,但CH_(50)无显著性变化(P>0.05)。提出RP 患者存在以免疫复合物型反应为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它对于RP 的发生或发展可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一例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其临床表型。方法实验研究。 收集一散发的RP家系,共3名家庭成员参与研究。其中1名患者,2名正常家属。采集3 ml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来筛查目前已报道的201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致病基因,测序结果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候选基因,最后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呈现典型的RP临床症状。遗传学筛查结果证实患者在EYS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1个杂合的错义突变(c.6416G>A,p.C2139Y),1个杂合的无义突变(c.8012T>A,p.L2671X)。Sanger测序结果证实为阳性并且分别遗传自父亲母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EYS基因被报道为RP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结论本例患者的EYS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是导致RP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