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及世界其他地区逐渐蔓延,导致医院抗感染措施不断升级,除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手术和急诊手术外,其他择期手术等均暂停。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好转,普通手术正在逐步恢复,但仍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疫情防控。而手术室外麻醉服务面广,涉及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无痛人流术、无痛宫腔镜诊疗术、无痛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诊疗术等,具有人流量大、人员复杂、术前检查项目局限、容易接触到患者唾液飞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和医务人员暴露在高危人群中的风险。因此,在新冠肺炎期间,既要满足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又要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对手术室外无痛诊疗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综合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指南、共识等文献,拟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痛诊疗技术的麻醉规范,供广大麻醉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进展,各医疗机构也将逐渐恢复正常诊疗秩序。随着对新冠肺炎认识的深入,一些新的发病特点逐渐被发现。如潜伏期>14 d,无任何呼吸道症状但核酸检测阳性,其造成传播的可能性依然不容忽视。外科医生在接诊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新冠肺炎病人时存在认识不足、防护不充分,职业暴露的风险增加。因此,外科医生在逐渐恢复正常开展外科疾病诊疗的同时,要对目前新冠肺炎发病特点及变化有充分认识并加强防控。一旦接触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新冠肺炎病人,外科医生应该熟悉上报流程和紧急挽救措施,尽可能降低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新冠肺炎造成聚集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其病原体近日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是人群的高发疾病,有急诊手术可能。在新冠肺炎流行的形势下,疝和腹壁外科医生应该按照指南和诊疗常规,顺应新形势下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做好疝和腹壁外科疾病的分类诊疗,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诊治、护理流程优化的同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按照流程做好就诊、配合住院手术治疗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集中爆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截至2020年2月21日零时,全国共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5000余例,死亡2100人。国家已将该呼吸道疾病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由于人群对该疾病普遍易感,且感染后存在长短不一的潜伏期,这些给骨科的诊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规范的诊疗流程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且增加了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在此疫情之下,一线骨科医师应当充分掌握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骨科接诊疾病的特征,对于就诊人员应当在积极排查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开展诊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肝胆胰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运行模式。分析“多会场、多中心、局域网共享”的线上MDT运行效果和实践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疾病诊疗MDT运行模式的转变及效果。收集MDT诊疗病人和肝胆胰外科转科病人的临床信息,总结新形势下新模式MDT常态化运行、多中心参与的经验。分析纳入MDT诊疗病人的人口学数据及疾病谱,评价新模式MDT运行效果。结果 肝胆胰疾病MDT已开展168期,共讨论675例病人。该中心自2020年5月起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的MDT开展模式,逐步由线下会议模式,优化过渡至“多会场运行+多中心参与+局域网共享”的线上MDT运行新模式,并常态化开展。展示了所有MDT诊疗病人的疾病谱,并单独呈现分中心远程MDT诊疗病人的疾病谱。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黄梅县人民医院两家分中心提交MDT诊疗的病人187例,占总例数的27.7%(187/675)。MDT诊疗新模式对肝胆胰外科病人转科无明显影响(P>0.05)。疫情暴发后远程...  相似文献   

6.
2019年年底,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并迅速蔓延到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本文对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进行延伸解读,聚焦血液透析患者与新冠肺炎诊疗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人民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各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为防控需要原有诊疗模式发生改变,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让普外科疾病患者得到合理诊治。本文就新冠肺炎非疫区复工复产下患者门诊就诊、住院流程的建立、医护人员防护、病房的合理化分配、患者术后发热处理流程、确诊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术中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探讨诊疗策略,并在疾病围手术期使用中医药治疗促进患者快速恢复,体现中西医结合对普外科疾病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逐步控制, 各行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唇腭裂疾病特点与其他就诊人群相比有其特殊性, 在开展患者收治与诊疗活动时应当予以关注。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对唇腭裂患者住院手术管理、患者及陪护、医护人员防护措施进行介绍, 以期加强院内疫情管控, 更好地开展唇腭裂患者的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9.
新近在中国武汉集中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致肺炎(新冠肺炎,WHO定名:COVID-19)疫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目前已累及25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0年2月13日,中国累计确诊病例63 946例,疑似病例10 109例,病死率2.06%。目前认为SARS-CoV-2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尚不能排除气溶胶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最新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具有非常高的传播效率(R0为3.77)。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疫情暴发期间外科手术的开展限于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外科手术时如何进行围手术期的防护,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指南和共识,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疫情期间共收治50例围手术期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例为术后确诊新冠肺炎,围手术期导致16名医务等相关人员感染;48例为术前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患者,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后未出现医务相关人员的感染。笔者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制定的隔离措施和防护经验,结合上述武汉市两所医院的病例资料,探讨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如何进行围手术期规范操作,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2月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来势迅猛,临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均可能成为传染源。尽管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现已发现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尿液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精液中是否可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尚无定论。有报道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高表达的睾丸,同时精液与尿液的排出有着共同通道。因此,理论上精液也有可能携带病毒。男科实验室不仅可能接触包含精液在内的以上多数的体液标本,而且男科实验室的许多操作为开放性操作,有产生气溶胶的风险。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通过参照现有的疫情认知并借鉴其他相关经验,结合男科实验室的工作特点,我们将疫情期间男科实验室工作需要注意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