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念珠菌是常见机会致病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亦较多.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具有多样性,例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改变、药物外排增强、细胞膜中磷脂和固醇组成比例的改变、细胞壁葡聚糖的改变、细胞核DNA合成的改变及生物膜的形成等.白念珠菌耐药株中耐药机制的形成并非单机制,而是多种耐药机制相互协作的产物,应积极防控.  相似文献   

2.
【摘要】 随着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对其耐药的白念珠菌菌株越来越多。已发现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主要与FKS突变、MSH2突变、ERG3突变及生物膜形成、细胞自身应激反应、几丁质含量增高、膜鞘脂合成等相关。本文综述白念珠菌相关耐药基因及可能的耐药调控机制,有助于临床克服和预防棘白菌素耐药,探索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新靶点,开发新药物。  相似文献   

3.
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长期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发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增多,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主要有编码药物靶酶基因的表达增强或突变、编码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过度表达、生物膜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4.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32株氟康唑耐药性白念珠菌被选为受试菌株;将分六段扩增出来的靶基因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选择SSCP分析有阳性结果的3个代表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所有受试菌株SSCP分析均呈阳性结果,其中第六对引物的扩增片段系突变热点所在部位(细胞色素P450L1A1的高可变区),另外,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且将诱变所得耐药菌落与其亲本的带型进行比较也得到了与上述类似的结果。通过测序共发现11个突变点,其中5个为有意义突变位点,且有4个位于第六对引物所扩增出来的片段之内。结论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基因突变造成了这些菌株耐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三条:第一,念珠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的改变导致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第二,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基因突变导致唑类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第三,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产生过多。本文就上述三条机制及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三条:第一,念珠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的改变导致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第二,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基因突变导致唑类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第三,唑类药物的靶——细胞色素P450L1A1产生过多。本文就上述三条机制及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白念珠菌ERG4基因高表达与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 方法 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4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抽提白念珠菌ERG4基因的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方法检测ERG4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白念珠菌耐氟康唑菌株组ERG4基因表达量(4.20 ± 2.56)高于敏感组(1.72 ± 1.33)(t = 3.99,P < 0.05);耐伊曲康唑组(3.60 ± 2.47)高于敏感组(1.66 ± 1.61)(t = 3.71,P < 0.05);耐伏立康唑组(3.99 ± 2.72)高于敏感组(2.07 ± 1.58)(t = 2.91,P < 0.05);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同时耐药菌株组(4.49 ± 2.73)显著高于敏感组(1.69 ± 1.82)(t = 3.81,P < 0.05)。 结论 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耐药菌株ERG4基因高表达与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及交叉耐药有关,但白念珠菌ERG4基因高表达在耐药中的作用还有待于通过基因下调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现象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鉴定并分析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的差异表达膜蛋白质。 方法 以同一亲本来源的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和耐药株CA-16为研究对象,以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分析菌株之间膜蛋白图谱的差异,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MS)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质,通过白念珠菌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结果 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较敏感株有22种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有6种蛋白质上调,为Adh1p、Csp37p、Pgk1p、Pgk1p和2个未命名蛋白质(gi227305312、gi53954641);16种蛋白质下调,分别为Aco1p、Aco1p、Hsp78p、Gut2p、Sdh12p、Ilv2p、Ndh51p、Ndh51p、Atp1p、Pda1p、Srb1p、Idh1p、Tdh1p、Cyt1p、Cox4p、Cox13p。结论 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较敏感株差异膜蛋白主要涉及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等。 【关键词】 念珠菌,白色; 氟康唑; 抗药性,真菌; 膜蛋白质类; 蛋白质组学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抗体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是免疫力低下患者黏膜和系统的真菌致病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有很强的致死性.即使是健康的个体,也容易感染阴道念珠菌病和其他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传统抗真菌药的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耐药.近年来,一些新型抗体疫苗已经研发并应用于动物模型和临床,表现出很好的对抗白念珠菌和协同传统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尽管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念珠菌抗体疫苗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念珠菌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抑菌浓度的唑类药物体外诱导白念珠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将质控株及敏感白念珠菌在含不同抑菌浓度的氟康唑(FCZ)、酮康唑(KCZ)、伊曲康唑(ICZ)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人工传代诱导耐药。结果:敏感白念珠菌在高浓度的唑类药物培养基中能诱导耐药,且为交叉耐药,而在低浓度中经传20代仍不能诱导耐药;诱导后的耐药菌株在无药物培养基中传代可恢复敏感性。结论:唑类药物能诱导耐药白念珠菌的产生,但与诱导药物的浓度有关,且为不稳定耐药。  相似文献   

12.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献报道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有三,即膜通透性降低、靶酶改变及靶酶产生过多。本文对26株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及通过诱变获得的白念珠菌ATCC14053五个氟康唑耐药突变菌落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唑类药物靶酶编码序列设计六对上下之间交叉重叠的引物,分六段(包括相当于调控序列所在部位)将目的基因扩增出来,采用Southern杂交、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所获目的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排除了所有受试菌株因靶酶编码基因缺失而耐药的可能,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呈阳性,且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故此,推测耐药性系因为靶酶编码序列多位点突变造成,这一点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本实验结果不能排除另两条耐药机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紫等5种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与其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根据M27-A2方案检测甲紫、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对67株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白念珠菌25S核糖体 rDNA基因内含子区,根据PCR扩增片段将白念珠菌分为A(36株)、B(23株)、C(8株)基因型,分析白念珠菌不同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株白念珠菌中,8.96%对氟康唑、2.98%对伊曲康唑、1.49%对酮康唑耐药,两性霉素B无耐药菌株。甲紫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125 ~ 4 mg/L。统计学分析显示,白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 > 0.05。结论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的增多在临床用药选择上应引起注意,甲紫的抗真菌作用值得重视。白念珠菌基因型与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可能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寻找汉防己甲素作用相关蛋白质.方法 以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常规培养白念珠菌,实验分两组,分别为不加药的CA-3组及加汉防己甲素(终浓度为250 mg/L)的CA-3组,汉防己甲素作用6 h后收集细胞,提取两组样本的总蛋白质,运用固相pH梯度双相凝胶电泳分离,Image 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蛋白图谱的差异,以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MS)对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成功建立汉防己甲素作用前后白念珠菌敏感株蛋白质双相凝胶电泳图谱,图像重复性好.图像分析出差异蛋白质26个,最终质谱鉴定出差异蛋白质7个,其中上调蛋白质1个,为Pst1;下调蛋白质6个,分别为Idh1、Asc1、Rps5、Asn1、Asn1、Srb1.结论 汉防己甲素作用于白念珠菌敏感株前后蛋白质有差异,Pst1、Idh1、Asc1、Rps5、Asn1、Asn1、Srb1在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trandrine on the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 of C. albicans,and to screen for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 of tetrandrine. Methods Fluconazole-sensitive C. albicans CA-3 was cultured with or without tetrandrine (250 mg/L) for 6 hours followed by the collection of Candida cells. Total protein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se cells and separated by using immobilized pH gradient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rotein spots were detected and analyzed by 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software, and MALDI-TOF/TOF-MS-based method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se proteins. Results The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maps of C. albicans protein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etrandrine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with high repeatability. Image analysis revealed a total of 26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 spots in C. albicans treated with tetrandrine, and 7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mas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including 1 up-regulated protein (Pst1), and 6 down-regulated proteins (Idh1,Asc1, Rps5, Asn1, Asn1, Srb1 ).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s of some proteins in fluconazole-sensitive C. albicans experience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tetrandrine treatment, and Pst1, Idh1, Asc1, Rps5, Asn1, Asn1 and Srb1 may considerab1y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s of tetrandrine on C. albicans.  相似文献   

15.
综述都柏林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的鉴别方法。表型比较的方法相对简便易行,可以从芽管、菌落形态及厚壁孢子、产色、荧光、温度、酶活性、碳源同化、红外光谱等多个方面进行鉴别;分子生物学方法可靠性强,包括DNA指纹图、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随机扩增多态DNA、核糖体DNA测序等。  相似文献   

16.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其毒力因素主要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酶的因子、白念珠菌的形态发生及表型转换等。白念珠菌毒力因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脲裂解方法,分裂基因法,用系统化处理方法来分析基因功能以及通过差异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寻找可能的与毒力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张卫卫  李玉叶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3):145-146,151
随着念珠菌易感人群和抗真菌药物使用的增加,念珠菌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现从念珠菌属的菌种变迁、抗真菌药物应用、生物膜形成、药物作用靶酶基因过表达或突变等方面,对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大多数是由念珠菌属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白念珠菌引起。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与白念珠菌毒力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生化特性、编码基因的表达及调控,与宿主的作用加以综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并寻找治疗念珠菌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