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猝死占总死亡的15%~20%,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心脏性猝死常发生于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各种心脏病线索,而且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的心脏性粹死有一定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20例老年患者心脏性猝死前的动态心电图,并与19例存活的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心脏性猝死组冠心病发病率高,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脏性猝死组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心脏性猝死组缺血性ST段压低的总发生率、最大压低幅度和全程呈持续性压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中,冠心病伴严重心肌缺血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4.
21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分析杨慧地马娜作者单位:730000兰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猝死是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21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着重讨论其临床特征及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措施。1临床资料1.1入选对象:... 相似文献
5.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间我院急诊室共发生 5 1例心脏性猝死 (SCD ) ,猝死时间从急性症状发作至死亡均在 2 4h内 ,符合文献[1] 诊断标准。现对其作一回顾性分析 ,探讨急诊室SCD的临床特点及相应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 35例 ,女 16例 ,男 相似文献
6.
周淑文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3):1724-1725
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脏性猝死的诱因。方法:收集我院自1996-2003年急诊及住院的20例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猝死诱因情绪激动8例,占40%,劳累5例,占25%,用力排尿便后4例,占20%,饮酒后2例,占10%,睡眠中1例,占5%。结论:中老年心脏性猝死发病急,病情凶,掌握其发病诱因、规律、临床先兆,避免诱因,积极采取避免措施,是降低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通常又不可预测,死亡率极高,国内院外SCD生存率不到1%,最近我们对珠三角地区191.5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为出院生存率2.85%,而国外先进水平可达到10%~30%。为探索适合我国院外SCD的防治措施,我们在国内最早提出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包括:①院外远程生命信息(心电、呼吸、血压)监测;②对高危人群家属心肺复苏(CPR)培训;③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进入家庭及公众启动除颤计划(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④建立新型家庭—社区—医院—120急救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心电远程记录构建的运动性心脏性猝死三级防治体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比赛区域接受本院安排体检的100例冰雪运动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性心脏性猝死防治干预,研究组接受基于人工智能心电远程记录构建的运动性心脏性猝死三级防治体系干预,2组时间均为7d.比较2组运动者干预前后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评分、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满意度及救助时间.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CSMS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运动者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救助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运动者总满意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心电远程记录构建的运动性心脏性猝死三级防治体系在冰雪运动者的心电监护中应用效果较佳,可有效提高运动者心血管事件监测准确率,缩短运动者救助时间. 相似文献
11.
所谓“猝死”是指突然的、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的死亡。猝死有心脏性及非心脏性两类。人的死亡中约有15%~30%为猝死。猝死中有60%~70%为心脏血管疾病。5%尸检证明心脏无器质性改变,认为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儿茶酚胺血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与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46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男性 2 6例 ,女性 2 0例 ,男性中吸烟者 2 1例 ;心脏扩大及心功能Ⅲ~Ⅳ 36例 ;有心电图记录者 37例均显示异常 ,其中室性心律失常 39例次 ,左室肥厚伴ST T改变 12例 ;12例 相似文献
13.
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37例61~84岁SCD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部分患者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结果:老年SCD者中81.1%生前有冠心病,56.8%患冠心病和高血压2种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可见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广泛、严重。男性和伴有左室功能不全者SCD的危险增高。结论:为减少老年冠心病和高血血压患者发生SCD,临床需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心脏性猝死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脏性猝死以第四季度最多;发生最多时间段是6:00-8:00,最少时间段是2:00-4:0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年龄明显小于女性;心脏性猝死的心肺复苏((2PR)成功率为41.3%,出院生存率为5.3%.结论:心脏性猝死以中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最多;提高中老年患者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急救水平及减少心肺复苏后各种并发症对降低心脏性猝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猝死是指平素看来健康或处于稳定、好转,没有危急征象的病人,于短时间内发生的非暴力性意外死亡。所指“短时间”多数认为应为一时内,因为实际上猝死者大多数在发病后数秒、数分钟内死亡,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脏猝死是指在6小时内的死亡,我国逐年来也采用此标准。而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制定较为广泛的定义是指24小时内的死亡。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标准中,不采用“猝死”而采用“原发性心脏骤停”,联系到病理和临床、病程,应该认为是更为确切的。因为猝死90%以上由心脏引起,75%是冠心病所致,即猝死绝大多数为心原性,它只是心脏骤停的结果,如果心原性猝死得以获救,从复苏前后整个病程米考虑“心脏骤停”,比“猝死”更易于说明疾病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21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护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示:61.9%SCD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71.4%SCD发生在1:00~7:00.认为及时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SCD急救成功率、降低猝死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兰泽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90-9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C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男性中吸烟者29例;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Ⅳ级58例;有心电图检查者61例均显示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5例、左室肥厚伴ST-T改变21例;低钾53例、高钾3例,正常范围9例;胆固醇升高32例,高血压病22例,糖尿病6例.猝死前有诱因者29例.结论 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肥厚伴ST-T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凡于急性症状发生后 1小时内 ,以骤然出现意识丧失为先导 ,并由心脏性原因导致自然死亡者 ,称之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多见于 6 5岁以上的男性患者 ,超过 80 %猝死患者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所致[1 ] ,尤其是患心肌梗死 1年内者。本文就其发病机理及治疗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Kuller指出 ,冠心病猝死常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原发性心室颤动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有关。晚近研究表明 [2 ] ,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室性早搏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频发和 (或 )复杂的室性早搏 ,更具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田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7):2640-2640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它属于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 h内死亡[1].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