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比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血浆置换(PE)治疗重症肝衰竭(L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重症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接受DPMAS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PE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炎症介质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DBil)]。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ALT、DBil及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PE治疗相比,DPMAS应用于重症LF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炎症介质水平,提高肝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秦华  魏丽 《临床荟萃》2019,34(7):633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69例,其中DPMAS联合PE组32例,单纯PE组3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LT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联合PE治疗ACLF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诊治的100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PDF治疗,观察组给予DPMAS治疗,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Bellco MICROPLAS MPS 05和AsahiKASEI OP-05W两种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45名,分为3组。对照组47名患者,采取内科基础综合治疗;实验组1共53名患者,由血透室使用Bellco MICROPLAS MPS 05血浆分离器进行治疗;实验组2共45名患者,由感染科使用AsahiKASEI OP-05W血浆分离器进行治疗。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个实验组治疗后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TA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2较实验组1治疗后患者TBiL,DBiL水平显著降低,PTA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1治疗有效率(49.60%,26/53)显著低于实验组2(80.00%,36/45)(P<0.05);32组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结果显示,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且未发生不良反应。且感染科采用AsahiKASEI OP-05W血浆分离器开展的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REM支持-教育系统对行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DPMAS)肝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90例行PE联合DPMA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OREM支持-教育系统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疾病感知情况[采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情绪状态[采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GQOLI-74、HHI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BIPQ、HA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REM支持-教育系统对行PE联合DPMA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干预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其疾病感知能力与希望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及情绪状态,对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ICU收治的8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共接受12例次DPMAS治疗,收集患者收入、转出ICU时的检验指标及首次DPMAS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首次DPMAS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胆红素:(198.61±78.89)μmol/L vs (236.44±76.29)μmol/L;直接胆红素:(162.73±65.81)μmol/L vs (186.41±62.81)μmol/L;间接胆红素:(35.88±15.97)μmol/L vs (50.03±18.1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延长[(18.98±5.40)s vs (16.19±3.5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在DPMAS治疗中均发生血压下降,治疗过程需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灌注,但治疗结束后均能自行恢复。 结论DPMAS可以高效地清除胆红素,但不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过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总结1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技术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治疗前准备、DPMAS治疗中的观察要点、血管通路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经过6d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谷丙转氨酶降至160IU/L,总胆红素降至234.4u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由原来的1.27升至1.55,患儿临床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肾功能指标、电解质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下降,对照组上升,观察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钾水平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管路凝血、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肝功能,并能减少血浆用量,利于人工肝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安全性及治疗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DBIL、炎性指标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PBA与PE联合DPMAS治疗ACLF效果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但P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治疗盯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5例肝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附组(13例)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置换组(12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量(2500±500)m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X、凝血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eukin-1,IL-1)的浓度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存活率。结果吸附组及置换组治疗后,胆红素、TNF-α和IL-1β均明显降低(均P〈0.01),吸附组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X轻度下降,置换组凝血因子X无降低。吸附组无一例发生出血、休克、过敏等严重并发症,置换组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例发热,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血浆胆红素吸附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与血浆置换比较,血浆胆红素吸附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受血浆用量限制,无输血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1月~9月于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109例肝衰竭的患者,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为早期18例、中期47例、晚期44例。临床分期标准:早期: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频繁呕吐、顽固性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TBiL>17μmol/L或每天上升≥17μmol/L);有出血倾向,30%≤PTA<40%;未出现肝性脑病及明显腹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胆红素吸附(PBA)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PE)治疗严重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100例严重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治疗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检测两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清蛋白(ALB)、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和血氨(NH3)水平,观察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联合组ALT、AST、TBIL和NH3水平明显下降,PT明显缩短,ALB、PTA、TC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15例,有效率为30.0%;PE组中治疗有效6例,有效率为12.0%;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PE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出现1例低血压、1例低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PE组治疗后出现5例低血压、6例不同程度出血、8例发热、7例寒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0%;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A联合小剂量PE治疗严重肝衰竭时血浆用量少且安全可靠,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叶卫国  朱明丽   《护理与康复》2018,17(7):59-62
总结13例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剖宫产后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的准备及抗凝剂给药护理,加强静脉通道的护理,重视低血压、变态反应及溶血、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好血糖监测及肾功能监测,同时做好产褥期护理。经多次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10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明显好转,均生命体征平稳转入产科。  相似文献   

14.
刘雷 《南京护理》2021,10(2):26-29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DPMAS)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皮肤瘙痒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进行DPMAS治疗患者20例共进行治疗81次,治疗过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治疗前和停止治疗后采用皮肤瘙痒评分表评估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结果:DPMAS治疗前、停止治疗后总胆红素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停止后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睡眠质量量表除催眠药物成份外,其他各成份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清除胆红素,减轻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次数及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人工肝治疗的102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分别按人工肝治疗次数分组[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16例)、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69例)、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10例)和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7例)]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组[血浆置换组(PE组,69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组(DPMAS组,2例)和联合组(31例)]。各组间化验指标采用M-W或K-W非参数检验,各组间生存时间比较采用K-M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行1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其他组,行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白蛋白(ALB)改善情况低于其他组,行1、2~4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改善情况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5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高,行≥6次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4周生存率最低。治疗前,PE组PTA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46例重型肝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经血浆置换,通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判断分析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凝固时间(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Fib)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病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急、慢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广东省深圳市东湖医院342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辅以PE治疗,回顾性分析影响PE疗效的因素.结果辅以PE治疗的342例患者总的治愈或好转数188例(55%);过渡到肝移植18例,存活6例;住院期间死亡122例(35.7%),其中13例患者在肝衰竭得到明显纠正8周后出现消化道或颅内出血死亡;14例放弃治疗患者9例经证实死亡,5例结果不详.PE的疗效与肝衰竭的类型及病因、PE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胆红素的降低幅度和稳定程度、并发症及器官衰竭的种类和发生率密切相关(P<0.01或P<0.05),而与治疗频率及置换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E对肝衰竭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其疗效与患者病情特点和整体性、个体化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补体的变化。方法对136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PE)治疗前后的PT、APTT、TT、Fib、AT、D-D、肝功能以及补体C3、C4进行检测,观察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凝血指标PT、APTT、TT在PE治疗后明显缩短(P均〈0.001);Fib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D-二聚体明显减少(P〈0.001),AT活性明显增加(P〈0.001),TBiL、DBiL、ALT、ALP、TBA明显下降(P均〈0.001),PA和补体C3、C4明显升高(P均〈0.001)。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同时补充了蛋白质、补体,纠正了异常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对创伤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大量输血)和对照组(40例,少量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1、5 d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输血后1 d,观察组的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输血前及对照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PT、APTT及TT明显长于输血前及对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输血前及对照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能够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会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期间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52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较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进患者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