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浅谈梅核气与咽异感症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核气又有梅核、梅核风、回食丹等名 ,多发于中年女性。《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最早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明·《赤水玄珠》卷三立梅核气病名 :“生生子曰 :梅核气者 ,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 :痰结块在喉间 ,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者是也。”本病不影响呼吸、吞咽等正常生理功能 ,但由于咽喉的异物感 ,常令患者忧心忡忡 ,精神负担过重 ,甚至有严重的恐癌心理 ,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病为咽喉部位的异常感觉 ,以咽喉异物感如梅核梗阻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时发时止为特征 ,与七情郁结 ,气机不利有关。本病相当于咽…  相似文献   

2.
<正>梅核气是指以咽内异物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特征,但局部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中医认为"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该病多发于壮年人,女性居多,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的患者在耳鼻喉科门诊十分常见。我科自2013年29月,对主诉为咽异物感的100例患者常规进行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无法配合者行间接喉镜  相似文献   

3.
梅核气是中医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变较轻,后果不甚严重而对其深入研究者并不多,但患者往往思想负担较重。笔者从70年代开始对本病的发病、诊断、鉴别诊断、处方用药作了一些探讨,观察门诊病历SO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简述如下。l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记载梅核气的症状和治法者首推《金匾要略》,书中云:“妇人咽中如炙育,半夏厚朴汤主之。”另外,明确提出其症状并冠以“梅核气”病名者,应属《赤水玄珠》,其卷三提出:“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回:“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笔者在临床中体…  相似文献   

4.
正梅核气是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表现。[1]梅核气属中医"郁证"范畴,大多数学者根据"七情郁结,痰滞气阻喉中",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肝郁气结,气机升发疏泄失常而致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咽喉而为病"[2-4]。目前西医对本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而中医针灸治疗梅核气简便安全,疗效明显[5]。导师胡幼平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运用针罐结合的方法治疗梅核气,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梅核气是女性及中年人群中较多见的疾病,临床以精神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症称为“梅核气”。笔者近年来以逍遥散加减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半夏厚朴汤临床配伍新用王心好476400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半夏厚朴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蒉要略·妇人杂病篇》,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组成。文中云:“妇人咽中如有炙,半夏厚朴杨主之”。原文为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上过咽喉,证见咽中自感有物阻塞,...  相似文献   

7.
梅核气为咽喉中的异常感觉,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本病以咽内异物梗阻感为主要症状,但不妨碍饮食,咽内梗塞无异常发现。笔者于2002年2月—2004年2月自拟利咽汤治疗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女22例,男8例;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8.
1理论渊源探讨 早在1700年前,东汉时期的张机(仲景)对梅核气一病已有论及,他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最早描述了"妇人咽中有炙脔"的症状,并且明列"半夏厚朴汤主之",至明代<赤水玄珠>卷三首次确立了梅核气病名,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直指方>指出本病系由"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而成.  相似文献   

9.
<正>中草药消毒剂是消毒学领域一个研究热点。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使用中草药消毒的习惯,例如《本草纲目》中记载以“钓樟叶置门上”以辟疫,用“降香末、枫、乳香等分为丸熏之”[1];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太乙流金散(雄黄、雌黄、矾石、鬼箭羽等)烧烟薰之以辟瘟气方法[2];《临证指南医案》曾日:“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也,重涤秽也”[3]。由此可见,中草药消毒历史悠久,相较于物理化学消毒剂,  相似文献   

10.
胆结石属中医学“胆胀”、“胁痛”的范畴。《古今医鉴·胁痛》云:“胁痛者……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本文着重谈谈中医对该病的情志调理、饮食调养和治疗调护。……  相似文献   

11.
肖召华 《临床医学》2002,22(11):37-38
“梅气核”属中医病名 ,是指咽喉感觉异常 ,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不出 ,咽之不下而故名 ,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 ,西药治疗尚无理想方法 ,且易反复发作。 1994年以来 ,笔者采用自拟疏肝利咽丸 ,配合局部针刺放血及外用药物等综合治疗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 1991年制定标准 :①病史中常有明确或不明确的情志不畅史 ;②自觉症状常有咽喉部异物阻塞 ,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 ,空咽时明显 ,无妨饮食 ,甚至饮食时反觉减轻 ,其发病和症状起伏常与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 ;③咽喉部无异常发现 ,或有一般的…  相似文献   

12.
<正>吞咽障碍是指唇、舌、下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送到胃内的过程,其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障碍[1]。器质性吞咽障碍是指口、咽、喉、食管等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吞咽困难[2]。而气管切开患者破坏了正常的吞咽解剖结构和机制,可致吞咽困难。研究显示,43%~83%的气管切开患者伴有吞咽障碍[1,3]。功能性吞咽障碍是由于吞咽肌暂时失去神经控制,吞咽肌、骨骼肌运动的不协调引起的吞咽障碍[2]。  相似文献   

13.
梅核气属郁证范畴,表现为自觉咽中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无咽痛、吞咽困难,情志变化影响自觉症状的增减,且病人多自疑为“食管癌”而加重症状。笔者于1995年2月—2001年5月,采取半夏厚朴汤配合意想法治疗本病60例,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1]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其中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与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上海提出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703”养老服务格局[3]。  相似文献   

15.
<正>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是一种急性周围神经病。80%~85%表现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咽-颈-臂(pharyngeal-cervical-brachial,PCB)变异型为GBS的一种特殊亚型,约占所有GBS的3%[2],表现为快速进行性的咽喉、颈肩部及上肢肌肉无力。  相似文献   

16.
<正>专科护理门诊是满足患者从院内到院外、从病房到门诊的连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的高级护理实践模式[1]。作为连续性护理服务的关键性纽带,专科护理门诊的岗位设置直接影响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及患者的就医体验[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  相似文献   

17.
<正>吞咽是呼吸道、口咽及食管结构的一项重要神经肌肉功能,在保护气道的同时,将物质从口腔运输到胃[1]。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经口送到胃内,可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粘滞感、咽下困难、吞咽乏力等症状[2]。由神经性统疾病导致的吞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吞咽障碍(neurogenic dysphagia, ND),以卒中后吞咽障碍最为常见[3]。研究表明,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37.0%~78.0%[4],吞咽障碍易诱发吸入性肺炎、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8.
梅核气是以自觉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特征的病证。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西医称为咽神经官能症。临床以女性为多,偶见于男性。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上以膻中刺络拨罐为主治疗梅核气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40例中,女性38例,男性2例。年龄20~48岁,其中20~30岁13人,30~40岁16人,40岁以上11人。病程1~3个月8例,3~6个月15例,6个月~1年9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研究护士“专注于研究参与者保护和研究方案依从之间的平衡”[1],在保证研究参与者的安全、提供伦理关怀以及高效收集高质量研究数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临床研究护士的工作与临床研究质量息息相关[3],其重要性已得到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广泛认可[4]。  相似文献   

20.
<正>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25 U/L)、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1]。POI的概念由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于2008年首次提出[2],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学等因素相关[3],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现代医学常规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但不良反应较大[5]。POI可归属于祖国医学“闭经”“血枯”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