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4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对照组(37例)接受PEG-rhG-CSF治疗;研究组(37例)在其基础上联合地榆升白片治疗。评估两组治疗14 d后疗效,对比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WBC)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水平,采用癌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统计中性粒细胞减少分级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7.30%)较对照组(78.38%)高(P<0.05)。两组治疗后WBC与ANC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WBC与ANC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QLQC-30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QLQC-30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分级占比(18.92%)较对照组(48.65%)低(P<0.05)。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院接受全身化疗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次化疗结束后48~72 h,结合患者体质量、经济情况及原有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酌情给予3 mg或6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1次。结果 30例患者中,6例每次注射6 mg,24例每次注射3 mg。化疗后患者均未出现3~4度骨髓抑制; 6例出现1度粒细胞减少,3例出现2度粒细胞减少。3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全身化疗后应用PEG-rhG-CSF预防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可结合患者的体质量、经济情况及原有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3.
郭银谋 《临床医学》2020,40(7):92-95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宫颈癌、卵巢癌行化疗治疗患者75例,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 5 mg/kg皮下注射,37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PEG-rhG-CSF 100 mg/kg皮下注射,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外周血象进行检测,对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进行计算,统计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后第3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出现一过性下降,在5~7 d达到相对最低值,在7~14 d逐渐回升,在化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回复到化疗开始前水平;两组患者在化疗第1、3、5、7、14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Ⅲ度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10. 81%(4/37),与对照组患者(13. 16%,5/3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骨骼肌肉疼痛、皮疹、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EG-rhG-CSF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粒细胞缺乏/减少的发生风险,具有同rh G-CSF相当的药物效果,但其操作更为简便,仅需一次注射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硫培非格司亭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2月20日于淄博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178例术后行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患者首次化疗及后续化疗48 h后皮下注射硫培非格司亭6 mg。动态监测血常规。统计每次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每次化疗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恢复至>2×109/L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78例乳腺癌患者中3例患者仅完成3周期化疗,其余均完成4个化疗周期,所有患者在化疗后均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所有化疗周期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点的时间为(10.15±1.21) d,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77%,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12%,中性粒细胞应用G-CSF恢复至>2×109/L的时间(1.85±1.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紫杉烷类化疗所致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12月在我院进行紫杉烷类化疗的87例恶性肿瘤患者,31例(35.6%)患者出现远处转移,24例(27.6%)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肝脏疾病。所有患者化疗前血常规检查均正常,并都接受了含紫杉烷类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紫杉醇酯质体)的化疗。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经积极的药物治疗、各项综合护理措施均顺利度过了危险期。对第1周期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毒副反应标准进行分级。结果35例(40.2%)患者出现重度(3级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5例(17.2%)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无一例患者合并感染或因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死亡。既往曾化疗、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易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P〈0.05)。结论既往曾化疗、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易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系统、规范的护理在其处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经完全性手术切除的Ⅱ~ⅢA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化疗中预防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的临床获益。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完全性手术切除的Ⅱ~ⅢA期EGFR野生型NSCLC术后辅助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rhG-CSF),观察组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对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5、10 d后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患者随访期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3、5 d后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为(5.65±1.11)×109/L,高于对照组[(4.66±1.0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商品名:里亚金)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受试者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资料可靠。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前者30例,后者60例(其中30例为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时入组,另30例为以前有粒细胞减少症病史,本次化疗后24 h内入组)。对照组予利血生、鲨肝醇、VitB4、碳酸锂等一般性治疗;干预组予一般性治疗+rhG-CSF治疗。评估粒细胞缺乏时各组间中性粒细胞恢复情况。结果干预组轻、中、重度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恢复的更快、更好(F值分别为132、99、108,P均<0.05),其中化疗后24 h内入组者(即轻、中、重度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者三组)好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时入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60、5.7,P 均<0.05)。结论肿瘤化疗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有效纠正粒细胞缺乏症,化疗后24 h内即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化疗前24 h均给予地塞米松片7.5 mg口服,2次·d^-1,连续3 d。化疗前30 min给予盐酸昂丹司琼8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化疗48 h后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观察2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43.8%比0.0%、45.2%,均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8.8%、59.4%、65.6%比96.8%、93.5%、83.9%,均P<0.05)。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能有效控制肿瘤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减少感染机会,能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接受化疗的60例恶性肿瘤病人第一个化疗周期预防性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后白细胞减少情况、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为以后应用PEG-rhG-CSF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组60例恶性肿瘤病人,其中乳腺癌病人15例,均接受阿霉素+环磷酰胺(AC)方案,淋巴瘤病人15例,均接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肺癌病人15例,均接受培美曲塞+顺铂(AP)方案,胸癌病人15例,均接受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方案。60例初治恶性肿瘤病人接受1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注射后定期检测病人血常规,观察病人白细胞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结果]共纳入60例病人。PEG-rhG-CSF注射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骨痛、肌肉酸、乏力等。[结论]乳腺癌和淋巴瘤病人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高、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需外追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相似文献   

11.
化疗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杰 《齐鲁护理杂志》2003,9(2):107-108
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下降是肿瘤患者化疗后易出现的并发症 ,当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 <2× 10 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 5× 10 9/L时 ,系中性细胞缺乏症 ,患者往往因免疫功能急骤下降 ,感染致死。因此 ,做好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至关重要。1 临床资料本组 2 7例中男 19例 ,女 8例 ,2 1~ 75岁。肺癌 13例 ,乳癌术后广泛转移 5例 ,淋巴瘤 3例 ,胃癌术后全身转移 6例。 2 7例分别接受了CAF(CYT、ADM 5 -FU) ,MVP (MMC、VDS、DDP ) ,EAP (VP16、ADM、DDP)等化疗方案的治疗。化疗后白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CD18、CD54为指标,观察rhG—CSF对肺癌化疗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12例肺癌化疗病人用rhG—CSF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变化;对照组为接受化疗但未用rhG—CSF治疗的10例肺癌患者。结果:治疗组用rhG—CSF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分别为:5.8%±2.7%、5.6%±2.6%,用rhG—CSF治疗后分别为11.3%±3.5%、14.2%±4.1%,治疗后显著升高(P<0.001);对照组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无差异。结论:rhG—CSF可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影响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正常情况主要是针对循环池和边缘池中性粒细胞分布。本院曾收治1例肺癌患者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出现大量幼稚白细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疗前粒细胞减少处理方法。方法: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1.5×10^9/L;或WBC≥3.0×10^9/L,N≥1.8×10^9/L,继续原方案化疗(化疗组14例),2d后复查血象;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200mg,5h后复查血象(观察组10例)。结果:22例能顺利完成化疗,2例无明显变化,暂缓化疗,需G—CSF治疗。结论:采集血液成分来自循环池,并不能如实反映粒细胞贮备功能,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帮助判断粒细胞贮备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学治疗(化疗)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12例化疗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采用百级层流无菌病房全环境保护,对口腔、发热、心理、PICC置管和升白细胞用药等多方面进行护理。结果 12例(10.7%)患者出现感染,经有效抗菌治疗全部好转。全部患者能主动配合医师护士,顺利完成在无菌层流病房里各项治疗,血液中粒细胞均恢复正常。结论对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特别是入住无菌层流病房进行全环境保护,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成功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预防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实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按照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否,将39例患者分为激素组(20例)和非激素组(19例),采用Annexin-Ⅴ/PI方法检测化疗前(第1天)、化疗后(第6天)外周血粒细胞凋亡,同时检测粒细胞表面Fas的表达,并观察它们与粒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结果 (1)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Fas表达高于化疗前(P<0.05),粒细胞计数、凋亡率差异前后未见统计学意义;非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计数低于化疗前,凋亡率、Fas表达均高于化疗前,差异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2)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凋亡率负相关(r=-0.370,P=0.020);非激素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Fas表达正相关(r=0.518,P=0.023)。(3)激素组、非激素组第6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45%(9/20)、89.5%(17/19);而第8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50%(10/20)、100%(19/19);激素组粒细胞下降的患者比例均低于非激素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化疗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这个作用可能不全是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导致的。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化疗患者粒细胞减少的规律不同于未用激素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8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酶联免疫法和普通酶母菌检测法对32例肺癌者进行了血清IL-2、IL-8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水平的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在化疗前,血清IL-2水平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化疗6个月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IL-2、IL-8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分为A,B组,A组12例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B组18例于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给予rhG-CSF 150μg/次,1次/d,皮下注射,7d后改为150 μg/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或应用14d后停药.治疗过程中体温>38℃持续48h、有明确体征或影像学证实为深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化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以及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A,B组化疗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及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同时和化疗后使用rhG-CSF均可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对化疗前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上次化疗出现严重感染者,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治疗,有缩短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3例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期间72例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其中44例患者应用伊曲康唑联合rhG-CSF治疗(治疗组),28例患者单独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72.73%,对照组为46.43%(P<0.05);中性粒细胞≤500/mm3且≥100/mm3的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100/mm3的患者(P<0.05);粒缺持续时间≤10 d的抗真菌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粒缺持续时间<10 d的患者(P <0.05);72例患者中确诊9例、临床诊断33例、拟诊30例;确诊组有效率低于临床诊断与拟诊组(P<0.05),抢先性治疗组(87.50%)和经验性治疗组(64.00%)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目标性治疗组(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伊曲康唑联合rhG-CSF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是有效安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时间是影响真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对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根据选取升白药物的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使用硫培非格司亭组(试验组,184例)和使用rhG-CSF组(对照组,104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白细胞计数(WBC)降到正常值范围以下天数及化疗后ANC和WBC恢复到到正常值范围所需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NC和WBC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后的维持天数多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能够较好地减少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