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刺激多种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炎症因子可诱导产生炎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与炎症标志物可介导甚至加强AngⅡ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对AngⅡ和炎症的抑制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刺激多种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高度相关性。多种细胞因子可诱导产生炎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与炎症标志物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也介导甚至加强AngⅡ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AngⅡ、炎症因子、炎症标志物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网状联系,AngⅡ是这个网状联系的结点之一,具有关键作用;尚不能确定一种炎症因子或炎症标志物可作为这个网状联系的结点。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对AngⅡ和炎症的抑制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 血管紧张素 (A )致炎症问题的提出大量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 (AS)的病理过程 [1-3] ,临床研究发现心肌梗塞发生的危险性与血浆肾素活性有关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缺失 /缺失 (D/ D)基因型者较其他型者更易患心肌梗死 ,病理切片亦显示 AS斑块中存在 ACE,动物实验发现 ACE抑制剂 (ACEI)及 A 拮抗剂均有抗 AS作用 ,提示 RAAS参与了 AS的发病过程。有关 RAAS参与 AS的发病机制 ,既往大多数研究多倾向于以下内容[4] :A 引起血管收缩 ,导致高血压 ,继发性引起 AS;A 促进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是一个重要的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系统。近年来 ,研究发现除循环RAS外 ,局部组织如心脏、血管壁、肾脏、脑等也具有独立的 RAS,主要调节局部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1]。而且除 Ang 外 ,血管紧张素 1 - 7(Ang1 - 7)也是 RAS中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 ,对 Ang 具有反向调节作用 [2 ]。同时 ,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对 Ang 的生成途径和其作用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对 Ang 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1 RAS以往认为 RAS的主要成分为血管紧张素原、肾素、Ang 、ACE、和 Ang ,近年又增加了 A…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肝纤维化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有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 RAS中的核心效应分子,与肝星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ATl结合后,通过信号传导,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活化HSC的收缩和增殖,刺激TGF-β1 的大量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生成,抑制其降解,并减少HSC凋亡,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生成的有三条途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途径、胃促胰酶 (Chymase)途径和非ACE非Chy mase途径及其临床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最初是作为循环内分泌系统被认识的 ,通过影响血容量和血管张力参与机体血压的调节。近来研究证实 ,心脏和血管组织中也存在着RAS ,它们以旁分泌、自分泌和胞内分泌的形式参与心肌肥厚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等病理过程。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 )是RAS最重要的效应肽。传统观念认为 ,AngⅡ主要是由AngⅠ经ACE水解生成。但近年研究发现 ,在人类及灵长类动…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是促使肾小球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能降低全身血压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保护肾脏,延缓肾衰进展.多种药物能在不同环节阻断RAS,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产生,ATⅡ受体拮抗剂(ARA)则通过阻断ATⅡ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降压作用.由于ACEI和ARA阻断RAS的机制不同,这二类药物在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是否存在差异[1],二者联合应用是否更为合理?本文从ACEI、ARA作用机制及特点等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活性氧致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云 《高血压杂志》2001,9(4):350-35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传统的观点认为系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作用和醛固酮的水盐潴留作用外,本文对血管紧张素Ⅱ如何刺激血管壁产生活性氧,继而引起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减少,血管平滑肌收缩,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血管壁重构等引起高血压发病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VSMCs,取生长良好的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 Ang-(1-7)组、AngⅡ Ang-(1-7) (A-779)组,通过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测定VSMCs的DNA合成,用结晶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数目,观察VSMCs的增殖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AngⅡ(100nmol/L)孵育细胞24h后可明显诱导VSMCs3H-TdR掺入量增加;Ang-(1-7)(1000nmol/L)可减少3H-TdR掺入量。②与AngⅡ组比较,Ang-(1-7)(10nmol/L、100nmol/L、1000nmol/L)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3H-TdR掺入量。加入Ang-(1-7)特异性受体阻断剂A-779后,Ang-(1-7)此作用消失。③结晶染色结果显示,AngⅡ可诱导VSMCs数目明显增加(P<0.05)。Ang-(1-7)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加,亦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Ang-(1-7)能抑制基础和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活性氧致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传统的观点认为系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作用和醛固酮的水盐潴留作用外,本文对血管紧张素Ⅱ如何刺激血管壁产生活性氧,继而引起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减少,血管平滑肌收缩,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血管壁重构等引起高血压发病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benazeprilat)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losartan)对肾脏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的作用.观察benazeprilat及ARB缬沙坦(valsartan)能否抑制由Ang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引起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与肥大.同时观察benazeprilat对负鼠肾小管OK细胞(OK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 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KY)服用benazeprilat及losartan后,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肾皮质AT1 mRNA表达,并用同位素125Ⅰ-AngⅡ测定AT1受体密度.(2)采用经典SHR系膜细胞以及OK细胞培养技术,细胞中加入各种因子和(或)药物,以3H-leucine或3H-thymidine掺入后的cpm值反映蛋白或DNA合成.结果(1)SHR喂服benazeprilat后肾脏AT1mRNA和AT1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而喂服losartan后肾脏AT1mRNA和AT1受体密度则明显降低.(2)系膜细胞在AngⅡ刺激后引起的增殖与肥大,均可被valsartan及benazeprilat抑制.在同一浓度下,valsartan的作用较benazeprilat强.同时benazeprilat能够抑制OK细胞的增殖.结论(1)ARB能够下调AngⅡ受体密度而ACEI则无此作用.(2)ARB在抗系膜细胞增殖与肥大作用稍强于ACEI.而ACEI同时能够抑制负鼠肾小管OK细胞的增殖.ACEI与ARB均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用570型粘附式细胞仪(ACAS-570)动态观察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单个平滑肌细胞(SMC)内游离钙的影响,探讨了AngⅡ调节SMC内游离钙的改变的机制。分离兔主动脉中层平滑肌,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并于实验前两天去除血清使细胞处于静止期。结果发现:AngⅡ可引起细胞内一个快的、短暂的、剂量依赖性的游离钙升高,AngⅡ的拮抗剂沙拉斯(saralasin)可抑制这种作用,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或维拉帕米则没有影响。提示:AngⅡ调节SMC内游离钙升高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AngⅡ干预后RT-PCR测定VSMC的AT1R、AT2R mRNA的表达,并观察AT1R阻滞剂氯沙坦、AT2R阻滞剂PD123319对AngⅡ上述诱导作用的影响。结果:1AngⅡ作用于VSMC后,AT1R mRNA表达增强(P0.01),氯沙坦阻断AT1R后,AT1R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PD123319阻断AT2R后,AT1R 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2AngⅡ作用于VSMC后,AT2R mRNA表达无显著性增强,氯沙坦及PD123319作用后,AT2R mRNA表达也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1AngⅡ可诱导VSMC AT1R mRNA表达,AT1R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介导作用,AT1R阻滞剂氯沙坦可有效抑制AngⅡ的这种诱导作用;2相对于AT1R,AngⅡ不能诱导VSMC AT2R mRNA表达增加。所以推测AngⅡ差异化诱导VSMC AT1R、AT2R mRNA表达,导致AT1R、AT2R失衡。  相似文献   

1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包括循环RAS和局部RAS,其核心活性物质均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已证实胰岛局部存在RAS,并可不依赖于循环RAS独立合成AngⅡ.现在认为,胰岛局部RAS对胰岛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调节起重要作用.AngⅡ和相应胞膜、胞浆内的不同AngⅡ受体结合后,通过改变血管收缩性而改变胰岛供血和局部氧张力,通过蛋白激酶通路等机制,影响胰岛素和生长抑素的分泌.但局部RAS的过度激活会使胰腺局部的活性氧簇牛成增多,导致胰岛细胞功能异常.促进胰岛细胞凋亡进程,参与胰岛局部炎性反应过程和胰腺的纤维化,同时在外周组织中介导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从而间接影响胰岛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通过各种信号通路介导对缺血后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但关于AngⅡ的两种受体亚型作用尚有争议.目前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缺m性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得出了促进和抑制血管形成两种结论.因此,ACEI在血管再生中的地位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裴兆辉  马虹  朱妙章 《心脏杂志》2005,17(5):482-483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其生物学效应是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介导,本文主要综述AngⅡ与心肌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胡伟新龚德华综述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肾小球、肾小管肥大,基底膜增厚,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及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特征。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在小球系膜区进行性沉积,则导致小球血管袢减少,...  相似文献   

18.
王媛  杨俊玲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13):1035-1038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诱导甚至加重了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述效应主要是通过炎症反应和介导凋亡及组织重塑发生的,抑制或阻断上述途径可使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9.
常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选择性结合,从而阻止多途径源性的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在高血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现综述了该类药物在药物代谢、临床应用、禁忌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主要活性肽,它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为经典途径,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生成;另一为非经典途径,通过非ACE依赖性旁路。由蛋白酶激活直接产生。AngⅡ的生物学效应是由特异性的受体即血管紧张素受体Ⅱ介导的,血管内皮上的受体由循环激活,而心脏、血管壁、肾脏等器官中的受体则由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生成的AngⅡ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