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急诊冠脉再血管化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或旁路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因AM I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于12 h内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支架(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 I)或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共526例,其中,PC I 481例,CABG 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前是否合并束支阻滞及束支阻滞在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新发束支阻滞组(入院时或术前出现束支阻滞)和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无以前心电图参考但入院时第1次心电图已显示束支阻滞)。分别将术后束支阻滞消失的患者定义为恢复,未消失定义为未恢复,对新发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 I合并束支阻滞患者共81例;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为3.4%(18/526);新发生束支阻滞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束支阻滞恢复正常的比例为72.2%(13/18);住院期间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18.51%(15/81)较不合并束支阻滞患者4.03%(18/447)高;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3.08%(15/65)较未合并束支阻滞患者病死率4.03%(18/447)高;束支阻滞恢复患者的死亡率0(0/16)较未恢复患者的死亡率23.08%(15/65)低,并且合并束支阻滞患者总共死亡15例,均出现在成功再灌注后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结论 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低;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常常预示着高死亡率,是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以通过急诊PC I术或CABG术使传导阻滞有所恢复,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部分性双侧束支阻滞昝亚平室内传导阻滞的表现既不同于典形的双束支,也不同于三束支阻滞,还常认为是一组特殊的双侧束支阻滞,现报道两例如下。例1,患者女性,46岁。急诊入院,感胸骨后疼痛。畏寒发热.BP:70/40mmHg(9/5kPa),HR:106次:...  相似文献   

3.
室内三支阻滞是引起心室停搏和阿-斯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束支分支间歇性阻滞者较为少见,兹报道一例于下。临床和心电图资料患者男性,56岁.1982年6月30日因突然昏厥而入院.既往有心前区疼痛和反复昏厥史。临床拟诊:冠心病. 患者入院后第三天描记心电图(图1)示各导联窦性P波,P-R间期0.16”,QRS波宽大畸形终未部粗钝,V1呈R型,V5呈Rs型,I、aVL呈rS型,I、III、aVF呈qR型,电轴右偏+127°,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在后分支  相似文献   

4.
酷似室性逸搏的房室交接区逸搏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王新江,卢喜烈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现将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9岁,因自幼易感冒,一个月前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入院查体心律不齐,早搏30次/min,胸骨左缘第3~...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心电图在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诊断上明显受限。本文报道一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掩盖ACS患者,因其束支阻滞间歇性出现,原本被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掩盖的ST-T改变及异常Q波得以暴露,避免了ACS的漏诊。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56岁,以高血压、冠心病诊断住院治疗。入院时心率50次/分,律不齐。心电图示:宾性心律,Ⅱ°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曾多次描记心电图,发现有间歇性束支阻滞、间歇性房室阻滞。附图(见第104页)为同次记录的V_1导联中3个片段:V_(1-a)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1房室传导阻滞;V_(1-b)示间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1房室传导阻滞;V_(1-c)为间歇性束支,房室传导阻滞。本例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电图时相的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6岁,因右眼进行性视力下降入院。诊断: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94年10月27日心电图:窦性心律,P-R间期0.21s,QR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QRS宽0.16s,此图诊断有以下可能:(1)右束支为一度阻滞,左束支为三度阻滞。(2)双束支非一致性一度阻滞(左侧束支传导速度慢于右侧0.04~0.06s以上)。(3)一度房室阻滞并三度左束支阻滞。95年1月11  相似文献   

8.
长达22s的心室静止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74岁。因"反复头昏、黑矇1年,加重1月伴晕厥一次"入院。查体:血压120/60mmHg,心率3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外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Ⅱ型房室阻滞(2∶1下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入院诊断:心律失常,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入院监护示:三度房室阻滞。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入院当日即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P波频率为80次/分左右,QRS呈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图形,频率缓慢欠匀齐,约30次/分,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性(预激)偶可合并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但附加旁道位于束支阻滞的同侧或对侧其心电图表现截然不同。当束支阻滞合并同侧旁道预激时,其束支阻滞可被掩盖,仅当预激间歇时才能显示出来。而束支阻滞合并对侧旁道预激时,则QRS 波增宽伴有预激波及终末传导延缓。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预激合并双分支阻滞。患者女性,5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自1980年开始常有心  相似文献   

10.
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同时伴有四相束支传导阻滞临床上较为少见,这种束支阻滞亦称慢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它是束支阻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心脏传导组织细胞的极化不足,膜反应性降低以及阈电位向零水平偏移而引起。兹将我们见到的二例报告分析如下。临床和心电图资料例一男性,13岁。因发热,关节酸痛及手足舞蹈症诊断为“急性风湿热”于1978年9月20日入院。入院时记录的心电图II导联  相似文献   

11.
低血钾引起左束支阻滞病例国内已有报道,而造成间歇性右束支阻滞者(RBBB)似未见刊,现报告2例如下: 例1 男性患者,67岁。既往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本次以消化性溃疡入院。检查:血压17.3~10.9kPa;心肺(一),心率63次/min,律齐,肝脾未触及,血电解质正常(血钾4.25mmol/L)。心电图同历次一样,均为左前分支阻滞(LAFB)。入院后口服胃生酮  相似文献   

12.
束支与窦房结无论在组织结构上或功能上均有密切的关系。不少学者报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常常并发束支阻滞。但关于束支阻滞病人的窦房结功能情况则甚少报道。我们自1981年10月起对32例不伴有明显心动过缓的束支阻滞病人,用经食道心房超速抑制法及程序刺激法测定了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同时以32例无束支阻滞病例作为对照,结果发现40.6%的束支阻滞病人显示有窦房结功能不全。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报告于下,并作一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右束支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其发病率为2~3‰,老年组较年轻组发病率高。经长期随诊观察,20~35%的右束支阻滞患者,无任何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大多数孤立性右束支阻滞的年轻患者,多数呈良性经过,但右束支阻滞常伴有左前半或右后半支阻滞,并可发展为完全性心脏阻滞。报告的70例右束支阻滞患者中,在随诊期间,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35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炎,1985年3月6日入院时心电图(图1)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3月6日至3月8日心电监护示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3相左束支阻滞伴左束支超常传导赵国荣,暴瑞莲患者男性,64岁,主诉胸闷、胸痛半小时,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入院。半月后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律,间歇性左束支阻滞与心率增快有关,部分房早波形正常化。(图1)0.94s~0.96s(心...  相似文献   

16.
高启军  邓长金 《心脏杂志》2020,32(1):107-108
正双束支传导阻滞伴间歇性三束支阻滞,轻者可仅表现为晕厥,严重者可发生猝死,可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及时发现。我院收治1例右束支合并左后分支阻滞,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1临床资料患者靳**,69岁,男性,因"突发头昏、心慌、胸闷2 h"入院,患者入院前2 h在劳动时突然感到头昏、心慌、全身大汗,数分钟后出现胸闷、气短,伴黑矇,无晕厥,无  相似文献   

17.
室上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常呈右束支阻滞型,而本例房性早搏发生的室内差异性传导则呈左右束支交替出现,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心悸、胸闷而入院。临床诊断为心律失常。附图为入院后描记的平静心电图。图示:在每一窦性激动之后均继以一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的P′波,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分别呈交替性左右束支阻滞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既往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复查心电图时发现有早搏。(附图)  相似文献   

19.
近年研究发现,与不合并束支阻滞(BBB)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相比,合并束支阻滞者的院内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其中持续性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间歇性束支阻滞者;AMI发病后新出现束支阻滞者不仅其死亡率增高,且易并发心衰、心源性休克与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右束支阻滞较为常见,尤多发生于运动试验时.然而迄今未见运动时有束支阻滞暂时消失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在踏车运动试验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暂时消失.患者男,61岁,2年前患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闭塞,前降支近端狭窄达75%,并观察到由冠状动脉的左旋支至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肌酸磷酸激酶高达2340IU.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第6天ECG检查Ⅱ、Ⅲ、aVF呈现深Q波及T波倒置,V_1、V_2高R波,证实为下后壁心肌梗塞,但无右束支阻滞.在以后随访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