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120例和145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术后躯体不适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朝阳 《现代保健》2008,(36):94-9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6月,分别经桡动脉(12例)和股动脉(8例)途径完成2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PCI,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随诊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12例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仅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1.1%,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操作时间(60.1±16)min比(57.8±21.2)min和造影剂(208±35)ml比(201±32)ml,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严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1%)。临床随访6个月,无1例死亡,随访期间总MACE发生率桡动脉组为2.3%,股动脉组患者为3.6%,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PCI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且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罗长军  冯红兵 《现代保健》2011,(16):154-15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有冠脉造影指征且行Allen's试验阳性的患者,以右侧桡动脉为手术路径,使用5F桡动脉鞘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桡动脉穿刺80例中76例成功,成功率为95%,失败4例,其中桡动脉痉挛3例,1例因肱动脉处斑块狭窄导丝不能通过,后均改股动脉途径;造影成功中对3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处理,未出现冠脉造影成功不能行介入治疗的情况.术后有5例发生手臂局部肿胀,未出现桡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由于卧床时间缩短、术后无体位限制等原因,更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比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4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治疗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过治疗组的置动脉鞘时间与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等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经股动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创伤,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46例,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进一步作介入治疗。结果43例(93.5%)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并完成冠脉动脉造影,造影成功率100%。32例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中31成功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完成PCI治疗,成功率96.9%。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安全,恢复快,痛苦小,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其所选择的介入治疗方式纳入股动脉组与桡动脉组(n=31).股动脉组实施股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组实施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股动脉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桡动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数据比较显著低于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13%,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效果更加理想,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术预防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并与股动脉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32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320例中,有76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为93.36%,其中穿刺部位血肿5例(1.56%),无假性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24例(7.50%),桡神经损伤5例(1.56%),低血压6例(1.88%);血管迷走反射16例(5.00%),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成功率较高,感染并发症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与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69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股动脉组84例,桡动脉组85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以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疗效。[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4.05%(79/84),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29%(81/85)。两组在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成功率相似,且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的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支架术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104例冠脉动多支病变患者行支架术治疗,术后进行周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包括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周密护理。讨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舒适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 3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的方法学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327例次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或/和PCI患者的临床和手术情况,记录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为95.40%(1036/1086),经桡动脉PCI成功率为98.34%(237/241),54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患者改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术后局部血肿99例,前臂张力性血肿和桡动脉闭塞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经桡动脉PCI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同时对于靶病变给予充分预扩张,以手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同期15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51例)和经股动脉组(107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97±4.52)min和96.08%,经股动脉组为(4.72±4.16)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30.72±14.07)min和(24.96±9.6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生率为8.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7%)(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 0 0 2年 9月~ 2 0 0 3年 8月住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 10 0例 ,按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 ,对比观察其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X光照时间分别为 :(5 .86± 3.74 )min和 (5 .6 3± 3.6 4 )min(P >0 .0 5 )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1.35± 11.6 2 )min和 (2 0 .87± 11.30 )min(P >0 .0 5 ) ,成功率分别为 97.8%和 98.2 %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4 .35 %和 12 .96 %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有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或高度临床怀疑冠心病的病人,Allen试验阳性者给予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阳性病人给以支架植入术或者冠脉搭桥手术。研究经桡动脉手术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手术后观测事件发生率等,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结果:180例病人有176例行桡动脉穿刺手术诊疗,174例病人造影成功,75例需行介入治疗,73例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功,仅1例出现术后穿刺点渗血。结论: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及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预先桡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接受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6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预先桡动脉造影(pre-RAA)组341例直接行桡动脉造影;延后桡动脉造影(post-RAA)组341例在导丝、导管遇有阻力时立即行桡动脉造影,或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束时行桡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桡动脉影像学特征,并记录两组患者桡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ost-RAA组桡动脉痉挛比率高于pre-RAA组[11.4%(39/341)比6.2%(21/341),P=0.015],post-RAA组手术失败率高于pre-RAA组[3.2%(11/341)比0.6%(2/341),P=0.014],post-RAA组桡动脉穿孔发生率和术后1~6个月桡动脉闭塞率显著增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预先行桡动脉造影可以有效观察桡动脉形态,减少桡动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及解决经桡动脉途径不足之处的方法.方法 选取CAG和PCI的患者共30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150例)和股动脉组(150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对比解决桡动脉痉挛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PCI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在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2.0%,3/150)、术后全身不适率(0,0/150)、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0,0/150)、住院时间[(4.1±2.1)d]、住院费用[(3.7±2.8)万元]方面均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分别为7.3%(11/150)、100.0(150/150)、2.7%(4/150)、(7.8±3.4)d、(5.0±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与经股动脉途径同样有效、可行,而且穿刺局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王亚萍 《现代养生》2014,(16):215-215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的常规方法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具有损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无体位限制、住院时间短、节省费用等优点.近年来,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现将我院近年来采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军  李斌  王卫  王圣  廖旺  陈美丹  吴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009-2010,2022
[目的]对比测定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入途径行冠脉造影时患者的受照剂量,为心血管介入辐射防护提供参考。[方法]在2010年1月~2011年1月,男性患者60例行冠脉造影,按其血管途径分为桡动脉组30例和股动脉组30例,桡动脉途径组患者行Allen’s试验呈阳性,选右桡动脉入径,股动脉途径组按常规方法操作,用穿透电离室型剂量测量系统,对不同路入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时患者辐射剂量进行了测量。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造影途径的患者体重、胸部体厚、透视时间和曝光帧数没有明显差异,但患者累积剂量桡动脉组(825±338mGy)明显高于股动脉组(541±204mGy),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因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同时,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患者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的疗效及安全性。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直接PC I,观察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血流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并随访观察预后、再狭窄及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显示直接PC 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首选PC I作为AM I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