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并发左室破裂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并发左室破裂10例临床资料。4例为单纯二尖瓣置换术,2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的8例为早期破裂,2例为延迟破裂。左室破裂原因为风湿活动控制不好、心肌脆弱或手术操作不当,如牵拉剪除乳头肌过多,清除钙化过深。9例摘除原置换瓣膜行修补手术。8例Ⅰ型破裂采用心内心外同时修补;2例Ⅲ型破裂,1例采取心内心外同时修补,另1例采取心外修补的方法。结果 1例Ⅲ型破裂患者存活,其余9例均死亡。9例死亡病例均死于手术无法修补破口。结论对可能发生左室破裂的高危患者术前应正规抗风湿治疗,术中积极预防、避免意外损伤,术后有效控制血压波动;一旦发生左室破裂,应早期诊断、尽早再次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室破裂是二尖瓣置换术后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1981年5月至2008年11月,我院共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和(或)同期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等其他手术1838例,发生左室破裂9例,发生率0.49%,死亡6例,占同期病例的2/3。本文就左室破裂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5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24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如瓣膜成形效果差时,应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行二尖瓣置换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常规二尖瓣置换术),收集手术前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心功能的结果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左室内径(LV)、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明显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降低。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利于保护心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减少心脏破裂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全部保留二尖瓣的生物瓣置换术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77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部保留二尖瓣及部分保留二尖瓣两组行生物瓣置换术,对比手术效果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全部保留二尖瓣术式左室破裂可能性更低,手术时间缩短,操作更简单。结论老年单纯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置换生物瓣时全部保留二尖瓣安全有效,可考虑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室28例围手术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室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特点。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114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替换术(MVR)的病人中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室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机械通气时间(h)延长、心律失常、低心排、肺部并发症及早期病死率的发生率均增加,同时术后近期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室虽然是手术的高危指标,但并非手术禁忌,术中选用较小型号的瓣膜并注意心肌保护,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成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28例,男17例,女11例,均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 Ⅱ级12例,Ⅲ级16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二次开胸止血),随访心功能I~Ⅱ级.结论 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52例合并房室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全组52例,其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8个月至54岁,平均年龄24.4岁;均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及术中证实为合并房室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3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8例(瓣环折叠术3例,DeVega三尖瓣成形术14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同时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三尖瓣关闭不全者1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和三尖瓣置换术。以上病例均在同期纠治心内畸形及房室瓣关闭不全。结果手术死亡2例;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经治疗后恢复。心脏彩超随访发现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由术前Ⅲ度变为术后0度或I度。行二尖瓣置换术和三尖瓣置换术的瓣膜功能良好。结论本病一旦确诊,应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并尽快手术,对合并房室瓣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治疗心内其他畸形的同时,治疗房室瓣疾病应以房室瓣成形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方法。选择心胸外科96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康复锻炼、饮食和出院指导。发现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经优质护理措施干预后,除1例出现低心排并发症死亡,余恢复顺利。提示对施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优质的系统的综合护理,可舒缓患者压力,减轻病痛,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利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80年4月-1995年12月收治463例心脏瓣膜病者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7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术57例。全组术后1月内早期死亡率9.29%。并讨论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左方折叠及围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在二尖瓣瓣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二尖瓣成形术治疗45例(瓣膜成形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45例(瓣膜置换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心功能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瓣膜置换组相比,瓣膜成形组术后24 h输血量和住院天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瓣膜成形组的左心射血功分数(LVEF)、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与瓣膜置换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瓣膜成形组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瓣膜置换组(2.22%比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二尖瓣置换术相比,对二尖瓣瓣膜病变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优,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后输血量较少,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替换术28例报告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梁智星,李大奇,孙长恩,高南翔,郭建军,梁法禹洪洞县人民医院范建平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不仅有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而且可避免心肌破裂这一致命性并发症。我们从1990年12月至1992年9月期间连续行保留后瓣及腱索乳头肌二尖瓣替换术2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病人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31~54岁。病史1~27年。全部有心衰病史。心电图房颤心律11例。胸心比率0.54~0.8。超声心电图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纤维化交界融合活动僵硬。舒张期开放幅度受限,前后瓣同向运动呈“城墙样”改变。腱索增粗,短缩与粘连。瓣口不同程度狭窄伴(或)关闭不全。左室舒张末内径(mm)48.15±6.90。收缩末内径(mm)34.71±9.34。瓣环直径(mm)48.82±9.42。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16例,二尖瓣狭窄为主12例。合并三尖瓣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11例,全部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主动脉瓣替换术。28例二尖瓣区采用25mm倾侧碟瓣10例,27mm18例。手术方法采用前正中切口,中度低温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对206例患者采用保留二尖瓣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78例。结果 治愈205例(99.5%),死亡1例。结论 对二尖瓣疾病行保留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由于保留二尖瓣后瓣及其瓣下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操作简便,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保留二尖瓣全部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但文富  徐亚东 《江苏医药》1995,21(9):607-607
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替换(MVR),切除前、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位素及乳头肌)一直被视为常规手术方式。但这种水式损害了左室收缩的力学结构,术后易致心功能不全。我们于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共行保留二尖瓣全部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1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  相似文献   

15.
马寒香  龚倩  陈红 《安徽医药》2011,15(10):1319-1320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异同和术后疗效.方法 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术18例,由同一手术者完成的传统开胸二尖瓣置换术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ICU监护,护理特点及恢复情况.结果 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置管时间明显小于开胸组(P<0.05),疼痛程度轻,ICU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2003年5月~2008年5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例,患者男性9例,女10例。年龄35~71岁,平均(53.8±11)岁。心功能(NYHA)Ⅱ级4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共搭桥39根,平均(1.9±1)根。单纯二尖瓣成形术6例,黏液瘤摘除+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十二尖瓣成形术2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1.1%,死因为左室破裂2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进食中呛咳窒息致室颤1例。随访3~16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估计瓣膜成形效果难以确定时,应直接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防止增加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再次二尖瓣手术中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微创技术的意义及作用。方法:13例心脏外科术后再次出现二尖瓣病变患者接受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单肺通气。右侧腹股沟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加装负压调节器维持静脉回流。右胸前外侧4-6cm切口,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左心房切口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病例行生物瓣置换2例,机械瓣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1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5±25.6(78-167)分钟。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1.2±2.3(7-14)小时,平均ICU停留时间3.5±1.7(2-9)天,平均住院时间12.7±1.5(9-15)天。结论:对于心脏术后再次二尖瓣手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No Touch”微创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避免再次正中开胸的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微创瓣膜手术 “No Touch”技术  相似文献   

18.
胡雯  刘燕娜  倪平娟 《江西医药》2012,47(3):193-194,257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在二尖瓣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成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二维超声(2DE)及RT-3D检查,术前观察二尖瓣病变部位及范围,并与手术所见对比;术后观察人工瓣结构及功能。结果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15例,2DE及RT-3D均显示二尖瓣严重狭窄,钙化,RT-3D还显示1例合并二尖瓣腱索钙化,与手术所见一致。二尖瓣脱垂9例,2DE及RT-3D对病变区域的定位与手术所见相符,且RT-3D观察病变瓣膜的形态与手术视野一致。24例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2DE无法显示人工瓣形态、运动全貌,而RT-3D显示人工瓣表面回声,启闭良好。结论 RT-3D在二尖瓣病变的诊断中可获得比2DE更丰富的信息,是2DE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1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1例,其中三尖瓣成形17例,全组病人年龄最大61岁,最小38岁。术前EF37%~68%,心胸比0.51~0.85。结果:30例康复出院,二次开胸止血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发生各种并发症10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尽量去除病变的瓣叶,置入偏大一点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减少病人-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出现。术中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或成形环应用,高度重视三尖瓣处理的远期效果。注意围手术期的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管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高危因素、原因、转归,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856例接受二尖瓣置换及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3例(0.35%)发生术后左心室破裂,其中早期破裂2例、延迟性破裂1例。早期破裂2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修补,1例采用单纯心外缝合修补,1例采用单纯心内修补方法。1例延迟性破裂在监护室紧急开胸探查证实诊断后,在床边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心外缝合修补。结果2例死亡,1例存活,存活者为早期破裂患者采用心内修补患者。结论对于左心室破裂的防治目前仍以预防为主。对早期破裂患者可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延迟破裂者生存率极低,是目前治疗上面临的主要难题尽早控制出血并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