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再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无再流(no-reflow)是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后,无心肌组织灌注的现象。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血流明显减慢(血流≤TIMI 2级),而无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等机械性梗阻存在。无再流既可出现在心肌灌注的动物模型上,又可发生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合并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 non),即在冠脉病变处理后虽无明显夹层、血栓形成、痉挛或者严重残余狭窄的存在,但冠脉血流严重减少,血流无灌注或仅有微量灌注。  相似文献   

3.
无复流现象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复流现象 (no reflowphenomenon)是指冠状动脉 (冠脉 )内原狭窄病变处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 ,但血流明显减慢 (TIMI血流 0~ 1级 )。随着心肌微小血管灌注判定方法的广泛开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1 ] ,以开通心外膜大血管为目的的治疗手段并不能保证心肌组织有效灌注的实现 ,无复流现象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 ,3] 。研究表明 ,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患者 ,闭塞的冠脉重新开放时(TIMI血流 2~ 3级 ) ,约有 1 1 %~ 30 %的患者会出现无复流。这种无复流现象对患者近期或远期预后有严重的影响。因此 ,及时判定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入选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因怀疑冠心病于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与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速度正常的患者各50例,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检测,其中CTFC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所有患者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取冠状动脉血,慢血流患者冠状动脉血设为A组,慢血流患者外周静脉血设为B组,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且血流速度正常患者冠状动脉血设为C组。结果与B组、C组比较,A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反应和内皮损伤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开展及推广,“无再流现象”(no reflowphenomenon)也日益受到介入操作者的关注,人们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定义冠状动脉“无再流现象”是Kloner等[1] 在1974年犬的实验中发现并首先提出的,现今“无再流现象”是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经充分扩张后仍缺乏有效血流灌注。冠状动脉造影上表现为病变部位远端无血流或血流≤T1MI 1级;心肌声学造影(MCE)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即使达TIMI 3级血流,但局部心肌微循环无灌注或低…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 (CSF)现象多见于有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 ,但在冠状动脉无狭窄梗阻的受检人群中也不少见。本文仅从临床角度对CSF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1 对象与方法血流缓慢组 :1 5例 ,均因反复心前区不适疑为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1 5例中男 1 4例 ,女 1例 ,年龄 35~ 65 (平均 5 3)岁。 1 5例胸痛症状均不典型 ,胸痛发作时无明显诱因 ,持续时间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含化硝酸甘油亦无明显效果 ;8例有高血压史 ,2例有糖尿病 ,5例有高脂血症 ,9例为吸烟者。血流正常组 :7例 ,均为冠状动脉无狭窄梗阻 ,前向血流正常者均为男性 ,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与CHA2DS2-VASc评分及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血清学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因胸部不适症状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选择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存在CSFP的40例患者作为CSFP组,另将同期随机选取的CAG证实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冠状动脉主...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再灌注治疗开通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仅为0~1级。而相关的近端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痉挛、夹层、撕裂、血栓和严重残余狭窄。如果TIMI血流为2级,则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floW)。有时,尽管心外膜面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达到3级,但其心肌细胞仍然无再灌注,也属于实质上的“无复流”或“慢血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与传统支架置入术 (CS)随机对比研究的方法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直接支架置入术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 15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S组和CS组 ,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造影特征及术前治疗无显著差异。实验第一终点是影像学的成功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残余狭窄 <2 0 %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3级血流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减少 ;第二终点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操作时间及花费的评价。  结果 :DS组和CS组组间手术成功率无差异 (DS组为 94 7% ,CS组为 96 0 %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发生率DS组为 5例 (6 7% ) ,CS组为 4例 (5 3 % ) ,两组间亦无差异 (P =NS)。手术时间、球囊导管及造影剂用量DS组均低于CS组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住院期间效果及严重并发症两组间无差异 ;6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随机研究证实了一些回顾性研究的结果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病变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与CS相比较 ,这一策略的突出优点是显著增加效益费用比 ,而对急性并发症特别是“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及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通过矫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血流灌注。对37例正常血流者和35例无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而冠状动脉慢血流者行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并随访1年,观察近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71.4%∶13.5%,P<0.01),而平板运动耐量时间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5.32±4.38)∶(10.58±5.67)min,P<0.01)];2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组中10例反复心绞痛发作、1例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心脏性猝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发作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复流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在开通后,除外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等机械阻塞的情况下,出现的血流减慢(≤TIMIⅡ级)和心肌组织无灌注现象,即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后不少病人会出现梗死相关血管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部分患者即便恢复TIMIⅢ级前向血流,但仍有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不良,达不到组织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再灌注,即“心肌组织水平no-reflow”。临床上则表现为心外膜成功再灌注治疗后近远期预后不理想,尤其是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或重复的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病理生理AMI时组…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机理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PCI治疗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实施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CI术后冠脉造影显示有25%~30%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并未完全恢复[1],冠状动脉内原狭窄病变处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但血流明显减慢(TIMI血流≤1级),即无复流现象。1无复流现象的机制1.1心肌微循环破坏和障碍(包括微血管痉挛)主要是冠状微循环损伤。突然的持续的缺血使心肌梗死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阻塞血流;梗死区心肌组织水肿,压迫微血管;微血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试验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管腔直径狭窄40%)且发现CSF的患者81例为慢血流组,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阴性者80例为对照组。计算每例运动前后的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最小校正QT间期(QTcmin)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静息时慢血流组QTcmax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两组QTcmin无明显差异,慢血流组QTc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运动后慢血流组QTcmax和QTcmin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且QTc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慢血流组只有9名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占11.11%。慢血流组运动后QTcd较静息时明显减小(46.41±12.21 ms比62.81±17.18 ms,P0.05),对照组运动前后QTcd无明显变化。结论 CSF患者QTcd较正常增大,运动会使其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low coronary flow phenomenon,SCF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合并有SCFP的38例作为SCFP组。同时,选取经造影检查未合并SCFP且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化法定量测定血清LDL-C浓度,比较两组不同危险因素亚组男、女血清LDL-C浓度。结果 SCFP组吸烟、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亚组男、女LDL-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L-C在SCFP发生中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57例发病在18 h以内的高龄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急诊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IRA的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成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157支IRA,163处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95%~100%,TIMI血流0~2级,急诊PTCA后共置入158枚冠脉内支架,155支IRA术后完全再通,即刻成功率98.73%.2支IRA因PTCA后无血流未置入支架.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IRA均恢复到TIMI血流3级,残余狭窄为0%~10%.1例于术中死亡,2例于术后48 h死亡,住院期间总病死率1.91%.术后随访6~15个月,全部存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Ⅲ级,无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是否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或许是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预测因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95例非ST抬高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7.54±12.16岁,男168例,女127例。应用酶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胆固醇等生化因子。所有患者术前进行Gensini及Syntax评分后进行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罪犯血管PCI术,术后即刻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评估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分为血流正常组和慢血流或无复流组。结果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相比,发生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142.05±26.37比95.46±22.58,P0.001)。此外,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患者的罪犯相关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Syntax评分、支架长度及数量、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显著增加(P0.001)。同时发现吸烟和高龄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胆固醇(TC)水平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罪犯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hs-CRP及长期吸烟史密切相关(OR分别为0.81、0.609、0.327、5.16及3.17,P0.01),而与总胆固醇水平、LDLC、HDLC无明显相关(OR分别为1.21、1.19及1.08,P0.05)。结论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非ST抬高型ACS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是非ST抬高型ACS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预测因子,其机制与增加斑块内脂质核体积和PCI术中脂质核内含物释放及炎症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内皮细胞损伤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冠脉恢复正常血流患者和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PCI患者,根据术后血流分级(TIMI分级)分为两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2级40例,为无复流组,TIMI3级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冠脉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蛋白(CD63)水平,以此判断内皮细胞受损情况。结果:PCI术后无复流组较对照组冠脉中NO明显减少[(41.52±6.1):(61.94±10.7)μmol/L],而ET[(117.42±11.1):(59.08±9.8)mg/L]、CD63[(7.43±8.2)%:(2.05±2.8)%]显著增加(P均0.05)。提示在PCI后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者较血流恢复正常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更严重。结论:内皮细胞损伤是冠状动脉PCI术后无复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 (CAG)与核素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显像 (SPECT)的相关性及用 SPECT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评价。方法 于冠心病 (CAD)患者 CAG之后 ,放支架之前利用血管造影机自配电脑分析软件 ,对病变血管直径狭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进行自动分析 ;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 1周、术后半年 ,分别做静息、潘生丁负荷 SPECT检查。结果 5 1例 CAG血管直径狭窄 (76 .16 % )、面积狭窄 (90 .37% )与术前静息 SPECT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3.5 0 %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2 5 4、r=0 .176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面积与术前静息SPECT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1.17%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2 91、r=0 .32 7,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5 0例术后 1周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4 5 .46 %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3.5 0 % ) ,P<0 .0 0 1;2 1例术后半年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4 3.73%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0 .87% ) ,P<0 .0 0 1。 5 0例术后 1周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5 7.2 2 %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1.17% ) ,P<0 .0 0 1;2 1例术后半年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5 4.6 7%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0 .2 1% ) ,P<0 .0 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我院行PCI治疗的患者524例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427例,PCI支架置入即刻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从393例急诊PCI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为对照组。结果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34例,无复流组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胰岛素水平、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总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内和院外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复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减低,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前明显增大。结论无复流受既往糖尿病、胰岛素及白细胞水平的影响,可使住院期间和院外不良事件明显增加,是心肌继续缺血、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恢复障碍的预测因子,也是心肌和微血管损伤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SPECT),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CSF者20例,CAG显示无管腔狭窄及无慢血流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2组均行心电图及腺苷负荷SPECT检查。结果:CSF者发生心电图及腺苷负荷SPECT异常的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心肌缺血的范围与缺血程度也均大于血流正常者(P<0.01)。结论:腺苷负荷SPECT发现CSF存在可逆性心肌缺血,可能CSF与心肌缺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