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清IL-10、IL-13、IL-15、CRP水平变化及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5月确诊为HSP的住院患儿40例作为HSP急性期组研究对象,40例患儿经正规治疗2周左右,在皮疹、腹痛、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消失后作为缓解期组研究对象.采用EH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SP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清IL-10、IL-13、IL-15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选取门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HSP患儿急性期血清IL-10、IL-13、IL-15和CRP的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缓解期组血清仅IL-1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L-10、IL-15及CRP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HSP患儿急性期血清IL-10、IL-13、IL-15和CRP各项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HSP患儿存在IL-10、1L-13、IL-15及CRP的分泌紊乱,其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其中IL-10和IL-13可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5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5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MPP患儿(重症组25例,轻症组40例)和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NGF和IL-15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检测血清NGF、IL-15水平,MPP组急性期分别为(157.62±33.45)pg/ml和(242.51±60.04)pg/ml,恢复期分别为(99.58±21.29)pg/ml和(145.90±50.25)pg/m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9.86±11.74)pg/ml,(108.86±21.14)pg/ml],且急性期NGF、IL-15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P急性期,重症组血清NGF、IL-15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204.38±27.52)pg/mlvs(128.39±22.07)pg/ml,(288.58±55.33)pg/mlvs(213.71±42.6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P恢复期,重症组血清NGF、IL-15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患儿血清中NGF、IL-15水平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的缓解而降低,提示NGF、IL-15参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了解IL-15水平与儿童AL的关系。方法确诊未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非白血病组儿童各20例,分别收集血清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另收集20例正常儿童血清作对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组别血清IL-15水平。结果ALL组、ANLL组、非白血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水平分别为(34.37±2.8)ng/L,(29.61±3.2)ng/L,(117.54±3.9)ng/L,(122.23±4.2)ng/L;其中ALL组、ANLL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3.95,4.03Pa<0.05)。ALL组、ANLL组分别与非白血病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4.17,3.76Pa<0.05)。ALL组与ANLL组比较、正常对照与非白血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检测血清IL-15水平对判断白血病患儿抗肿瘤免疫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血清IL-3、6、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对58例初诊AML患儿(男34例,女24例;年龄3~16岁,平均10.19岁)化疗前后血清IL-3、6、8水平进行检测.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 17例,女13例;年龄4~14岁,平均9.92岁).二组均于清晨7:30-8:00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常温下2 500 r/min离心 20 min,分离血清置-20 ℃冰箱保存待测.除治疗M3型AML采用全反式维A酸外,余病例均采用DA(柔红霉素加阿糖胞苷),HA(高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或IAE(依达比星加阿糖胞苷加依托泊甙)方案化疗,30~45 d复检骨髓像.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8例AML中44例获完全缓解(CR),14例未缓解(NR).AML初诊患儿血清IL-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血清IL-6、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AML CR组患儿血清IL-3水平较初诊时显著升高(P<0.01),但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6、IL-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 AML NR组与初诊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AML各亚型之间血清IL-3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 M1及M5患儿血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a<0.01); M4及M5患儿血清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a<0.01).结论 AML患儿血清IL-3、6、8水平变化与AML亚型有关,观察血清IL-3、6、8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断AML患儿病情及疗效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2003年10月~2005年12月住院9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并分析二者间差异;分析病程不同时期、有无感染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下患儿血清PCT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74例、亚急性期14例KD患儿血清PCT为0.55(0.30~2.09)μg/L和0.49(0.19~0.50)μg/L,33例健康对照PCT为0.16(0.14~0.24)μg/L。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儿与健康对照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原学阳性30例KD患儿PCT水平0.53(0.28~0.88)μg/L,61例病原学阴性KD患儿PCT水平0.50(0.30~1.93)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脉扩张患儿33例PCT为0.50(0.32~0.60)μg/L,58例冠脉无扩张患儿PCT为0.52(0.30~2.17)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其他系统并发症65例PCT为0.47(0.27~0.80)μg/L,其他系统并发症26例PCT为0.83(0.48~4.41)μ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清PCT水平增高,尤以急性期明显,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监测KD病程发展;有无并冠脉扩张KD患儿中PCT水平变化不大;并其他系统并发症KD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增高,随PCT增高,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1995年1月-2005年2月住院的KD患儿117例中13例并关节病变。男9例,女4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膝关节受累6例,颈、背关节受累2例,踝关节及膝、踝关节同时受累各2例,指(趾)小关节受累1例。除1例肿痛明显外,余均为轻度。肿痛持续时间12例为2-5d,1例为7d。活动稍受限2例,余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经对KD正规治疗,病例均可在短期内恢复,并无复发表现。结论KD并关节病变时,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以大关节受累为主,临床症状轻,恢复快,可随着对KD正规治疗而恢复,不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L-15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05年4月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单纯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非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童各3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IL-15水平。结果外周血IL-15水平在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发作组[(2.67±0.93)n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外周血IL-15水平在单纯MP下呼吸道感染组[(2.13±0.64)ng/L]和非MP下呼吸道感染组[(2.10±0.83)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2±0.35)ng/L],单纯MP下呼吸道感染组外周血IL-15水平与非MP下呼吸道感染组相比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P感染后机体外周血IL-15水平升高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充分认识川崎病患儿的心血管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具有病因的不明确性、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等特点,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是当今儿科医学研究和儿科临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9.
哮喘患儿血白细胞介素-2、10、13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2 (IL 2 )、IL 10、IL 13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16例哮喘患儿及 10例正常儿童血浆IL 2、IL 10、IL 13的含量。结果 哮喘组血浆IL 2、IL 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IL 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结论 IL 2、IL 10、IL 13等细胞因子参与儿童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可作为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γ干扰素(IFN-γ)、IL-4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采用ELISA法检测5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和随访2个月时血清IFN-γ、IL-4水平;2.将5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呼吸困难评分平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3组患儿血清IFN-γ、IL-4水平变化.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儿童血清IFN-γ及 IL-4水平做比较.结果 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其水平升高,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前血清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其水平下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诊2个月后,IFN-γ、IL-4水平接近健康对照组.2.轻度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中度组显著高于重度组(Pa<0.01);中度组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重度组(P<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NF-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FN-γ/IL-4水平失衡,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治疗组选择本院确诊KD患儿44例。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20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4例;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1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经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浆TM水平。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比较,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TM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急性期血浆TM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TM水平在KD患儿急性期、尤其有冠状动脉损伤时明显升高;血浆TM可能参与KD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8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临床表现及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5例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辅助检查等异常情况。对无CAL31例和并CAL54例患儿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AL及冠脉瘤(C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结果1.男56例,女29例;年龄26个月~5岁者77例(90%)。KD并CAL发生率与WBC计数、血小板、血沉增高及血红蛋白、血清钠降低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发热天数均无相关性(P〉0.05)。除发热外,口唇潮红者占95%,皮疹占82%,球结膜充血占80%,颈部淋巴结大占75%,指趾端脱皮占70.5%,口唇及口腔改变占68%。2.心血管改变情况:并CAL54例(63.5%),3例形成CAA,在冠状动脉病变人群中占5.5%,占KD3.5%。左房左室扩大30例(35%),心包积液6例(7%),有心电图改变23例(27%)。病程5d以上确诊KD的患儿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疗效均显著。结论5岁以下KD男童发病率高,早期大剂量应用IVIG对防治CAL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清新蝶呤、D-二聚体水平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清新蝶呤(NP)、D-二聚体水平,探讨二者与冠状动脉扩张(CAD)的关系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KD患儿45例。其中21例发生CAD,24例无CAD。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NP、D-二聚体水平。冠状动脉病变与PLT、单核细胞(M)、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RP、ESR、心肌肌钙蛋白I(cTnI)、NP、D-二聚体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恢复期比较,KD患儿急性期PLT、M、CK-MB、CRP、ESR、cTnI显著升高(Pa<0.01)。血清NP升高26例中CAD 18例;NP正常19例中CAD 3例。D-二聚体升高30例中CAD 17例;D-二聚体正常15例中CAD 4例。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5例中CAD 7例;未予IVIG治疗20例中CAD 14例。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P、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血清NP水平与M数量呈正相关(r=0.49 P<0.01);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r=0.51 P<0.01)。结论血清NP、D-二聚体在KD急性期升高,可能是反映冠状动脉异常的预测标志,对评价KD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培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1634-163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KD患儿36例(其中无冠状动脉损伤组15例,冠状动脉损伤组21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1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MMP-1蛋白水平.结果
KD急性期患儿血清MMP-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且冠状动脉损伤组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升高更显著(P<0.05);亚急性期、恢复期其MMP-1水平明显降低(各期间比较Pa<0.01).KD组急性期血清MMP-1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791
P<0.01).结论 检测血清MMP-1水平对预测和早期诊断KD并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血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影响,探讨TM蛋白在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集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制备血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M水平,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M mRNA表达情况。结果KD患儿血清组TM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丙种球蛋白干预后内皮细胞TM mRNA表达明显上升。而KD患儿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TM蛋白水平升高,丙种球蛋白干预后TM水平下降。结论KD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在受到循环多种炎性介质刺激后损伤,TM表达减少。丙种球蛋白能显著抑制KD血清炎性介质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7.
Anton E. Becker 《Fetal and pediatric pathology》1986,6(1):1-9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that Kawasaki disease does occur outside Japan, but reliable data regarding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n western Europe are lacking. Such information may be important, not only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incidence but also indicating whether or not the pathology is comparable to that reported from Japan. For these reasons a survey has been initiated among pediatric pathologists in western Europe with the use of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ence with Kawasaki disease of pediatric pathologists in western Europe is extremely limited. Only 25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One may infer from these data that the incid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western Europe is far below that in Japan. The pathology encountered appears to be the same as that reported fr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finding in particular may be important for furthe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egardin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awasaki dis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