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酯与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微量蛋白尿的影响。方法10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蛋白阳性门诊或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三组,分别用坎地沙坦酯(坎地)、左旋氨氯地平(左氨)、坎地沙坦酯+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联合)治疗,剂量分别为每天4mg、2.5mg和4mg+2.5mg,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及血清肌酐(Scr)变化。结果三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尿UMALB及Uβ2-MG三组均较治疗前减少,且具统计学意义(P〈0.01),而联合治疗组比两药单用组比较下降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及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压,同时能改善高血压早肾损害,而联合用药时效果更明显,能更有效地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早期联合坎地沙坦酯及左旋氨氯地平是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坎地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将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加氨氯地平组(A组)和氨氯地平组(B组)进行治疗,并记录动态血压数值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8W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血压平滑指数为4.61/3.97,对照组血压平滑指数为2.28/2.53。结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酯分散片治疗高血压较单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控制血压更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患者行坎地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每组患者30例.实行坎地沙坦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行坎地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对治疗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后,为了克服阻力,左心室心肌需要代偿性的增大肥厚,从而保证全身血液的供应~[1],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房颤、心力衰竭、猝死等。研究发现,左心室肥厚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延缓甚至逆转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任务~[2]。现将笔者所在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用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这两种药物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效果。方法在医院中收集90例高血压患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30人,其中一组采用氨氯地平和坎地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另外两组为对照组,分别用氨氯地平或坎地沙坦进行单独治疗。结果进行联合用药治疗的实验组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高出对照组约20%,相较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这两种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可以明显的减少治疗所需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6.
杨崇贵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81-1782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疗程6个月.结果:128例患者中总有效率93.1%,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坐位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为(162±13)/(101±14)mmHg(1mmHg=0.133 kPa),治疗后为(140±11)/(94±9)mmHg,治疗前后比较P<0.05.但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疗程6个月。结果68例患者中显效42例(61.7%),有效22例(32.3%),无效4例(6.O%)总有效率97.1%,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坐位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为(157±15)/(102±12)mmHg,治疗后为(142±12)/(92±6)mmHg,但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检测24h动态血压,计算降压谷峰比值率〉6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证据之一。早期有效控制血压、降低UMALB及Uβ2-MG水平是防止及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坎地沙坦酯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UMALB及Uβ2-MG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从我院内科门诊抽取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和"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各75例,"左旋氨氯地平"组以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d或5mg/d,"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mg/d或10mg/d,观察4~5周,每周嘱咐患者来院测量一次坐位血压,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30%和86.67%,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治疗效果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2.6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更轻微。结论 2.5mg/d左旋氨氯地平与5mg/d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相似,但左旋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更少、更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 51例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被随机分为坎地沙坦治疗组(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慢性心力衰竭基本治疗两组相同,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2~4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在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5例高血压患者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Pmax、Pmin和P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Pmax、Pmin、Pd、LAD和LVEF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和Pd明显增大(P〈0.05),两组间Pmin、LA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Pd≥40ms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有所下降,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上升。结论:Pd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与Pmax联合应用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联合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左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将86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比索洛尔治疗,治疗组加用厄贝沙坦,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的比率和第6、18个月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8.05%、73.17%,对照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8.57%、71.4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0.73%。对照组为52.3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组左心房内径为(45.8±4.9)mm;对照组为(46.2±4.8)mm,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个月后,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9.2±4.6)mm与(45.1±4.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显著优于单用比索洛尔,并有逆转左心房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价值。方法记录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PAF者(A组)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与4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者(B组)比较。统计Pd≥40ms、Pax≥120ms以及Pd≥40ms+Pmax≥120ms阳性例数,计算PAF的灵敏性、特异性。结果Pmax:A组(125.84±17.7)ms显著高于B组(109.4±13.1)ms(P〈0.05);Pd:A组(47.7±13.1)ms显著高于B组(31.4±11.6)ms(P〈0.05);Pmin、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ax、Pd、LAD是PAF的预测因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是PAF的独立预测因子。Pmax≥12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2.5%;Pd≥4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85%;Pmax〉100ms+Pd≥40ms的敏感性为78.1%,特异性为87.5%。结论Pd是原发性高血压伴PAF的独立预测因子,与Pmax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将16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A组为合并房颤组,共4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组,共118例,分别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房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左房内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左房内径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许学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22-162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42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72)、胺碘酮+厄贝沙坦组(n=72),治疗随访时间为18个月,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6、12、18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大于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P〈0.05)。试验终点时单用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04%,联合用药组为8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优于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64)和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组(Ⅱ组,n=65),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计算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治疗前分别为(35.21±1.76)mm、(35.84±1.69)mm,治疗后分别为(38.76±2.14)mm、(36.27-I-1.91)mm,治疗后IⅠ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小于Ⅰ组。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治疗结束时,Ⅰ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2.3%,Ⅱ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80.6%,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对延缓左心房扩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将13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40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99例,分别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D-二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将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37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79例,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