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针灸“治未病”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健康医学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将日益凸显其睿智的光芒.而认真系统地总结分析“未病”“治未病”“逆针灸”等学术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文章从针灸“治未病”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与现代医学应激理论的关系、研究设想、发展方向等角度探讨了应用针灸方法治未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新技术的发展,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更具实质性的进展。“逆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优势及"治未病"理论可用于指导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以及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实施.指出护理人员较多关注"治未病"理论的描述性应用,而缺乏对"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这一中医学传统理念的重新提出,进一步凸现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对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当今时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治病为目的,转向为预防疾病,维持和提高健康为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重提"治未病"的观点,并大力研究实践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是医学发展面临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必将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内涵的阐述,具体论证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冬病夏治、中医特色传统疗法、冬令养生膏方、药食药膳等4个方面在中医院具体临床应用。指出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具有中医特色,对现代预防医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值得医务人员进一步探究,以期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这一概念并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以来,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并实践了"治未病的理论,使得"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其研究范畴涉及健康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及疾病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既病防传、病瘥防复等,成为中医养生医学特色及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未病学及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论 未病学研究是一项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新分支,是在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医家的努力、继承与发扬,具备初步规模诊疗特色和理论体系并占领了一定实践领域的学科.近年来现代医学、生物科学、信息学、控制学的应用,未病学的相关学科遗传学、免疫学、体质学、疾病预测学、气象学、物理学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疗养院因其性质和工作目的 的特殊性,应用"治未病"理论有其特殊的优势.目前疗养院医疗工作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以矿泉浴为主的疗养因子对增进健康、改善亚健康状态、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以及开展健康教育都有良好的效果.此外,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建立的"治未病"服务保障体系也已在部分疗养院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医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人不生病",这与两千多年前中医学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层面的含义.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方面的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转变.瘥后防复,是指疾病痊愈后继续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45-3148
"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瘥防复"四个方面,而脾胃调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查阅古籍和相关文献,本文从"治未病"含义、脾胃调理与脏腑健康的关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预针灸,即针灸治未病。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健康、无副作用的非药物疗法,包括针刺穴位、艾灸以及温针灸等,其治未病疗效非常值得临床推广。本文从针灸治未病的由来、作用、原理、与其他中医治未病疗法的对比、古今针灸治未病的临床应用和未来展望这几个角度分析预针灸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