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静  牛侨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119-120
以山西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教师群体职业紧张情况,找出导致职业紧张的主要原因。为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减轻职业紧张,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是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会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调查工作压力、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在军队医院护士中的表现形式,探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对军队医院护士的影响方式。方法 采用基础情况量表(自编)、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及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对上海某军队医院护士进行便利抽样调查,所得结果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军队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总分达到(74.46±14.27)分,处于中高度压力水平。护士职业认同总分(102.75±18.35)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职业评价项目分值最高。护士的职业倦怠得分中,情感衰竭项目为(19.30±10.45)分,去人格化项目为(7.27±5.93)分,低成就感项目为(27.40±9.60)分。工作压力各项得分与职业倦怠中情感衰竭项目、去人格化项目呈正相关,相关度中等;与职业认同、低成就感项目呈负相关,相关度中等。职业认同项目得分与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项目呈负相关,相关度中等,而与低成就感项目呈正相关,相关度中等。结论 军队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处于中高度水平,可通过工作压力和职业认同的调节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医生的职业倦怠与其背景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医生的职业倦怠与其背景性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医生职业倦怠量表对84名医生施测。结果①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医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②科室、职称、性别和工作年限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背景性因素。外科医生职业倦怠最为严重,20年以上的工龄是医生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不同性别、职称的医生职业倦怠程度不同,男性医生职业倦怠较严重,主任医师的个人成就感高。  相似文献   

5.
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应激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m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了解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研究如何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类型、授课水平、实践指导能力、对所在岗位的热爱程度等,找出制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症结所在.结果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教育理论和方法,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结论 必须重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坚持继续教育原则,不断改进继续教育方式,尽快提高专业教师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应激源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改变,多数人面对应激时会出现身心紧张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GS)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OSI-2)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对192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41.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有36.6%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40.6%的被试者没有职业效能感。(2)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相关;年龄和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没有显著相关。(3)工作负荷对情绪衰竭具有正相关作用;人际关系对情感疏远具有正相关作用;日常烦忧、管理角色对职业效能具有负相关作用。结论部分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而不同来源的压力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情绪弹性指个体在面对负面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并从负性情绪中恢复的能力[1]。情绪弹性可以促使人克服困难,减轻压力,缓解心理的不适,能有效提高个体应对应激及压力的心理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倦怠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职业倦怠又称“心理枯竭”,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在工作中因为外界对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个体无法应对而产生的挫折感,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现象[3]。 Maslach 等提出枯竭、倦怠的三维度模型,认为枯竭是个体在面对工作中持续的负性情绪及应激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三个维度[4]。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众多的行业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指数位居第3[4]。  相似文献   

10.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3].中小学教师由于承载着繁重的工作量、过强的考试压力、角色负担过重或角色冲突、不良的同事关系或工作环境等职业压力[4],从而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呈中等水平,其中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的程度较重[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