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方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8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以补肾益气肝凉血活血法辨证治疗,观察其对循环免疫复合物,血清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 随着CIC含量的降低,血清HA亦同步下降。结论该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具有减轻免疫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38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以补肾气疏肝凉血活血法辨证治疗,观察其对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血清透明质酸(HA)的影响,发现随着CIC含量的降低,血清HA亦同不下降,提示该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具有减轻免疫操作员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活血方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对照、平均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中药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活血方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免疫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活血方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疏肝活血汤抗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存亮 《四川中医》2004,22(4):31-32
通过对30位肝纤维化患者,在常规应用保肝降酶药物及疏肝活血汤治疗后,使肝功能及肝纤维化三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疏肝活血汤治疗肝纤维化,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Ⅲ型胶原氨基肽(PⅢP)、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N—C)在病毒性肝炎中常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诊断依据,我院采用疏肝活血健脾补肾汤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经观察对PⅢP、LN、N—C指标的改善有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补肾益气凉血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纤维化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杨宏志  陈琰碧 《中医杂志》1998,39(6):343-344
对48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以中医补肾益气凉血活血解毒法辨证治疗2年以上,可明显改善症状,ALT多数保持正常,血清胆红素多数复常。治疗半年后,HA、PCⅢ、循环免疫复合物均值较治疗前下降,治疗2年后降至正常水平。腹B超检测门脉,82%患者维持正常宽度,已增宽的门脉宽度下降,已肿大的脾脏有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7.
清肝饮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6):2391-2393
  相似文献   

8.
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金水宝、六味地黄丸、小柴胡冲剂和丹参片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凯西莱和甘利欣口服,两组用药3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明显,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A、Ⅳ-C、PC-Ⅲ、LN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血活血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补血活血方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81.2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血活血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具有保护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红花子对免疫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水红花子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腹腔注射无菌猪血清,剂量为0.3mL/100g,每周2次,连续12周。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日灌服蒸馏水1mL/100g;其余各组灌服相应药物。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观察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学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秋水仙碱组PCⅢ、HA、LN显著降低;水红花子组LN、PCⅢ、HA、Ⅳ-C显著降低。结论水红花子可有效降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其作用优于秋水仙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黄芪化纤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联合黄芪化纤汤治疗,比较2组患...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具有个体化的特性,但临床中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模糊性、随意性、缺乏客观统一的诊断标准,其治疗的效果难以有统一标准。然而运用评价中医证候量表法分析,可以为中医临床诊治肝炎后肝硬化提供有效的、客观的工具,并以此推动中医证候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解毒化瘀方案对乙肝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50例乙肝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3例)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77例)采用西药联合解毒化瘀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85. 71%显著高于对照组71. 23%,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水平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Ib、TBiL、AFP指标均有降低,且ALT、AST、TBiL、AFP指标下降水平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及PTA水平均有下降(上升),且观察组降低(升高)水平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_3~+、CD_8~+、NK、NKT、CD_4~+CD_(25)~+Treg水平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升水平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解毒化瘀方能增加乙肝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证候体征,减轻患者凝血障碍,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肝功能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选235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其临床征象辩证为肝郁脾虚(74例)、湿热中阻(80例)、脾肾阳虚(20例)、肝肾阴虚(25例)以及瘀血阻络(36例)5组,比较5种证型肝功能(ALT、AST、ALT/AST、TBIL、DBIL)等指标的检测差异。结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两型中ALT(235.77±113.31、197.34±83.39)μ/L、AST(184.53±73.85、135.61±62.17)μ/L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湿热中阻型患者TBIL(45.77±43.31)μmol/L、DBIL(34.53±33.85)μmol/L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证型TBIL、DBIL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其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2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以及MDA、MMP-1水平,记录2组临床疗效和HBV DNA阴转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 96%、68. 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NC)、Ⅳ型胶原(ColⅣ)及层粘连蛋白(L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MDA降低、MMP-1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4. 20%和90. 0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西药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在降低其血清MDA表达的同时促进MMP-1的表达,进而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益气清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清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以益气清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28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52周。观察2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HBV DNA、Child-Pugh积分及乙肝两对半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 DNA-YMDD变异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Alb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清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肝脏功能代谢角度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诊信息及“以方测证”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有效肝血流量(EHBF)、Alb、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48.46%。不同中医证型间ICG-R15、EHBF、Alb、PA、PT、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呈现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肝有效血流量与中医证型的演变分期具有一致性。肝肾阴虚证的有效血流量具有随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潘志恒  陈琰碧 《中医杂志》1999,40(8):494-495
测定160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和Ⅳ型胶原(Ⅳ-C)3项,以探讨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但发迹有各自的特点,其中肝郁脾虚组的平均升高幅度最小。同时发现,湿热中阻组肝纤3元月 显著性升高,肝肾阴和瘀血阳络级以HA、hPCⅢ升高为主,脾肾阳虚组以HA、Ⅳ-C升高为主。提示测定上述指标对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包括保肝、利尿、拉米夫定抗病毒、补充白蛋白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方法(包括中药汤剂内服、中药自拟消胀散敷脐及中药灌肠等)。1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为短(P<0.05)。结论中医综合方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