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了解鄂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鄂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鄂州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鄂州市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流行高峰年份发病数达26 005例,发病率4 150/10万。1987年以后,鄂州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以来鄂州市没有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主要是输入性恶性疟,全部为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经过实验室确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鄂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9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神农架林区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神农架林区1977—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神农架林区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流行,1977年发病率高达306.74/10万。从1978年到1983年疟疾发病率大多在60/10万~70/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中期疫情有所反复,2000年达到基本消除水平。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全区疟原虫血检共计2 673人次,年均疟原虫血检总数均大于辖区人口数的3‰,疟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9/万,2011年起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宜昌市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1951—2015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数据、报表及文件、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全市共报告疟疾436 934例,死亡358例,发病率在2 549.22/10万(1954年)~0.18/10万,历经控制流行、消除疟疾前、消除疟疾3个防治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全市112个疟疾镜检站疟原虫血检107 52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发现疟疾90例(其中1例为2000年最后1例本地感染临床病例)均在24 h内报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均在3 d内进行流调,及时规范抗疟治愈出院,发生在传播季节的59例7 d内疫点有效处置率100%,疟史休治58人次及扩大化疗重点人群161人次。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所辖13个县市区及市级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及评估。结论宜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平武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平武县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寄生虫病,1963年发病率高达1 778.74/10万,防治工作经历4个阶段,于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平武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人数5 521人,2015年血检数达到总人口6.5‰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0.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2.18/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平武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南昌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制订消除疟疾达标后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南昌市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1950—1954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1955—1962年略微下降(P0.01)后上升到1969年的最高发病率6 899.50/10万(P0.01),1969—1976年从高点下降(P0.01);1977—1985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后年发病率急剧下降(P0.01),1987年发病率已降至10.01/10万,1988—2009年发病率继续下降(P0.01),2010年后年发病率均在0.5/10万以下。整个防治历程经重点防治、全面防治、基本消除疟疾、灭疟后监测阶段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南昌市建立了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江西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达标评估工作,全市疟原虫血检56 586人,平均年度血检数达到总人口2.52‰,血片复核率为10.62%,发生的91例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南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舟山市疟疾流行概况,描述疟疾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及效果,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分析1950—2012年舟山市疟疾防治工作资料。结果舟山市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流行高峰,1968年发病率达到1 864.90/10万。经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疟疾流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无本地病例发生。2010年起开展消除疟疾行动,发现输入性恶性疟6例,输入性间日疟2例。2012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完成省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舟山市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消除疟疾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同时需要积极应对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林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林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林州市1949—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林州市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49年发病率为1 024.17/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除、基本消除后监测、消除疟疾4个阶段。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3年)林州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年度发热病人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在30%以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林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1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达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消除措施,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达州市历年疟疾疫情资料和防控材料,对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防治过程和评价消除措施。结果 1981—2013年达州市疟疾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4年发病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006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流行周期不复存在;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防治过程分为控制疟疾流行、控制传染源为主、基本消除疟疾、巩固并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结论达州市达到了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病例风险存在,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流动人员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并及时处置输入性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安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评估高安市消除疟疾工作,为今后和其他地区的疟疾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安市1950—2015年疟疾疫情数据、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要求,对消除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安市1969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440.94/万,经过几代疟防人员的不懈努力,2000年年发病率下降至0.038/万,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的工作重点转为对重点人群监测,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至今共报告5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全市29个镜检点累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6 851人次,血检率大于总人口0.5‰的标准,复核血片695张,复核率10.15%,共检出4例阳性病人。经疫点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媒介监测结果表明,高安市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6—10月监测平均密度为14只/h。结论高安市自2005年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已连续10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海盐县消除疟疾整个历史进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成果。方法收集海盐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数据和阶段性评价文选,进行汇总归纳。结果海盐县历史上经历三个疟疾流行高峰:1954年、1962年和1973—1975年,经有效控制,1985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3/10万,于1987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自1988年最后1例本地病例(感染源不明)后,连续2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现,无疟疾死亡病例。2010—2011年开展全国消除疟疾试点工作,在基本消灭后以多部门合作、行政干预、技能培训、主动监测以及完善督导制度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以监测机构常设、镜检队伍不散、血检任务不减、技术培训不断为核心技术措施,2012年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结论通过综合性防治策略和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海盐县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文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文昌市消除疟疾成效。方法对文昌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文昌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文昌市曾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几代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消除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人员,巩固好消除工作,有效地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的年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1 235.88/10万下降到2009年0.50/10万,2010—2013年,已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确诊病例报告,通过组织评估,全市已达到消除疟疾考核目标。结论文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肥西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肥西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60多年的积极防治,肥西县疟疾发病率从1970年最高的23 372.30/10万,2014年降至0.82/10万,2012—2014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肥西县已达到部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安徽省望江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望江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消除措施、现场考核、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望江县人民健康的地方性传染病,1954年发病率为6 001.55/10万,经过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起连续31年下降至0.38/10万。2007年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间日疟。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以来,发热病人血检24 172人次,阳性2人。规范治疗与管理3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安庆市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望江县已达到国家卫生计生委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科学评价玉溪市消除疟疾项目工作,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市1954-2015年疟疾疫情数据、各类工作报表、文件、监测数据、防治措施和消除疟疾方案等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防治工作经历疟疾高发和大流行期、发病基本遏制期、疫情基本控制期、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行动计划期4大阶段.在2010-2015年消除疟疾阶段,全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学管理工作机制,各级经费到位,各项措施得到落实,规范项目考核评估验收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疟疾防治网络,2010-2015年“三热病人”血检92 921人,疟原虫阳性率0.03%,RDT检测21 100人,阳性率0.15%,流行季节发热病人血检数占全年血检数的84.63%,1953-2015年期间发病率最高是1954年,发病率2 891.6/10万,项目实施后疟疾发病率均控制在1.0/10万以下,2011-2015年仅发现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未发现微小按蚊,全市通过了省级考评验收.结论 全市建立健全了项目各项工作机制,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各项消除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指标,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县(区)市提前通过考评认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