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常州市疟疾流行历史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常州市消除疟疾工作,探讨今后疟疾监控工作重点。方法收集1950—2015年常州市疟疾疫情数据、工作报表、预防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描述分析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并对常州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常州市疟疾流行历史久远,按照流行情况可分为疟疾流行阶段、基本控制和基本消灭阶段、持续巩固监测阶段以及消除疟疾阶段。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常州市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常州市疟疾年报告发病率均在0.11/万以下,2011年起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疟原虫血检共计173 460人次,年血检率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至2014年,常州市各辖市、区全部通过县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2015年,常州市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结论常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1—2015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海盐县消除疟疾整个历史进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成果。方法收集海盐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数据和阶段性评价文选,进行汇总归纳。结果海盐县历史上经历三个疟疾流行高峰:1954年、1962年和1973—1975年,经有效控制,1985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3/10万,于1987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自1988年最后1例本地病例(感染源不明)后,连续2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现,无疟疾死亡病例。2010—2011年开展全国消除疟疾试点工作,在基本消灭后以多部门合作、行政干预、技能培训、主动监测以及完善督导制度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以监测机构常设、镜检队伍不散、血检任务不减、技术培训不断为核心技术措施,2012年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结论通过综合性防治策略和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海盐县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口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海口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海口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5 482.58/10万,经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防治。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海口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海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疟防科室,疟原虫血检18 54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1.37%,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5/10万以下,发生14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未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结论海口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4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安徽省望江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望江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消除措施、现场考核、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望江县人民健康的地方性传染病,1954年发病率为6 001.55/10万,经过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起连续31年下降至0.38/10万。2007年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间日疟。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以来,发热病人血检24 172人次,阳性2人。规范治疗与管理3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安庆市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望江县已达到国家卫生计生委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南宁市疟疾防治历程,以研究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收集南宁市疟疾防治资料,以描述分析全市的疟疾流行概况、防治历程,并对南宁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通过控制阶段、消除前阶段和消除疟疾阶段,南宁市疟疾发病率从1953年366.2/万降至2010—2015年0.05/万~1.62/万。经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对高疟区返乡人员的血检和宣传,做好1-3-7防治措施的落实,做好现症病人的根治和抗复发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到2015年,全市有6个县区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采取有效的疟疾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达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消除措施,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达州市历年疟疾疫情资料和防控材料,对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防治过程和评价消除措施。结果 1981—2013年达州市疟疾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4年发病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006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流行周期不复存在;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防治过程分为控制疟疾流行、控制传染源为主、基本消除疟疾、巩固并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结论达州市达到了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病例风险存在,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流动人员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并及时处置输入性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文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文昌市消除疟疾成效。方法对文昌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文昌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文昌市曾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几代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消除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人员,巩固好消除工作,有效地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的年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1 235.88/10万下降到2009年0.50/10万,2010—2013年,已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确诊病例报告,通过组织评估,全市已达到消除疟疾考核目标。结论文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南昌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制订消除疟疾达标后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南昌市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1950—1954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1955—1962年略微下降(P0.01)后上升到1969年的最高发病率6 899.50/10万(P0.01),1969—1976年从高点下降(P0.01);1977—1985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后年发病率急剧下降(P0.01),1987年发病率已降至10.01/10万,1988—2009年发病率继续下降(P0.01),2010年后年发病率均在0.5/10万以下。整个防治历程经重点防治、全面防治、基本消除疟疾、灭疟后监测阶段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南昌市建立了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江西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达标评估工作,全市疟原虫血检56 586人,平均年度血检数达到总人口2.52‰,血片复核率为10.62%,发生的91例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南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舟山市疟疾流行概况,描述疟疾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及效果,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分析1950—2012年舟山市疟疾防治工作资料。结果舟山市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流行高峰,1968年发病率达到1 864.90/10万。经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疟疾流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无本地病例发生。2010年起开展消除疟疾行动,发现输入性恶性疟6例,输入性间日疟2例。2012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完成省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舟山市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消除疟疾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同时需要积极应对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苏省泰兴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收集泰兴市1950—201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和监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泰兴市自1950年至今共发现疟疾病例2 358 190人,曾经发生过2次疟疾大流行,1971年发病率最高时达到2 794/万。中华按蚊系唯一传播媒介,综合防治阶段(1979—1988年)通过"一防、三治、压高峰"等措施,休止期根治1 010 914人次,现症治疗37 945人,清理复治23 068人,流行季节预防服药4 231 309人次。2005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通过近10年的监测,泰兴市的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万以下,最后1例本地病例发生在2009年。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共血检48 042人,查出疟疾阳性35人,其中恶性疟31人,间日疟1人,三日疟1人,卵形疟2人,均为输入性病例,开展主动病例侦查174个行政村,34 954人,走访结果未发现疟疾病人。近4年未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泰兴市疟疾防控措施卓有成效且防治效果巩固,已经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价武汉市消除疟疾工作成效,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市1953—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武汉市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建国后曾有过三次较大面积的流行,1976年发病率612.99/10万,为有疫情数据记载的历史最高峰。全市防治工作经历调查摸底、维持防治、控制流行、巩固监测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阶段(2010—2015年)武汉市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到位,注重队伍建设,健全监测网络,落实防控措施,疟原虫血检231 125人,年度血检数平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区级血片复核率为5.28%,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8/10万以下,2010年报告的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及之后全部302例输入性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媒介监测发现远城区农户和牲畜棚仍有较低密度的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结论武汉市经过多年防治,已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防止引起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林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林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林州市1949—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林州市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49年发病率为1 024.17/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除、基本消除后监测、消除疟疾4个阶段。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3年)林州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年度发热病人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在30%以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林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1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连云港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与评估连云港市消除疟疾工作成绩,为科学防治疟疾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 对连云港市1951-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分析,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连云港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连云港市的疟疾防治经历控制流行、实现基本消灭疟疾目标、监测巩固阶段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连云港市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防控工作机制,按《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全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市、县(区)疾控中心均设立疟疾镜检站,长年开展疟原虫镜检,年血检率达总人口的4‰以上,报告的193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连云港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开展消除后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