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并且随着破裂次数的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明显增加。因此,针对经历过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打击的患者,如何采取及时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止第2次破裂,是治疗的主要目的。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相对于“金标准”的手术夹闭,弹簧圈栓塞是较新的手段,最早被作为不适合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替代方法。随着20多年的应用和评估,以及新材料不断地被推出,已成为可以和手术疗效媲美的方法。很多中心已经将其作为治疗的首选,同期治疗的病例数量具有超过手术治疗的趋势。究竟哪种方法的疗效更好,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普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56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时机,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66例和延迟组90例。记录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脑脊液置换;检查栓塞情况和栓塞治疗成功率;比较2组预后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组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再出血比例及m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早期组脑积水比例显著低于延迟组(4.55%vs 15.56%,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超早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延迟组[(6.62±1.25)分vs(7.82±1.35)分,P<0.01]。结论 超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脑积水发生率并改善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顷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连续收治的966例(1052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66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未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对预后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伴有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有重度脑积水者是否术中行终板造瘘及术后是否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12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①966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72.O%(695/966),预后不良率为23.1%(223/966),病死率为5.0%(48/966)。②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8.36,95%CI:2.23~11.68;P〈0.01)、Fisher分级≥Ⅲ级(OR:9.65,95%CI:3.09~13.48;P〈0.01)、Hunt—Hess分级≥Ⅳ级(OR:7.49,95%CI:1.12~13.25;P〈0.01)、未手术治疗(OR:8.23,95%CI:5.59~20.89;P〈0.01)、术中动脉瘤再破裂(OR:8.69,95%C1:5.12~19.51;P〈0.01)、非早期治疗(〉3d;OR:2.36,95%CI:1.65~12.46;P〈0.01)及术后未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OR:3.08,95%C1:1.07~8.63;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手术治疗、治疗时机、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及是否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有无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329,95%CI:0.144~0.735,P=0.021)、Hunt-Hess分级(OR=1.358,95%CI:2.531~5.622,P=0.002)、手术时机(OR=1.826,95%CI:1.521~2.103,P=0.019)和手术方式(OR=0.428,95%CI:0.246~0.745,P=0.003)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准确的病情综合分析、最佳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未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检查手段如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等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定期体检,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被检出。UIA是治疗还是不治疗,什么样的UIA需要治疗和观察?这是目前神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出现显著上升趋势,并且动脉瘤发病率也明显增加〔1〕。特别是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动脉瘤再破裂风险大并且容易伴发其他基础疾病,死亡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随着显微外科及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行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激素预防切除卵巢大鼠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1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赋形剂组、雌激素治疗组、雌激素+ER受体拮抗剂治疗组、ER-α受体激动剂治疗组、ER-β受体激动剂治疗组、一氧化氮(NO)合成抑制剂N-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治疗组、ER-β受体激动剂治疗+L-NAME治疗组,每组20只,均进行切除双侧卵巢+制作动脉瘤模型。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盐型诱导颅内动脉瘤小鼠形成的模型,各组分别于DOCA注射后第6天给予赋形剂二甲基亚砜(DMSO)、17-β-雌二醇、17-β-雌二醇联合ER拮抗剂、ER-α亚型激动剂(PPT)、ER-β亚型激动剂(DPN)、L-NAME、DPN联合L-NAME,大鼠出现动脉瘤破裂症状时处死,或给药持续至DOCA注射后第21天时处死。统计分析各组动脉瘤形成情况以及破裂的动脉瘤发生率和动脉瘤破裂率。结果雌激素治疗组破裂的动脉瘤发生率及动脉瘤破裂率显著低于赋形剂组和雌激素+ER拮抗剂组,ER-β受体激动剂组显著低于赋形剂组(P<0.05),ER-α受体激动剂组与赋形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赋形剂组比较,L-NAME组破裂的动脉瘤发生率及动脉瘤破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ER-β受体激动剂+L-NAME组显著高于ER-β受体激动剂组(P<0.05)。结论雌激素能够预防切除卵巢大鼠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与雌激素刺激ER-β受体激活有关,且这种作用依赖于NO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再出血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早期治疗对降低再出血发生率非常重要,但对其适应证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文章就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适应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三维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形态、是否存在子囊,测量瘤体长度、最大直径和瘤颈宽度,并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之比(aspect ratio,AR).结果 共纳入243例患者(289个动脉瘤),其中破裂组149例(171个动脉瘤),未破裂组94例(118个动脉瘤).破裂组女性(71.1%对51.1%;x2=12.13,P< 0.01)、高血压(57.7%对38.3%;x2=8.69,P=0.003)、吸烟(53.0%对39.5%; x2=4.12,P=0.045)、动脉瘤存在子囊(63.7%对39.8%;x2=16.07,P<0.01)以及最大直径>5 mm(80.7%对66.9%;x2 =7.06,P<0.01)比例显著高于未破裂组,而最大直径> 10 mm(31.6%对52.5%;x2=12.77,P<0.01)比例显著低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最大直径小于未破裂组[(8.68 ±5.79)mm对(10.67±5.78)mm;t=-2.91,P=0.004],而瘤体长[(8.27±4.19)mm对(6.94±4.77) mm;t=2.50,P=0.013]和AR[(2.32±1.18)对(1.42± 1.21);=6.34,P<0.01]长于和高于未破裂组.在289个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103个,后交通动脉瘤8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6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2个,颈内动脉动脉瘤9个,基底动脉动脉瘤25个,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分别为63.1%、79.8%、41.1%、33.3%、33.3%和36.0%,P<0.01)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优势比(odds ratio,OR)6.3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673 ~ 10.844;P<0.01]、存在子囊(OR2.789,95% CI 1.624 ~4.792;P<0.01)以及最大直径>5mm(OR 1.866,95% CI 1.012~3.437;P=0.04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动脉瘤患者发生率和破裂率均高于男性,高血压、吸烟史、存在子囊、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直径、瘤体长度以及AR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其中女性、存在子囊和最大直径>5 mm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解脱弹簧圈(Prime FC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应用Prime FC弹簧圈成篮栓塞治疗的22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颈宽度>4 mm或瘤体/瘤颈<2.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 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对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转归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8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40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手术夹闭组),45例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血管内栓塞组)。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栓塞组男性(37.5%对40.0%;χ2=0.056, P=0.813)、高血压(30.0%对33.3%;χ2=0.109, P=0.742)、吸烟(50.0%对48.9%;χ2=0.010,P=0.918)、饮酒(45.0%对46.7%;χ2=0.024,P=0.878)、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50.0%对48.9%;后交通动脉:35.0%对33.3%;大脑中动脉:10.0%对11.1%;椎动脉:5.0%对6.7%;P均>0.05)、动脉瘤最大直径<10 mm(80.0%对77.8%;χ2=0.063,P=0.802)、Hunt-Hess分级1~2级(55.0%对57.8%;χ2=0.066,P=0.797)、Fisher分级1~2级(60.0%对57.8%;χ2=0.043, P=0.835)和发病至治疗时间<72 h(62.5%对64.4%;χ2=0.035,P=0.853)患者的构成比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7.5%对91.1%;P=0.364)和转归良好率(65.0%对68.9%;χ2=0.145, P=0.703)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夹闭组无死亡病例,血管内栓塞组死亡1例(2.2%),但无显著性差异(P=1.000);手术夹闭组有1例(2.5%)发生脑梗死,血管内栓塞组未发生脑梗死,亦无显著差异( P=0.471)。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在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胶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颅内末梢型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小脑下后动脉远端5个,小脑上动脉远端2个,大脑后动脉瘤远端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均采用Onyx胶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完全闭塞。7例患者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无变化,GOS为3分;1例患者死亡。出院前复查头部CT,仅1例左顶叶脑梗死,但无明显症状。4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均不显影。这4例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短期内安全、有效,长期效果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比较超早期(24 h)与延期(≥24 h)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万方数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超早期和延期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治疗预后良好率、术后病死率、术后再出血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9篇为回顾性对照研究,1篇为前瞻性对照研究。共纳入2 021例患者,其中采用超早期治疗的患者970例,采用延期治疗患者1 051例。超早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OR=2.67,95%CI:2.07~3.44)、术后再次出血率(OR=0.23,95%CI:0.11~0.47)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0.51~1.13,P=0.17)。亚组分析显示,超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与早期组(3 d,OR=1.98,95%CI:1.33~2.95)、中晚期组(≥3 d,OR=4.66,95%CI:2.21~9.8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比延期治疗有可能提高预后良好率,减少再出血率,并未增加术后病死率。但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