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凤山县近几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4-2011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及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接种资料,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8年中共发现流行性腮腺炎584例,4-10岁儿童人群年均发病率在108.25-793.23/10万之间,1-7岁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接种率仅为15.72%,入学后的儿童随年龄增大,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月和11月为腮腺炎发病高峰期,男女发病比例为1.66:1。全县9个乡镇病例报告超出国家人群年均发病率22.80/10万的水平。结论:该县儿童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学龄前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接种率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接种及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河北省2004—2020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和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为3种传染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北省2004—2020年麻疹、流腮和风疹的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2004—2020年麻疹、流腮和风疹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17/10万、17.03/10万和2.09/10万,麻疹发病率曲线先与流腮并行,2010年后又与风疹趋同。麻疹和风疹的季节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单峰曲线,高峰跨度主要在3—6月;腮腺炎显示为双峰曲线,分别为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麻疹和风疹的地区分布比较集中,而腮腺炎相对分散,超过全省平均发病率水平的市:麻疹和风疹均为5个,腮腺炎7个。3种传染病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病例主要发生在<15岁儿童,2004—2020年平均占比分别为67.81%、82.42%和69.37%,麻疹0~2岁年龄组病例更集中,平均占总病例数的49.14%;腮腺炎4~9岁更集中,平均占比为45.51%;风疹没有明显的集中现象。结论 建议因地制宜,各市制定针对性措施;在高发季节来临前开展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深圳市6~19岁人群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深圳市2013—2022年6~19岁人群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及水痘报告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流行特征和发病率趋势变化分析。结果 2013—2022年深圳市6~19岁人群流感、流腮和水痘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961.44/10万、157.70/10万及664.34/10万。流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为52.88%(P<0.05)。流腮和水痘发病率均以2019年为转折点先升后降,流腮发病率APC分别为11.51%和-43.49%(P>0.05),水痘发病率APC分别为28.88%和-50.03%(P<0.05)。从季节分布上看,3种传染病发病均呈双峰分布,冬季(12月—次年1月)及春夏交际(4—6月)高发。6~<10岁人群报告3种传染病病例数占比超过60%。10~<15岁和15~19岁人群水痘发病占比呈上升趋势。15~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福建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探讨气候因素与福建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关联情况。方法:收集福建省2006—2015年呼吸道传染病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概况,采用相关分析探查气候因素与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关系。结果:2006—2015年全省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发病449 4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0.95/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07,P<0.01),年平均递减率为2.0%,疫情呈现双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4—7月,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1月到次年1月。肺结核、猩红热、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腮)、麻疹和水痘均与气象因素存在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前第7、14、21和28天的各气候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强于当天。结论:福建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呈现下降趋势,肺结核、猩红热、风疹、流感、流腮、麻疹和水痘均与气候因素存在关联,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与分析黔南州2010~2012年免疫规划疫苗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生数与变化趋势,为辖区的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效果提供评价依据。方法:收集全州2010~2012年免疫规划疫苗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资料和专题调查报告,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2010—2012年三年间,黔南州共报告发生4种免疫规划疫苗针对呼吸道传染病3294例,年平均发病率26.14/10万。按照发病数及年均发病率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2898例,23.00/10万;风疹377例,2.99/10万;麻疹18例0.14/10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例,0.007/10万。各年间发病报告数差别较大,显示不同年份发生强度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势呈递减走向。结论:黔南州免疫规划疫苗针对4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效果不同。麻疹的病例报告率三年间波动范围仅限于0.12/10万-0.17/10万之间,流行类型为散在发生,发生数呈逐年小幅递减。流行性腮腺炎与风疹病例报告率三年间波动范围在14.00/10万-36.38/10万之间,流行类型常以暴发出现,各年间发生数变化很大,控制效果较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三年间仅在散居儿童中发生1例,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霸州市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霸州市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订控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有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霸州市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霸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98.76/10万,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6位传染病分别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占总发病数的88.56%;传染病报告死亡率为0.68/10万,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占总死亡数的50.00%。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是霸州市2010年的主要传染病;狂犬病是主要的致死传染病。结论我市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等疫苗相关疾病以及狂犬病等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医院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年来传染性疾病的变化规律和主要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年龄、性别特点,为儿科临床及医院传染病管理提供参考.对象和方法 1993~2002年本院各科医生上报的所有临床确诊及疑似的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卡片,进行分类统计,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传染病检出率年变化趋势为从1994年有所上升但幅度很小,1996年以后基本平稳;②危害儿童健康的两大传染性疾病为细菌性痢疾和流行性腮腺炎;③10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肠道传染病检出率稳中有降,呼吸道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检出率上升;④10年来,肝炎、流腮的发病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麻疹和猩红热呈长期上升的趋势;⑤对菌痢、麻疹、猩红热、肝炎、淋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腮、风疹性别检出率分析,菌痢和淋病的检出率有性别差异,菌痢的检出率男高于女,淋病的检出率女高于男.⑥对菌痢、麻疹、猩红热、肝炎、淋病、流脑、流腮、风疹年龄检出率分析,菌痢、流腮、流脑的不同年龄检出率有差异.年龄在1~3岁的儿童菌痢检出率在5个年龄组别中发病率最高;<1岁儿童的流腮和流脑检出率均低于>10岁儿童的检出率.⑦儿童性病检出率直线上升.结论传染病疾病谱变广,传染病发病的性别、年龄特点,受人类活动和行为影响的因素加重.呼吸道传染病及性病检出率上升,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昌市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南昌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南昌市报告风疹1 190例,年平均发病率3.66/10万;流行性腮腺炎6 653例,年平均发病率20.57/10万;发病高峰均在4~7月份;风疹城乡发病率,比为1.00∶1.45,流行性腮腺炎城乡发病率比为2.19∶1.00。风疹男、女性别比为1.76∶1.00,流行性腮腺炎男、女性别比为2.27∶1.00。风疹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全年报告例数的54.29%,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以学生为主,占全年报告例数的55.08%。结论应对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等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同时采取加强疫情监测、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降低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武恩平  刘灵芝  张燕 《中国热带医学》2006,6(3):433-433,564
目的 分析郑州市2004-2005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修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郑州市2004-2005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流行情况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郑州市2004与2005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风疹的发病率分别为6.28%/10万、34.19/10万和4.38/10万与22,17/10万、16.86/10万和2.07/10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和个别年龄段发病显著上升。结论 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并有计划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消除免疫空白,以达到迅速控制麻疹,是控制麻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宜昌市2009年风疹发病特征.方法 对宜昌市2009年报告的风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宜昌市2009年共报告风疹病例130例,报告发病率为3.09/10万,比2008年下降4.08倍,以0~15岁低年龄人群为主,集中发生在3~6月份.结论 宜昌市2009年风疹发病以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41.54%,主要原因是山区县风疹疫苗接种率低,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降低风疹发病有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  解雅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8-1160
因小儿耳鼻喉手术刺激强,时间短,且常与气道相关,故麻醉的控制有一定难度,现对国内外现阶段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改良方法及新观点进行评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内糖原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只,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细菌胶原酶注射制作纹状体脑出血模型,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在相应部位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24h病变局部及其周围和对照组超微结构的变化和糖原的水平变化.结果:电镜观察到在脑出血动物出血灶周围区,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均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超微结构改变.最为醒目的是在脑内血肿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和突起内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聚集,尤其在毛细血管周围的胶质细胞突起内非常明显;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均未发现明显糖原颗粒存在.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相应部位的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正常;而且神经元、各种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均无明显糖原颗粒聚集.结论:脑出血周围糖原含量增高,局部存在明显的糖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3.
14.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l)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技术在200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汁划中的1%测序任务,到2000年,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1850篇,遍及医药各领域,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16.
Adenovirus infection in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 Taiw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 J Clarke  I A Phillips  E R Alexander 《JAMA》1969,208(9):1671-1674
  相似文献   

17.
黄芪在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水提物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生物活性。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芪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天,采血后,迅速取出肝组织,制成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可减少MDA含量,增强SOD活力。结论:黄芪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器官损伤和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impacts of crystalline silica mixed dust and other potential occupational hazards on workers in ceramic factories, a cohort study of 4851 workers registered in the employment records in 3 ceramic factories in Jingdezhen city of China between 1972 and 1974 was identified. The cohort mortality was traced throughout 2003 with an accumulation of 128970.2 person-years, revealed 1542 deaths.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 (SMR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by using Chinese national mortality rates as reference. The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in three ceramic factories was 12.0‰ and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was 31.8%. Malignant neoplas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piratory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the first four illnesses that threaten workers’ life, and they accounted for 73.2% of all death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for all subjects was 1.02,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at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ina national mortality rat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ortality excesses for respiratory disease (SMR=1.36), pneumoconiosis (SMR=37.34), infectious disease (SMR=5.70) and pul- monary tuberculosis (SMR=3.88) were observed. The mortality of 2938 dust-exposed work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1913 non dust-exposed workers. Except for pneumoconiosis, the mortality from lung cancer, non-malignant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dust-exposed worker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non-exposed workers, and the relative risks (RRs) were 1.86 (1.16–2.99), 2.50 (1.84–3.40), 1.81 (1.34–2.45). The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mulative dust exposure level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colorectal cancer, lung cancer,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also identified.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silica mixed dust in ceramic factories has harmful impact on the workers’ health and life span in ceramic factory.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汕头市登革热定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定点监测为汕头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汕头市无登革热疫情,抗登革热病毒IgG、IgM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6、8、9、10月份,低谷在4、7、11月份,孳生情况随着月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变化而变化;孳生场所以农村、暂时性容器为主。结论汕头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10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泉州市2009年流感活动情况及其型别特征。结论通过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对泉州市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全市流感样病例占就诊人数的0.26%~2.34%;全年采集监测标本1392份,经RT-PCR法检测样本阳性率为22.34%;经MDCK细胞分离流感毒株134株,其中季节性H3N2和HINl型各占60.45%和11.19%,甲型H1N1流感占21.64%,B型占6.70%。结论 2009年泉州市流感春夏季以季节性H3N2亚型流感为优势毒株,秋冬季以甲型H1N1流感为流行株,需加强泉州市流感监测和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