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肠道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母乳中低聚糖、生长因子、乳铁蛋白、亚硝酸盐等成分具有抗感染、保持肠黏膜完整性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另外母乳营养物质的比例、渗透压适合早产儿消化道的生理需要。母乳喂养可减少NEC的发生,改善NEC预后。现就母乳成分对NEC的发病及其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红彬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79+2796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致病原因尚不明。它又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患者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及腹痛,个别患者有时出现无法忍受的疼痛,结肠痉挛还有可能引起患者失去知觉,也可造成患者贫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前,一些医生利用肠道益生菌来抑制溃疡性结肠炎致病微生物,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减轻或消除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认为,NEC与肠道菌群失调、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肠道炎症、肠黏膜脂多糖激活Toll样受体4等有关。目前,临床对NEC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益生菌在NEC的预防和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当前研究较为广泛的益生菌之一,其已被应用于多种胃肠道微生态失调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本文就LGG在NEC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5.
金珍珍  王杨 《安徽医学》2013,34(5):665-66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严重危及患儿生命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后期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病死率高达10%~50%,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病死率一直未得到明显降低[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加深对该病的临床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我院近几年确诊的布氏杆菌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检索国内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均有发热及明显头痛,伴有不同程度关节、肌肉疼痛,颅压明显增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均出现脑膜刺激征.血布氏凝集实验(+);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蛋白轻-中度增高,糖低于正常,氯化物正常或稍低于正常.结论 布氏杆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均无特异性,但颅内压增高持续时间较长,高颅压症状相对较轻,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而延误甚至错误治疗.对病史较长的脑膜炎患者,需行流行病学调查,尽早行血布氏凝集试验,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微量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选用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108例早期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治疗组(n=56)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结果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发生N EC6例(11.54%),治疗组发生N EC 2例(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出院体重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在早期微量喂养基础上适当补充双歧杆菌,N EC发生率明显降低,严重程度减轻,同时可缩短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增加出院时体重,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我院NICU2003~2005年度收治的所有早产儿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谨慎喂养;免疫支持;积极抗感染;及时改善肠道微循环、微生态;循环、呼吸、血糖、内环境支持等;尽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保证热卡供给;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严格控制静脉入液量。观察以上综合措施实施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308例早产儿中,共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发生率为0.97%,低于文献报道的在所有NICU病婴中总的发生率1%~7.7%水平。结论早产儿综合管理的综合预防措施对减少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NEC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维持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接受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喂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激素水平(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患儿康复情况(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29/38),观察组为94.74%(36/38),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提高,观察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可有效提高NEC临床疗效,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加快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大鼠模型肠道通透性及血清Zonulin表达的影响,分析双歧杆菌保护NEC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60只新生1d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对照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组(NEC组)及双歧杆菌干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组(NEC+ BIF组).3组于第1、2、3天固定时间点测量体质量;第4天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回盲部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行病理学评分,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示踪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ELISA检测血清Zonulin的水平,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将3组大鼠血清Zonulin水平与肠道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NEC组相比,双歧杆菌干预后大鼠肠上皮损伤明显改善;而与对照组相比,NEC组肠道通透性显著增高(P<0.05),血清Zonulin表达明显增加(P<0.05),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且分布不连续;与NEC组相比,NEC+BIF组肠道通透性降低(P<0.05),血清Zonulin表达降低(P<0.05),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3组大鼠血清Zonulin水平与肠道通透性呈正相关(r=0.923,P<0.01),而血清Zonulin水平与肠组织紧密连接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表达量均呈负相关(r=-0.779,P<0.01;r=-0.920,P<0.01;r=-0.619,P<0.01).结论 双歧杆菌可明显改善NEC大鼠的肠道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Zonuli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Infections by Cronobacter spp. are hazardous to infants since they can lead to neonatal meningitis, bacteremia, an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Cronobacter spp. are frequently resistant to β-lactam derivatives, macrolides, and aminoglycosides. In addition, multi-resistant strains have also been detected. In China, the isolation rate of Cronobacter spp. from commercial powdered infant formula(PIF) or follow-up formula(FUF) is relatively high. Nevertheless, clinical cases of Cronobacter infection have been ignored to date. Here we describe two cases of Cronobacter infection detected at the Wuhan Women and Children Medical Care Center Hospital(Wuhan City, China). We provide the genomic analysis of the isolates and the antibiotic-resistance profiles of the two strains. The Cronobacter strain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were not susceptible to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minoglycoside, and/or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ed various genes known to encode antibiotic resistance. Futu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genes predicted in this study are functional. As with Enterobacter spp.,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Cronobacter is a serious issue that requires more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胃肠道疾病,病死率高,多见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但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积极探寻其发病机制,需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以助于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改善NEC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沙门菌基因突变株构建的方法,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细菌进行遗传性状改造,深入研究沙门菌防治手段提供工具。方法选用不同感受态细菌培养时间、培养基、感受态细胞浓度和电击参数等条件,以小分子质粒pMDT—GFP电转化受试菌,通过计算转化效率确定优化的电转条件。在此基础上用大分子质粒pGBM15l—spvB电转化受试菌,再以蔗糖诱导同源重组,筛选突变株。结果以含15g/LNaCl的高渗LB培养基培养细菌至A600为0.3,制备浓度为1010cfu/ml的感受态细胞,在参数为2.5kV、400Q、50txF条件下,小质粒pMDT—GFP电转鼠伤寒沙门菌可获得高转化效率。以往难以转化的大质粒pGBM151-spvB在该条件下成功获得转化子,进而成功构建突变株。结论上述方法能用于高效构建沙门菌基因突变株。  相似文献   

14.
石薇  李家斌  伍龙  罗卫 《安徽医学》2014,(2):143-146
目的:分析安徽地区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53株不动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依据CLSI 2010年推荐的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不动杆菌在痰及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检出率最高,达81.6%;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以及老年病科等;药敏结果显示,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不理想,最敏感的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但敏感率也仅为50.0%左右;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小于40%;对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在60.0%左右;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59%和51%;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3种氟喹诺酮类中,以加替沙星的耐药率最低,耐药率45.8%。结论不动杆菌常引起医院感染,耐药现象严重,临床抗感染治疗应依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对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细菌培养技术与Miseq测序技术检测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dental unit waterlines,DUWLs)中的假单胞菌属,以综合评估假单胞菌属在DUWLs中的污染情况。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5台口腔综合治疗台作为研究对象。在医院开诊前收集三用枪水样400 mL,平均分为2份,一份用于细菌培养。另一份用于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经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后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用于Miseq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25个样本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经细菌培养法均未检出假单胞菌属。16个样本成功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经Miseq测序均检测到假单胞菌属存在,检出率为100%,假单胞菌属在16个样本中的丰度为(3.02±2.12)%。结论:DUWLs中存在低水平的假单胞菌属污染,但假单胞菌属大部分可能处于死亡或“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不具有较大的生物危害性。与传统细菌培养法相比,Miseq测序技术在特定病原菌的检测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敏感性,但无法区分样本中细菌的活性,若要将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活性病原菌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某院1例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临床诊断的小克银汉毛霉病患儿,经两性霉素B及卡泊芬净治疗有效;检索Pubmed、Embase、知网、万方数据库,纳入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结果 该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采用mNGS对外周血DNA序列进行分析,通过与PMDB病原学数据库对比,鉴定出小克银汉霉属,序列数514,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治疗有效。纳入文献分析小克银汉毛霉病临床特征:22例患者中男性12例,中位年龄13.5(3~18)岁,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9/22)。大部分患者急性起病,快速进展,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呼吸症状(14/20)及发热(16/20)。肺部CT表现以单侧病变多见,影像学表现多样,可出现肺结节/肿块、浸润改变、胸腔积液等。22例中确诊18例,临床诊断4例,最常见受累的器官为肺脏及皮肤;确诊手段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真菌培养,分子诊断技术如PCR、mNGS等也渐显露头角。诊断后几乎所有病例都接受了抗真菌治疗(21/22),其中13例联合手术治疗,最终,22例患者中死亡9例,总体死亡率42%,症状/体征出现至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9(4~54)天。抗真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9/13,69%)高于单独抗真菌治疗者(3/8,37%)。结论 侵袭性真菌病是血液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但小克银汉毛霉感染少见,死亡率较高,当临床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病时,应积极诊断,早期启动治疗,以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液中的布鲁氏菌,用于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断。 方法 将疑似布鲁菌病患者的阳性血培养液在生物安全柜内涂片,并转种至血培养皿及巧克力平皿进行培养。应用特异性的布鲁菌探针Bru-996,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涂片上的细菌;分别采用Vitek2自动细菌鉴定仪和16S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经培养的细菌。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与Vitek2自动细菌鉴定仪和16SrRNA基因测序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35份阳性血培养液经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法检出布鲁菌34株,非布鲁菌1株;基因测序法检出马耳他布鲁菌34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株;Vitek2鉴定法分别检出马耳他布鲁菌28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株、吉拉尔玫瑰单胞菌5株,支气管鲍特菌1株。荧光原位杂交法与基因测序法检出结果一致,6株布鲁菌经Vitek 2鉴定错误。 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法可直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阳性血培养液中的布鲁菌。  相似文献   

18.
甘肃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实验小鼠、大鼠螺杆菌携带情况,为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PCR法共检测了352只小鼠(清洁级101只,SPF级251只),101只大鼠(清洁级69只,SPF级32只);ELISA法共检测了88只小鼠(清洁级26只,SPF级62只),165只大鼠(清洁级84只,SPF级81只);并对其中88只小鼠、101只大鼠的PCR和ELISA法阳性检测率进行比较。结果 PCR法检测小鼠平均阳性率为35.8%(126/352),清洁级阳性率为51.5%(52/101),SPF级阳性率为29.5%(74/251);大鼠平均阳性率为70.3%(71/101),清洁级阳性率为69.6%(48/69),SPF级阳性率为71.9%(23/32);ELISA法检测小鼠平均阳性率为15.9%(14/88),清洁级阳性率为19.2%(5/26),SPF级阳性率为14.5%(9/62);大鼠平均阳性率为52.7%(87/165),清洁级53.6%(45/84),SPF级51.9%(42/81);88只小鼠PCR法阳性检测率为72.7%(64/88),ELISA法阳性检测率为15.9%(14/88);101只大鼠PCR法阳性检测率为70.3%(71/101),ELISA法阳性检测率为49.5%(50/101)。结论上海及周边地区实验大鼠、小鼠中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螺杆菌感染,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结果表明回盲部内容物PCR法较检测血清中抗螺杆菌抗体ELISA法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鉴定阳性血培养中不动杆菌的方法。方法Bact/Alert3 D120报警后,取阳性血培养液15uL于玻片上,预处理后50℃杂交45min,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作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析。同时将阳性标本转种至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用Vitek32系统鉴定,比较两种鉴定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探针的特异性经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株证实,最低检测限为10^3CFU/mL。通过对31株临床标本的检测,杂交法的特异性为96.4%。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法可快速鉴定阳性血培养标本中的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