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ese A2,LP-PLA2)由成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其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Lp-PLA2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新型独立危险因素和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在EH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EH患者60例,其中高血压1级组患者20例,≥2级组20例,≥2级合并冠心病组2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定各组血清Lp-PLA2活性。结果:高血压≥2级合并冠心病组、≥2级组及1级组血清Lp-PLA2水平[(92.53±9.71)μg/L、(86.92±9.61)μg/L、(77.94±8.03)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1.30±5.99)μg/L],P〈0.05~〈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p-PLA2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0.678,0.503,P均〈0.01),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519,P〈0.01)。结论: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相关,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郑冠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5,13(10)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EH患者,其中单纯EH患者46例(单纯EH组)、EH合并颈动脉硬化(CAS)患者44例(EH伴发CAS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三组血浆Lp-PLA2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单纯EH组和EH伴发AS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介素(IL)-2及Lp-PLA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EH伴发AS组SBP、HCY、IL-2及Lp-PLA2水平又明显高于单纯EH组,颈动脉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载脂蛋白(APO)-B/ APO-A1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EH患者中血浆Lp-PLA2水平与IMT、HCY、hsC-RP以及IL-2呈正相关(r=0.402、0.335、0.226、0.21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HCY为影响血浆Lp-PLA2水平的相关因素。结论 EH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Lp-PLA2检测对EH患者伴发CAS有预测意义,为CAS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由炎性细胞产生并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可水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而产生炎症介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Lp-PLA2编码基因PLA2G7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Lp-PLA2作为新型的炎症标记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逐渐被关注,Lp-PLA2可能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靶点。本文就Lp-PL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居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血管炎症反应的过程,传统的血清炎性标志物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缺乏特异性。新型血清炎性标志物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尚未得到证实。现就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14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纳入冠心病(CHD)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对照组为冠脉造影正常的30例非冠心病者。所有对象采集造影前血标本以检测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白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冠心病各亚组血清Lp-PLA2、IL-18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与AMI组hs-CRP水平和外周血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与SAP组(P0.05);AMI组与UAP组血清Lp-PL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SAP组(P0.05),在校正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二变量相关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Lp-PLA2水平与IL-18、WBC水平呈正相关(r=0.735、0.265,P0.001),与hs-CRP无相关性(r=0.032,P0.05)。结论 Lp-PLA2可能协同其他炎症因子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可能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冠心病新的炎症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大量的临床研究提示其对冠心病的进展有预测价值,也与斑块特征相关.Lp-PLA2特异性高,很少受其他炎症标志物影响,为临床筛选高风险人群提供新途径,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59例,收集临床资料、血生化、血Lp-PLA2、24小时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n=53)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106),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Lp-PLA2、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评估所有患者上述参数与LVM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患者男性比例(43.4%比66.0%,P=0.006)低于非左心室肥厚组,左心室肥厚组患者Lp-PLA2 [133(104,197)比112(94,145),P=0.001]、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 61.77±15.87)mmHg比(56.25±12.26)mmHg,P=0.017]、24小时脉压标准差(24hPSD)[( 10.35±3.26)mmHg比(9.22±3.22)mmHg,P=0.040]、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134.42±22.11)mmHg比(126.31±17.15)mmHg,P=0.012]、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0.50±0.13)比(0.44±0.16),P=0.011]高于非左心室肥厚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体质指数(r=0.210,P=0.008)、Lp-PLA2(r=0.338,P<0.00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r=0.318,P<0.001)、24小时平均平均动脉压(24hMAP)(r=0.255,P=0.001)、24hPP(r=0.203,P=0.010)、24hPSD(r=0.245,P=0.002)、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r=0.309,P<0.001)、nSBP(r=0.284,P<0.001)、AASI(r=0.266,P=0.001)与LVMI呈正相关,总胆固醇(r=-0.189,P=0.01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67,P=0.035)与LVMI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OR=1.334,95%CI:1.699~8.477,P=0.001)、Lp-PLA2(OR=1.007,95%CI:1.002~1.012,P=0.002)、24hPSD (OR=1.169,95%CI:1.004~1.361,P=0.045)是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Lp-PLA2与LVMI呈正相关且是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谢应业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1,27(4)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水平,探讨CK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月在东莞东华医院行血浆LpPLA2水平检测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的CKD 1-2期患者67例为CKD 1-2组,选取CKD 3-5期患者96例为CKD 3-5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浆Lp-PLA2、肾小球滤过率(e GFR)、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等指标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CK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CKD患者总胆固醇、HDL-C及apo A较对照组低,甘油三酯、LDL-C及apo B较对照组高,且CKD 3-5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CKD患者Lp-PLA2水平随CKD分期增加而升高,且较对照组高(P 0. 01)。CKD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浆Lp-PLA2水平(318. 39±18. 22 vs166. 15±15. 58,P 0. 01)。相关性分析显示Lp-PLA2与e GFR呈负相关(r=-0. 263,P=0.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及年龄是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1. 007与1. 132。结论:CKD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Lp-PLA2高水平是CK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8,(4)
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又称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主要由巨噬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部分Lp-PLA2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能水解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氧化磷脂,生成溶血卵磷脂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因此既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又有促炎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p-PLA2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心血管病的风险预测因子,可能成为心血管病新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病变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31例青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AMI组),28例冠脉造影正常的青年人为对照组(NC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结果 青年AMI组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比例显著高于NC组(P<0.01);AMI组血浆Lp-PLA2水平较NC组显著增高(P<0.01),且血浆Lp-PLA2水平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26,P<0.01).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可能反映青年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冠心病(CHD)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及与CHD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87例CHD患者和58例对照组的血浆Lp-PLA2活性、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调查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及吸烟史等CHD危险因素,研究它们与Lp-PLA2活性的关系。结果:①CHD组血浆Lp-PLA2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CHD组中男性并高脂血症者Lp-PLA2活性显著升高。血浆Lp-PLA2活性与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而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TG无关。③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Lp-PLA2活性仍与CHD独立相关。结论:CHD患者血浆Lp-PLA2活性显著增高,与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120例,分为ACS组69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1例。再将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3支病变组(37例)。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按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6分)36例、中度病变组(26~54分)48例和重度病变组(>54分)36例。另选同期有胸痛症状CTA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TM、Lp-PLA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ACS组血清TM、Lp-PLA2水平均明显升高;与SAP组比较,ACS组血清TM、Lp-PLA2均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血清TM、Lp-PLA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病变组血清TM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均P<0.05)。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血清Lp-PLA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TM和Lp-PLA2间呈正相关,而SAP组和对照组间无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TM和Lp-PLA2均升高,说明炎性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并且两者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冠脉)炎症反应程度的关系。方法10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纳入冠心病(CHD)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对照组38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所有对象造影前采集血标本以检测Lp-PLA2、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1)冠心病组血清Lp-PLA2、CRP和IL-6均高于对照组(P<0.01);(2)AMI组与UAP组血清Lp-PLA2、CRP、IL-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SAP组(P<0.01),在校正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3)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血清Lp-PLA2水平与CRP、IL-6水平呈显著相关(r=0.722、0.665,P<0.01)。结论血清Lp-PLA2水平能反映冠脉炎症活动性状况,对冠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65例,根据IVUS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86例和易损斑块组79例,比较2组患者生化指标、IVUS指标和Lp-PLA2水平,分析Lp-PLA2水平与斑块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斑块稳定的危险因素。结果易损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斑块负荷[(58.20±13.59)%vs(54.72±9.98)%]、血管重塑指数[(1.61±0.32)vs(1.13±0.26)]、斑块偏心指数[(1.58±0.15)vs(1.48±0.36)]和坏死组织[(25.1±9.9)%vs(12.3±7.5)%]以及钙化组织[(6.5±3.5)%vs(0.8±0.4)%]所占比例增高,纤维帽厚度[(0.60±0.27)vs(0.75±0.31)mm]、纤维化脂质组织[(17.0±5.6)%vs(20.2±6.1)%]和纤维组织[(59.9±7.5)%vs(62.2±7.1)%]比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水平与斑块成分中坏死组织(r=0.514)、斑块负荷(r=0.395)、血管重塑指数(r=0.832)、斑块偏心指数(r=0.904)成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r=-0.710)成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OR=6.82,95%CI2.16~21.46,P=0.01)、糖尿病(OR=2.65,95%CI 1.02~6.74,P=0.04)、吸烟史(OR=1.25,95%CI 1.06~1.62,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36,95%CI 1.10~1.76,P0.01)、Lp-PLA2(OR=10.69,95%CI 1.72~66.91,P=0.001)。结论 Lp-PLA2水平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是否稳定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产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检测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系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GDM患者19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孕妇261例作为对照组.并于妊娠24~28周抽取外周血检测血糖、血脂以及血清Lp-PLA2等.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进行随访,其中GDM患者172例,健康孕妇249例,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Lp-PLA2与GDM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1)GDM患者产后2型糖尿病(T2DM) [4.65%(8/172)比0(0/249)]、糖尿病前期[39.53% (68/172)比12.45%(31/249)]发生率比健康孕妇高.(2)与健康孕妇相比,GDM患者产后空腹血糖(FBG)[(4.5±0.7)比(4.2±0.3) mmol/L; t=5.6,P<0.01],空腹胰岛素(FINS)[(9.7±4.9)比(8.7±4.2) mmol/L;t=2.3,P<0.0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0±1.3)比(1.7±1.1);t=2.6,P<0.05]均明显升高(P<0.05).(3)GDM患者产前血清Lp-PLA2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孕妇[(33±1 1)比(24±8) nmol·min^-1·ml^-1;t=9.4,P<0.05].(4)Lp-PLA2活性与GDM产后糖代谢异常显著正相关(OR=1.35,95%CI 1.07~1.66,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Lp-PLA2活性27.96 nmol· min^-1·ml^-1为产后糖代谢异常诊断切值,其灵敏度为71.3%,特异度为82.1%.结论 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风险显著升高,Lp-PLA2是GDM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子,对预测GDM产后发生糖代谢异常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Dohi T Miyauchi K Okazaki S Yokoyama T Ohkawa R Nakamura K Yanagisawa N Tsuboi S Ogita M Yokoyama K Kurata T Yatomi Y Daida H 《Atherosclerosis》2011,219(2):90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