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抗凝血灭鼠药主要靠破坏凝血机制灭鼠,目前使用的溴敌隆、溴鼠灵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药,和第一代抗凝血灭鼠药相比,其生物半衰期和毒力更强,导致在临床比较常见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于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共收治19例因抗凝血类灭鼠药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抗凝血类灭鼠药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19例,其  相似文献   

2.
溴敌隆的灭鼠效果及应用段文阳(云南省龙陵县卫生防疫站,678300)在长期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的地区,鼠类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致使用药浓度不断提高,且灭鼠效果逐渐下降。为解决这一灭鼠过程中的科技问题,近年来选用了溴敌隆进行灭鼠,实践证明具...  相似文献   

3.
草原兔尾鼠是新疆荒漠草原所特有的害鼠之一,作者在开展城市灭鼠工作的同时,用5种常用的灭鼠剂,对本所人工驯化的草原兔尾鼠进行了适口性和毒杀试验。每一试验组试鼠10~40只,雌雄各半,每5只同性鼠为一个饲养笼。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毒饵用新鲜小麦配制。在实验室条件下用0.005%和0.01%4敌隆、0.01%氯敌鼠钠盐、0.05%和0.1%敌鼠钠盐、0.035%和0.07%杀鼠迷、0.5%和1%甘氟5种灭鼠剂,配制成毒饵喂食草原兔尾鼠。分1天量和3天量两组,毒杀效果依次为甘氟>敌鼠钠盐>杀鼠迷>溴敌隆>氯敌鼠钠盐。灭鼠剂适口性逐次为溴敌隆>氯敌鼠钠盐>杀鼠迷>敌鼠钠盐>甘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灭鼠达标后,如何能长期的巩固灭鼠成果。方法每年春季巩固性饱和(敌鼠钠)或回合式(溴敌隆)投药1次,之后进行监测。结果17年来鼠密度一直波动在0.09%-3.86%之间。结论药物灭鼠”一役达标”法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巩固性投药是可取的巩固性策略,同时应积极探索生态防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夏银川河东机场鼠类密度、季节消长情况及种群分布,为防控鼠害、预防鼠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日法、昼夜弓形夹法和5m夹线法在机场不同地点进行调查。结果①共布放有效鼠夹7463夹次,捕获鼠类32只,经鉴定隶属于啮齿目-鼠科-家鼠属-褐家鼠占21.9%;小家属-小家鼠占31.2%;松鼠科-黄鼠属-达乌尔黄鼠阿拉善亚种(简称阿拉善黄鼠)占34.4%;仓鼠科-沙鼠属-子午沙鼠占12.5%,黄鼠为优势种。②生活区(家栖鼠)鼠类平均密度为0.28只/100间,候机楼未捕获到鼠,停机坪(野栖鼠)鼠类平均密度为0.22只/hm2。③鼠类季节消长家栖鼠以4、10月份为高峰期,野栖鼠以6月份为高峰期,在1、2、9、11月份鼠密度为零。结论银川河东机场鼠密度较低,鼠种构成相对简单,达到基本无鼠害机场,今后还必须持之以恒,坚持科学灭鼠,严防疫情输入,巩固灭鼠达标成果。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市十一年鼠情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河子市是新疆地区较早实现鼠害控制达标的北部城市之一[1],从1986年至今,已多次开展大面积灭鼠。总结和分析鼠情和鼠情变化动态,对指导今后长期控制城市鼠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隔年灭鼠的鼠密度变化从1986年11月~1990年1月的鼠密度(粉迹法)变化显示,灭鼠后仅隔6~8个月鼠密度就恢复到原有的密度,如1988年3月,1990年1月和1991年1月的鼠密度均在24%以上,接近灭鼠前的年初的鼠密度。2一年一次灭鼠的鼠密度恢复规律从1992年~1998年的6次灭鼠后鼠密度恢复情况显示,除1992年3月~1993年7月的低鼠密度(5%以下)维持时间较…  相似文献   

7.
溴杀灵(Bromethalin),化学名称,N-甲基-2,4-二硝基-N-(2,4,6-三溴苯基)-6-(三氟甲基)苯胺。该药为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毒鼠药,对鼠类具有选择性毒力和一次口服高效,中毒鼠死于18h内,比抗凝血剂中最强的杀鼠隆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溴杀灵杀灭吉林省褐家鼠的效果,为疫区处理和特殊环境中灭鼠筛选药物。方法通过毒力测定,适口性,拒食反应,蓄积中毒等系列试验,验证溴杀灵对杀灭吉林省褐家鼠效果的评价。结果溴杀灵对褐家鼠一次口服毒力为2.134 mg/kg,95%可信性为1.1918~2.8305 mg/kg。褐家鼠对0.01%,0.05%和0.1%溴杀灵玉米毒饵的摄食系数分别为1.4686,0.7748和0.8377。无拒食反应,有一定的蓄积毒性,褐家鼠中毒死亡时间为1~3d,具有典型的神经中毒症状。结论结果表明溴杀灵对褐家鼠具有毒力强,死亡时间适中,适口性好的特点,是疫区处理和特殊环境下是灭杀灭褐家鼠较为理想的灭鼠药物。  相似文献   

9.
1987~2002年的16年间,赤峰市有6年出现鼠间疫情,对广大的农牧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市政府提出的把疫情控制在鼠间,确保不发生人间鼠疫的原则,我们对每次的鼠间疫情均进行了较为严格、彻底的处理。从领导重视、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到疫区灭鼠灭蚤等工作均总结了一套可行的办法。笔者亲自参加了6次疫区处理,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荔城区1985-2004年鼠蚤动态情况,科学评估动物鼠疫监测结果。方法用SPSS(11.51)软件包对近19年来荔城区鼠疫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年间检验出阳性鼠5份,褐家鼠、臭鼩鼱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黄胸鼠的鼠密度呈现二次高峰,从2000年起又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已经接近1986-1990年间黄胸鼠密度。而黄毛鼠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总蚤指数和染蚤率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虽然荔城区鼠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20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还具备鼠疫流行的条件,必须有针对性开展灭鼠灭蚤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德宏州鼠疫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德宏州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1982~2010年德宏州有25年次发生鼠疫流行,判定动物鼠疫疫点497个,疫情波及5县(市)41个乡(镇)319个自然村或单位。有9年次发生人问鼠疫,病例数39例,其中腺鼠疫38例,败血型鼠疫1例,病人全部治愈。2004年人间鼠疫得到控制,2008年动物鼠疫得到控制。结论德宏州属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辖区内鼠疫宿主和媒介均不冬眠,家野兼栖,活动范围大,动物鼠疫常年均可发生,人群凶接触疫鼠、疫蚤感染发病。应继续抓好鼠疫“疫情三报”,认真开展鼠疫监测,对鼠疫好发和鼠蚤密度超标地区实施预防性灭鼠灭蚤,完善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12种主要小兽体表恙螨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及移行规律。方法 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野外选点,于不同生境下诱捕小兽。对小兽及其体表的恙螨种类进行分类鉴定。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计算Block距离。组内连接法(within-group linkage)进行聚类,聚类结果用树状图(dendrogram)表达。结果 齐氏姬鼠、灰麝鼩、锡金小鼠、斯氏家鼠和大绒鼠体表恙螨群落之间相似性较大,聚为一类,基本属于野柄型小兽恙螨群落;褐家鼠、大足鼠、黄胸鼠、大臭鼩和社鼠体表恙螨群落聚为一类,基本属于家栖小兽恙螨群落(社鼠恙螨群落例外),在此群落类型中,相应恙螨群落的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同属于鼠科(大臭鼩例外)。与其他小兽比较,贝氏树鼩、珀氏长吻松鼠的栖息环境及其在动物分类上的相似性较低。其体表恙螨群落聚类顺序明显推后,独自归成一类。结论 小兽的生境分布对其体表恙螨群落类型的影响比较突出。在生境选择相近的前提下,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关系越近,其体表恙螨群落相似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长期口服降糖药或一日2-3次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采用一次长效甘精胰岛素或中效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NPH),联合三餐前注射Aspart,观察和比较血糖控制和低血糖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66年4~6月间在新疆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从病人急性期血液及亚洲璃眼蜱中分离到一种虫媒病毒,经初步鉴定证明其抗原性良好,并能为低浓度的甲醛所灭活,根据这种特性,我们于1967年初步试制了灭活疫苗,现将这种灭活疫苗制备的方法及初步检定情况报告于下。1疫苗的制造方法1.1毒种:出血热灭活疫苗的毒种选用了1966年由首例患者血液分离的原型株BA66019株,此株病毒经过较全面的鉴定,证明其抗原性良好,在新生小白鼠中传代毒力比较稳定,一般50%致死量在10-5~10-6/0.02mL之间。毒种经冷冻干燥保存于普通冰箱内,于生产前先在乳鼠(1~2日龄)中传3代以上,使其恢复毒力。1.2感染用悬液的制备:选用发病典型的乳鼠,收剖后立即传代,接种1~2日龄乳鼠,挑选第5天发病典型处于濒死的乳鼠,经无菌手续取出脑组织,称重、研磨,制成10%的悬液,经3000rpm/min离心沉淀20min取上清液接种大批乳鼠。选用1~4日龄的乳鼠制备疫苗,脑内注射0.01mL,同时腹腔注射0.02mL,注射完后的乳鼠放回窝内,由母鼠继续喂奶。感染后72h内死亡的乳鼠废弃,选用5~6天发病典型的乳鼠制造疫苗。1.3乳鼠的解剖:在严格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查弓形虫P30乳酸球菌口服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及NO的变化情况,以及产生的保护性效果。方法 P 30乳酸球菌口服免疫BALB/C小鼠,一个月后,取鼠脾细胞作ConA刺激淋转试验(MTT法)及细胞亚群的测定;EIJSA法检测生成的抗体IgG水平;免疫一开始,每隔3周各实验组分别收集小鼠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的含量;免疫结束后用100个弓形虫强毒力RH株速殖子攻击各实验小鼠。结果P30乳酸球菌口服免疫组脾淋巴细胞ConA刺激后增殖能力比两对照组显著提高,CD4~+和CD8~+的百分数均明显升高;同时检测到了相应的抗体;P30口服免疫鼠血清中IFN-v、IL-2含量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攻击后,口服疫苗免疫组平均存活时间多于对照组4天。结论 P30乳酸球菌口服疫苗有效地激发了小鼠细胞免疫反应,诱导小鼠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刺激了小鼠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产生,且在小鼠体内发挥了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南鼠疫流行历史悠久,1956年流行被控制后,经调查证实存在家、野两型鼠疫自然疫源地。1982年起家鼠鼠疫开始复燃,到1996年底,全省已先后从33个县市检出鼠疫菌,8个县查出鼠疫血凝抗体(IHA),9个县市发现鼠疫放免(RIP)阳性。其中19个县市发生人间腺鼠疫病人226例,死亡2例。经努力防治,避免了鼠疫的大流行及肺鼠疫的发生,但鼠疫仍以年均增加3个县的速度继续复燃。先后从4种鼠、6种蚤、1种蜱及患者检出鼠疫菌。经调查研究鼠疫的主要宿主是黄胸鼠(Ratusflavipectus),主要传播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acheopis)。鼠疫菌不发酵甘油、发酵麦芽糖,提取出8种分子量质粒,同时还发现有规范化质粒单个缺失菌株。质粒图谱类型和生化特性与分离宿主、媒介和年代无关而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鼠疫病人中腹股沟淋巴腺肿占6062%,30岁以下年龄组占6283%,农民占9248%,汉族占7035%。传统使用抗菌素及中草药治疗病人有效,但药敏试验以羧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最敏感,链霉素排到第11位。采取建立鼠疫监测网、早期发现疫情、灭鼠、灭蚤和疫区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目前缺乏有效的免疫菌苗,经济的灭  相似文献   

17.
EHEC O157:H7基因缺失突变株口服免疫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基因缺失突变疫苗候选株EHEC86-24(△stx/ler)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提供依据。方法 对出生7d昆明鼠经口服途径进行免疫,分别在一次免疫和加强免疫14d后以O157:H7强毒株EDL933(Nal^R)攻毒。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疫苗候选株的保护率及攻毒后的带菌消长情况。同时又作了被动免疫实验,成年母鼠间隔14d口服免疫两次,所生乳鼠7d攻毒。结果 疫苗株以10倍于强毒株最小致死剂量口服接种无致病作用。疫苗株一次免疫保护率可达60%。因小鼠的易感性随日龄和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加强免疫后,对照组未能全部致死(死亡40%),而免疫组全部存活;攻毒后免疫组比对照组排菌时间显著缩短(24h/216h)。两次口服免疫后血清IgG抗体效价达1:1600。被动免疫保护率100%。结论 该突变株通过口服接种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NOD小鼠口服胰岛素对胰岛Fas及其配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口服胰岛素对NOD小鼠糖尿病和胰岛炎发生情况的影响以及观察口服免疫耐受后胰岛Fas和Fas配体(FasL)表达的改变情况。方法将雌性NOD小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0只)给予磷酸缓冲液(PBS)500μl,另一组(34只)给予胰岛素1mg加PBS500μl,5周龄开始给药,第1周两次,以后每周一次至30周。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了口服免疫耐受治疗后NOD小鼠胰岛组织Fas和FasL的改变情况。结果口服胰岛素能明显减少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对照组14周龄即出现糖尿病而胰岛素组26周龄才出现糖尿病,26周龄时两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79%(P<0.001),Fas出现在糖尿病小鼠而FasL出现在胰岛素喂饲后的小鼠。结论口服胰岛素能明显减少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口服胰岛素诱导的FasL表达在胰岛素阻止糖尿病和胰岛炎的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GEs,即糖化作用终末产物,具有不可逆性。目前已经识别出一种修饰了的AGE人类血红蛋白,称之为Hb-AGE。本文研究Hb-AGE作为一项评估血糖长期控制情况的指标是否优于可逆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8例经口服最大剂量降血糖药物仍控制不良的(HbAlcZ1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每例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正常。停服口服降血糖药物,改用速效和中效胰岛素混合制剂,每日两次分别于早餐、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根据自测血糖结果调整每日胰岛素用量。临床上每两周对患者重新评价一次,常规采血测血生化、血…  相似文献   

20.
网上快讯     
1 降低餐后血糖能全面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are,2000,23:1236~1241.)     礼来研究中心的Edward Bastyr博士的一项研究,比较格列本脲分别合用餐前赖脯胰岛素(一种超短效胰岛素)、或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二甲双胍一天两次对血糖控制的效果,发现对于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病人,联合应用赖脯胰岛素和格列本脲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最好。赖脯胰岛素组病人HbA1c(7.68%)明显低于中效胰岛素组(8.51%)和二甲双胍组(8.31%),虽然后两组HbA1c值也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三组之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并且都有体重增加,而赖脯胰岛素组体重增加明显较多。   2 钙激活蛋白酶-10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有关(Nat Genet,2000,26:163~175,135~137,151~157.)     伊利诺州芝加哥大学的Graeme I. Bell博士等在患有2型糖尿病且无亲属关系的墨西哥裔美国人中通过基因组范围的广泛筛选寻找致病基因,发现只有那些位于编码半胱氨酸蛋白酶钙激活蛋白酶-10 (CAPN10)区的基因始终与糖尿病相关。这种基因突变至少增加了墨西哥美国人及欧裔美国人的2型糖尿病易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有一条新的途径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条途径除了钙激活蛋白酶-10外,还包括它的底物、抑制剂和激活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