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酶活性的改变及意义卢卫新,戴瑞鸿,朱丽华,费俭,丁瑾,范维琥,郭礼和,朱禧星为了解我国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进一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为此我们作了以下研究。对象和方法:①研究对象: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6例AD患者和104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两组对氧磷酶1的活性。AD患者按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分为轻、中、重度三组。结果 AD患者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轻中度AD患者相比,重度AD患者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显著降低(P0.05);中度AD患者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也较轻度患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降低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可以作为预测AD发病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存在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本文对53例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33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的耐糖试验、胰岛素分泌试验、空腹血脂及血浆载脂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口服100g葡萄糖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增加,服糖后2h血糖大于7.22mmol/L,服糖后3h血浆胰岛素仍未恢复至空腹水平;且血浆胰岛素面积和葡萄糖面积、血浆胰岛素面积与葡萄糖面积的百分比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及葡萄糖耐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5.
对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高胆固醇血症早已确认系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子,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HD的关系则争论了几十年,因为在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HD危险性相关良好,但在多因素分析,尤其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校正后,这种关系明显减弱,甚至甘油三酯(TG)不再是独立危险因子。另外,由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不均一性,即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lipoprotein,TRL)包括乳糜粒(CM)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后者由不同的亚组分组成,使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HD关系远较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6.
对氧磷酶1(PON1)是一种Ca2+依赖、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关性的内酯酶,它能阻止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LDL氧化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起始和进展的中心环节,所以PON1被证实具有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PON1有多种基因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性引起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差异,导致基因表达水平和PON1活性的差异,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重要的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是PON1的活性,而不是其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30例正常人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脂。结果  1.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分别为 (2 7± 2 0 ) %和 (15 0± 8 0 ) % ,P <0 0 0 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5 0± 5 0 ) %和 (16 8± 9 0 ) % ,P >0 0 5 ]。 2 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分别为 (10 6 2 2± 19 16 ) μg/L和 (72 37± 14 0 6 ) μg/L ,P <0 0 0 1]。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血脂康改善冠心病患者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血脂的变化以及 6周血脂康对餐后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 :5 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血脂康 (每日 12 0 0mg ,血脂康组 ,n =2 5 )和安慰剂 (常规组 ,n =2 5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接受 1次高脂餐 (总热量 80 0千卡 ,脂肪 5 0克 ) ,采集空腹 12h、餐后 2、 4、 6h静脉血备测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浓度。  结果 :5 0例患者治疗前餐后 2、 4、 6h与空腹状态比较 ,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血脂康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 C浓度显著降低 ,HDL C浓度显著升高 ,均有极显著差异 (P均 <0 0 0 1) ;血脂康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餐后 2、 4和 6h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明显下降 (P <0 0 5 )。常规组的空腹和餐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  结论 :血脂康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空腹血脂浓度和高脂餐后升高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173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液标本,检测肌酐、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按肌酐值和甘油三酯水平分为四组:肾功能代偿期正常甘油三酯水平组、肾功能代偿期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肾功能失代偿期正常甘油三酯水平组和肾功能失代偿期高甘油三酯血症组.结果 高甘油三酯血症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甘油三酯水平组(P<0.05),但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酶联法对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淋巴细胞LDL受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淋巴细胞LDL受体结合容量Bmax为57.5±13.2ng/mg细胞蛋白,较血脂正常者的38.2±9.3ng/mg细胞蛋白显著升高(P<0.05),而其Kd值无改变(12.0±3.2对13.3±4.1μg/ml,P>0.05)。患者血浆LDL与大鼠肝非实质细胞的结合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1.
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0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30名正常人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脂。结果  (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分别为(2 7± 2 0 ) %和 (15 0± 8 0 ) % ,P <0 0 0 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5 0± 5 0 ) %和 (16 8± 9 0 ) % ,P >0 0 5 ]。 (2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10 6 2 2± 19 16 ) μg/L]显著高于正常组 [(72 37± 14 0 6 ) μg/L](P <0 0 0 1)。 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30例正常人,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并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脂.结果 1.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分别为(2.7±2.0)%和(15.0±8.0)%,P<0.00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5.0±5.0)%和(16.8±9.0)%,P>0.05].2.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06.22±19.16)μg/L和(72.37±14.06)μg/L,P<0.001].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氧磷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氧磷酶1是一种高密度脂蛋白相关性酯酶,能催化磷酸酯健水解,降解有机磷酸酯.芳香羧基酯和氧化磷脂等多种物质。它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使其不受氧化修饰,降低体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因此,目前认为,对氧磷酶1在有机磷中毒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和血清活性的可能调节因素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病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ATCI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PON-1活性及血浆ox-LDL的浓度,比较轻、中、重3型病人的PON-1活性的变化.结果 ATCI病人急性期PON-1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重型ATCI病人PON-1活性显著低于轻型病人.病人血浆ox-LDL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PON-1活性的降低在ATCI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对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比色法测定20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得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术后随访1年,在首次介入手术后第6个月进行造影随访。将随访期内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归入再次血运重建组,无需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归入单次血运重建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非冠心病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再次血运重建组62例,单次血运重建组13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88.5%(177/200),12个月造影复查率69%(138/200)。再次血运重建组、单次血运重建组、非冠心病组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值分别为(109.2±98.6)μkat/L、(132.8±79.4)μkat/L、(156.4±82.8)μkat/L,方差分析示3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再次血运重建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低于单次血运重建组和非冠心病对照组,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水平对预测RCR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学者在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时常用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作为指标,许多研究证明甘油三酯(高脂肪)、葡萄糖(高糖)等都可以使FMD下降。而我们三餐中既有糖也有脂肪,是不是每餐后都会使FMD下降?这种下降有什么意义?害处有多大?有没有人做过普通餐后的FMD?  相似文献   

17.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血凝纤溶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脂质代谢紊乱与血浆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分别测定了61例高脂血症患者(混合性高脂血症16例和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45例)的血清脂质和血浆反映凝血纤溶活性的有关指标,并与18例正常人对比。结果发现,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凝血因子VII和凝血因子X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因子VII和因子X活性是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0.001),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是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结果提示,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增加体内凝血活性,降低纤溶活性,有利于血栓形成,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氧磷酶1是一种钙依赖糖蛋白,主要生理作用是防止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抗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还具有对抗细菌内毒素毒性以及对有机磷毒性的保护等作用。本文将对对氧磷酶1的结构、功能、生物特性及其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心内科入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1例及对照组32例,冠心病组再依据HbA1c水平分为三个亚组:HbA1c<6.5%组31例、6.5%≤HbA1c<9%组41例、HbA1c≥9%组29例。分光光度法测定PON1活性,冠状动脉病变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比较各组PON1活性及Gensini积分,分析PON1活性与HbA1c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PON1活性在冠心病组(2.17±0.18)较对照组(2.49±0.19)明显降低(P<0.01);冠心病三个亚组间比较,HbA1c≥9%组较HbA1c<6.5%组PON1活性明显下降(P<0.01)且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显著升高(P<0.01),HbA1c≥9%组较6.5%≤HbA1c<9%组PON1活性有所下降(P<0.05)而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升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PON1活性对数值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534,P<0.01),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742,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降低并与HbA1c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对氧磷酶-1(paraoxonase,PON-1)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00例人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240例和对照组60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0例;根据冠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组,并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别通过比色法、乙酸苯酯法测定血清MPO、PON.1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M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2.23±13.92)vs(22.49±8.81)U/L,P〈0.01],PON.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0±35.84)VS(139.40-I-39.42)t,tkat/L,P〈0.05];ACS组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58.84±17.93)vs(36.52±8.21)U/L,P〈0.01],PON一1水平明显低于SAP组[(93.10±27.68)vs(111.97±33.42)tlkat/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MPO水平逐渐升高,而PON.1水平逐渐下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PO、PON一1、HDL、LDL浓度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MPO和PON.1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