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章仕坚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76-2678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骧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程序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75例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开始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及方法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早期组复苏有效率和成功率都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除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外(60%),其它疾病复苏成功率均较低(约20%)。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与开始复苏时间、骤停前重要脏器功能密切相关,当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要强调实施早期现场心肺复苏,加强及时电除颤、气管插管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注重原发病和脑复苏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救护士紧急气管插管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9月接诊的70例呼吸心跳骤停并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救医护人员紧急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的院内复苏成功率。结果:急救护士组气管插管成功率与麻醉医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救复苏成功率高于麻醉医师组(P〈0.05)。结论:急救护士及时有效的气管插管是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步骤,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1997年1月~2002年12月发生在院外的意外事件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来比较各自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早期心肺复苏(CPR)中A(气道)、B(呼吸)、C(循环)抢救步骤的价值。方法:收集132例心跳、呼吸骤停行CP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3例复苏成功病例,按原发疾病进行分类统计以及实施心肺复苏所采取C、CAB及ABC的步骤,比较各组的成功率。结果:心源性疾患所引起心跳、呼吸骤停C组复苏成功率为50.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C组与ABC组比较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及CAB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中有效的抢救步骤。  相似文献   

5.
犬心肺复苏前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非失血因素导致的心跳骤停复苏前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入手,对影响后期脑复苏及重要器官保护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杂种家犬8只,体质量11~20.5kg。将狗麻醉后,于右胸及左心尖的皮下电极以交流电(50~80V)刺激,诱发室颤至循环停止。8min后开始机械通气及心肺复苏,复苏成功行常规后续支持治疗。心跳骤停前5min,心跳骤停中第5秒,心肺复苏后30,60,90,120min于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RBC aggregation index,RAI),红细胞变形指数(RBC deformation index,RDI),红细胞刚性指数(RBC rigidity index,RRI),全血高切黏度(hish—shear blood viscosity,HBV),全血低切黏度(low—shear blood viscosity,LBV),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Casson yield stress,CYS)。结果: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RA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60min,9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7,2.42,P&;lt;0.05);复苏后12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6,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与复苏后120min RDI(0.96&;#177;0.09,0.91&;#177;0.13)和复苏前(0.88&;#177;0.0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90min(1.01&;#177;0.12)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P&;lt;0.05);复苏后30min(1.05&;#177;0.13),60min(1.07&;#177;0.15)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7,3.08,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30,60,90min,120min RRI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7,6.19,5.06,10.37,7.75。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5,30min LBV,CYS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60,9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复苏后12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62,6.48,7.02,6.48,P&;lt;0.01)。结论:犬非失血性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后,红细胞的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增加。而反应宏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参数全血低切黏度及卡松屈服应力在复苏后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纳洛酮联合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方法:84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成3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A组)28例;血管加压素加肾上腺素组(B组)35例;血管加压素加肾上腺素加纳洛酮组(C组)21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存活率。结果:3组自主循环恢复率C组、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组自主呼吸恢复率C组、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率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和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5);C组、B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高于B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B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和纳洛酮比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明显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心肺脑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和氨茶碱的疗效。方法:57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29例(对照组),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组28例(治疗组)。分别观察各组自主心律、循环、呼吸、意识恢复情况,并据此评价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1.38%、71.4%;治疗组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8.
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01—01~2005—05心肺复苏患者48例,按复苏成功与否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复苏成功组(B组)和存活出院组(C组)。分析患者年龄、合并疾病、骤停时间、抢救时间、存活时间、Glasgow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年龄、骤停时间、抢救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存活时间、Glasgow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相差非常显著(P〈0.01)。三组患者均合并多种疾病,而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首位。结论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脏骤停高危因素,骤停时间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脑复苏成功是存活出院的最重要因素,APACHEH评分能评估心肺复苏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的临床经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7年急诊抢救的50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果:50例中初步心肺复苏的12例,最终康复出院的6例。结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该患者的原发病,心跳呼吸骤停时间,CPR的及时正确,电除颤的及时准确使用,及早气管插管以及脑复苏的正确及时实施有相关性。另外碳酸氢钠及大剂量的肾上腺素使用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医护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准确作出病人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并配合医生分秒必争地实施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 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用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复苏药物治疗、用冰敷头部及体表大血管行经处等复苏处理。结果143例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有35例在1min内进行CPCR,存活32例,占91.43%;有4例在8~10min进行CPCR,存活0例。结论 护士必须密切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快速、敏捷、争分夺秒地与医生紧密配合,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才能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使病人的死亡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标准CPR,治疗组除了进行标准CPR外,还在复苏初期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次(10万U/次)。观察两组惠者自主循环、呼吸恢复、CPR成功、存活情况和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呼吸恢复率、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中早期使用乌司他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它是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它能保护和恢复大脑功能,应用心肺脑复苏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XF-3型心肺复苏机抢救38例心跳呼吸骤停者与徒心脏按压抢救27例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复苏机组38例中有效32例,总有效率84.19%,徒手复苏组27例中有效17例,总有效率62.95%,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治疗,旨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分析2005-08/2007-08期间笔者对79例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从开始复苏时间及气管插管操作的耗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79例中27例患者在一定时间恢复心搏,窦性心律恢复时间3~31min,27例患者中17例恢复呼吸,自主呼吸恢复时间0.5~49h,1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9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1~6h。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和方法、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耗时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MSCPR-1A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5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为心肺复苏机复苏组和人工标准复苏组,比较2组优缺点及循环、呼吸恢复率。结果: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循环和呼吸恢复率均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CPR),而且可以克服人工CPR的缺陷。结论:心肺复苏机与人工心肺复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以提高复苏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指示仪组和普通心肺复苏组各24例。运用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自制的心肺复苏指示仪对患者行标准心肺复苏,普通心肺复苏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两组心肺复苏0、10、30 min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两组复苏前的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的PaO2、实际碳酸氢盐、SaO2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复苏3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PaO2、PaCO2、实际碳酸氢盐和心肺复苏有效率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指示仪指导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功能支持,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组其它抢救措施均相同,对照组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10~20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心跳恢复和呼吸恢复正常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血气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提早(P<0.05),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CPR)是指患者心搏呼吸骤停时,以迅速有效的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重新建立呼吸循环的复苏过程,是急救体系中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最有效的方法。按医学急救规范,心肺复苏30min内无成功者,一般放弃抢救,复苏1h后心跳呼吸恢复者实属罕见。我们遇到的1例重度颅脑损伤致心跳呼吸骤停后复苏1h成功。  相似文献   

19.
特殊人群心肺复苏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功能的急救措施[1].以往研究表明,猝死患者一般以心源性居多[2],并且70%~80%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中[3].另有研究表明4 min内进行复苏者,有1/2可能被救活,超过6 min者存活率仅4%[4].  相似文献   

20.
241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十二年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241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41例心跳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10例,最终复苏成功(心肺脑均复苏)仅4例,复苏率分别为4.62%、1.82%。1990至1998年间复苏成功率较低,初步复苏成功率1.38%,最终复苏成功率0。1999至2002年间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初步复苏成功率8.24%,最终复苏成功率4.12%。自1998年我科开展院外急救以来,尚无一例院外心跳骤停者复苏成功。结论 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对室颤患者能否早期除颤及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