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溶性选择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77例脑梗死和28例正常人可溶性E-,P-和L-选择素(sE- ,s P-和sL-选择素)血清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脑梗死部位、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大、小面积梗死组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合并感染者sL-选择素水平亦明显升高. 不同脑梗死部位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间各可溶性选择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可溶性选择素与脑梗死临床变化有较密切关系,测定它们血清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的hs—CRP变化,分析hs—CRP与梗死面积大小,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其中大面积梗死组hs-CRP升高,持续时间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越差;与中、小面积梗死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hs—CRP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和P-选择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65例脑梗死患者,45例脑出血患者及40例正常人的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及正常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水平分别与IL-6水平呈正相关关系,sP-选择素水平还与TN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增高反映脑梗死急性期E-和P-选择素可能在TNF和IL-6的刺激下,参与脑梗死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P0-选择素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正常白蛋白尿(DM~NA组)33例;微量白蛋白尿(DM—MA组)32例]和34例健康对照者(NC组)测定空腹血清P-选择素浓度,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以及血小板参数等指标;并分析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DM—MA组和DM-NA组的血清P-选择素浓度均高于NC组(P〈0.01),DM~MA组明显高于DM~NA组(JP〈O.001),差异有显著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P-选择素与UAER、MPV呈中度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血清P-选择素浓度的检测对判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清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对急症危重患儿病情及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治疗的50例重症危重患儿(试验组)和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P-选择素及E-选择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前的P-选择素和E-选择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CIS评分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均不同,PCIS评分越低,患儿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脓毒症患儿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均不同,非感染危重症患儿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较低,脓毒症患儿其次,严重脓毒症患儿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选择素及E-选择素对急症危重患儿病情及生存状况具有重要影响。急症危重患儿的病情越严重,生存状况越差,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越高,对患儿进行手术抢救的成功率越低,患儿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分别测定、70例ACS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的P-选择素、CRP和cTnⅠ水平。随诊1个月,终点为心脏事件。同时测定18例健康成人的P-选择素作对照。结果 ACS组的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70例ACS患者中P-选择素升高27例。CPR升高23例,cTnⅠ升高38例。随诊期共发生心脏事件14例,各因子增高组的心脏事件率均较正常组高(均为P〈0.05)。其与ACS预后关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5.74、6.83和3.94(均为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是37%、34%和28%。这三种因子的联合试验时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是42.9%。结论 P-选择素与ACS发生有关;P-选择素、CRP和cTcⅠ分别与ACS短期预后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对照组为45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钱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50-135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清E-选择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脑血管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并讨论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35例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出血43例,脑梗死77例,脑短暂性供血不足患者15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空取抽血均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E-选择素,免疫速bs—CRP的水平。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的两项阳性率为82.70%、77.78%,脑梗死61.01%,脑出血阳性率78.90%、79.06%。脑卒中患者血清E-选择素(71.78±6.蛋白的水平为(9.10±7.60)mg/L,与正常对照组(33.78±7.75)ug/L、(1.08±0.5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血清E-选择素分别为(66.15±7.66)ug/L、(77.36±6.27)ug/L;hs—CRP分别为(8.48±7.34)mg/L、(10.0±7.89)mg/L、(10.0±7.89)mg/L,脑出血组显著高于脑梗死组。大梗死患者的E-选择素、hs—CRP比小梗死升高明显(P〈0.01),分别为(72.23±6.76)ug/L、(58.13±6.36)ug/L;(10.61±2.40)mg/L、(5.48±2.70)mg/L。结论E-选择素、hs-CRP可能与脑卒中发病有关,脑卒中患者测定E-选择素、hs.CRP浓度可以为临床评价脑血管病病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临床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炎症反应这一危险因素。应该注意的是hs—CRP浓度的变化是组织受损时的一项非特异性反应,必须在排除了引起CRP变化的其他原因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管黏附分子-1(VCAM-1)和 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探讨 VCAM-1和 P-选择素在脑梗死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8例脑梗死患者和3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 VCAM-1和 P-选择素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 P-选择素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 VCAM-1和 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都与梗死体积成显著正相关。P-选择素水平在脑梗死后24 h 内达最高峰,呈下降趋势,至72 h 时接近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 VCAM-1和 P-选择素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h、3d、7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50例无脑梗死外伤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结果:急性期(1周内)外伤性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明显高于无梗死脑外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14d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与无梗死脑外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测定它们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改变.方法 应用ET技术检测30例正常成人(A组)、30例TIA患者(B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组)及60例多发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D组)的颈总动脉,获取各组颈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β),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D组的β、Ep、AI、PWV ββ较A、B组显著增高,AC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β较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亦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各参数比较亦有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颈总动脉IMT< 1.0 mm的患者β、Ep较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β、Ep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技术能够定量评价脑梗死及TIA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改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清hs-CRP及IL-6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16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9例,并与4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冠心病3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急性脑梗死组)与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平行检测两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急性梗死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各指标水平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39,0.545,0.297,P<0.01)。急性脑梗死组NIHSS评分小于5分、5~15分和大于15分3个亚组之间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越高的亚组,其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越高。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745、0.636、0.701,P<0.01)。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Lp-PLA2、hs-CRP及LP(a)血清水平,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硝酸还原法和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分别测定MODS组25例及非MODS组31患者12、24、48、72、120 h及对照组32例血浆NO及P选择素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MODS组12、24、48、72、120 h血浆NO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MODS组仅24、48 h血浆NO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ODS组与非MODS组相比,24、48、72、120 h血浆NO及P选择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机磷中毒并发MODS患者血浆NO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参与导致有机磷中毒发生多脏器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探讨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11年8月本院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5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自血浆中D-D、纤维蛋白原和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纤维蛋白原和D-D的含量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hs-CRP、纤维蛋白原和D-D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D-D升高阳性率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D-D升高阳性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测定脑梗死患者这3种指标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糖耐量低减患者61例和糖耐量正常的体检健康者30例,测定两组人群血清内皮生长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糖耐量低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糖耐量正常组(P〈0.01)。结论在糖耐量低减阶段,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已开始升高,提示糖耐量低减人群具备了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冯慧慧  李勋 《临床荟萃》2012,27(10):844-845,848
目的 探讨炎症、氧化应激及血小板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间关系.方法 入选冠心痛患者67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8例.另选取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比浊法、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丙二醛(MDA)及P选择素浓度.结果 hsCRP水平在SAP组、UAP组、AMI组均高于对照组,(1.57±1.15)mg/L,(3.80±3.39) mg/L,(9.61±4.22)mg/Lvs (0.84±0.16)mg/L,除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DA浓度在SAP组、UAP组、AMI组均高于对照组,(9.66±2.08)μmol/L(13.31±3.01) μmol/L,(15.44±4.55) μmol/L vs(7.11±4.67)μmol/L,除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选择素水平在SAP组、UAP组、AMI组均高于对照组,(117.84±51.86)μg/L,(160.61±59.36) μg/L,(168.82±60.84) μg/L vs (92.91±44.74) μg/L,除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P选择素呈正相关(r=0.603,P<0.01);MDA与P选择素呈正相关(r=0.693,P<0.01);hsCRP与MDA呈正相关(r=0.667,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hsCRP、MDA及P选择素浓度从SAP组到UAP和AMI组逐渐升高,且呈正相关,提示三者间相互作用决定斑块稳定型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