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虽然一些研究显示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以影响人缺血性卒中的病程发展,有助于临床和功能恢复。但IGF-1与卒中结局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确定缺血性卒中发作时血清IGF-1和IGF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是否可以预测老年患者中风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卒中时,IGF-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显示其参与了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深入研究IGF-1与卒中的关系,探索其在卒中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可能为卒中的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肝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的改变.2000年5月-2005年12月.我们对180例肝病患者的血清IGF-1含量进行检测,以了解其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 ,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卒中时 ,IGF 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显示其参与了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深入研究IGF 1与卒中的关系 ,探索其在卒中中的作用和机制 ,有可能为卒中的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内分泌、自分泌及旁分泌特性的单链多肽,能促进有丝分裂、具有胰岛素样代谢效应。最近有资料显示重组生长激素(rGH)可以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因为生长激素主要通过IGF-1发挥作用,所以推测急性心肌梗死时IGF-1是一保护因子。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IGF-1含量国内鲜见报道,本文通过探讨IGF-1含量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年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与冠心病、卒中及周围血管疾病有关。我们动态观察了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 ,并分析与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病例组 :全部卒中患者共 6 0例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6 0~ 85岁 ,平均 (72 5 8± 13 2 4)岁 ,其中脑梗死 35例 ,脑出血 2 5例 ,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并发高血压 32例 ,糖尿病 2 3例。患者排除肝肾疾病及其他可能影响HCY的药物 (如氨甲蝶呤、抗癫痫药物及多种维生素 ) ,分别于发病 1~ 3d ,10~ 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胸痛住院患者88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和对照组,填调查表,入院择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采股动脉血,以AB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和IGF-1浓度,入院2周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处理.结果AMI患者与AP患者相比,血清TGF-β1浓度较低(P<0.05),IGF-1血清浓度较低(P<0.001);冠心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EF(P<0.05)和FS(P<0.02)正相关.结论TGF-β1和IGF-1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某种保护作用,其中IGF-1能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在卒中后表达增高,其对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局部内环境和全身环境的影响在卒中后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白细胞介素-1内在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指导卒中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类风湿关节炎(RA)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2例RA患者,3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IGF-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一步按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升高组和血小板正常组;按呼吸系统检查情况分为伴肺间质改变及不伴肺间质改变组;并与同时检测的其他免疫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A血小板升高组血清IGF-1为(132±81)ng/ml,血清TNF-α(1.34±0.30)ng/ml;血小板正常组血清IGF-1为(75±79)ng/ml,血清TNF-α(0.96±0.46)ng/ml;伴肺间质改变组血清IGF-1为(155±99)ng/ml,血清TNF-α(1.22±0.57)ng/ml,无肺间质改变组血清IGF-1为(81±62)ng/ml,血清TNF-α(1.09±0.37)ng/ml;正常对照组血清IGF-1及TNF-α水平分别为(37±74)ng/ml和(0.27±0.10)ng/ml。RA组血清IGF-1、TNF-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且两者存在相关关系,血小板升高、伴肺间质改变组血清IGF-1均较血小板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血清IGF-1在RA伴有血管炎患者中明显升高特别在肺间质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项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type l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2%~5%增高.与2型糖尿病一样,T1DM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尽管一些T1DM研究将卒中作为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组成部分,但很少有研究专注于T1DM患者的卒中风险.最近的研究显示,T1 DM患者的卒中风险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者,特别是在50岁以下人群中.此外,TIDM患者死于卒中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高3~4倍.文章对T1DM与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 HMGB1)是一种典型的非组蛋白,在细胞核内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MGB1可释放到细胞外发挥广泛的细胞学效应。缺血性卒中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MGB1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多种重要作用。文章就 HMGB1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ICAM 1基因K4 6 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 ,EE基因型明显增加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5):236-241
背景在单纯原发性肝癌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研究结果报告称有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水平下降,但是也有报道称其升高的情况,观察原发性肝癌和2型糖尿病是否有相互促进作用,进而评估血清IGF-1对该类患者的预后影响,以期根据血清中IGF-1水平早期发现肝癌提供理论依据,为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以及预防提供有力支持,这对肝癌患者的有效防治及尽可能的延长其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意义.目的探究IGF-1在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医学院、昌吉州医院糖尿病患者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及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入院或门诊检测患者IGF-1、甲胎蛋白(a-feto-protein, AFP)和糖类抗原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水平.结果 3组患者IGF-1、AFP、CA19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尿病患者组、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的IGF-1高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原发性肝癌组的AFP和CA199高于糖尿病组.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组患者IGF-1、AFP和CA199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IGF-1、AFP和CA199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的IGF-1较原发性肝癌组升高,或可用于指导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肿瘤的早期筛查.但是具体的检测数值指标尚不明确,拟在后续研究中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EE基因型明显增加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正醒后卒中是指患者入睡时无新发卒中症状,但觉醒后患者本人或目击者发现其出现卒中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9.7%~27.8%~([1-8])。研究表明,醒后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转归较差~([1-3])。卒中进展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性加重或虽经治疗病情仍恶化,其发病率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0%,临床一些醒后卒中患者规范化治疗病程中仍会出现卒中进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  相似文献   

16.
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卒中发病后1年时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在卒中单元(500例)和普通病房(445例)接受治疗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单元组通过到院随访、电话随访或入户随访1年,普通病房组通过电话随访1年.观察指标为:抗栓药物的使用率、戒烟人数比率、卒中早期症状知晓率和患者自身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结果:(1)卒中单元组抗栓药物使用率为92.76%,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组的51.49%(P<0.01);(2)卒中单元组戒烟人数比率、卒中早期症状知晓率和自身危险因素知晓率分别为82,33%、91.04%和94.03%,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组的54.75%、65.53%和70.37%(P均<0.01).结论:卒中单元重视卒中的二级预防和强调规范化治疗,显著提高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 AP-1)复合体是由Jun、Fos、转录激活因子及MAF蛋白亚基组成的转录因子复合体, 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应激反应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 AP-1复合体在缺血性卒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凋亡等过程, 影响神经炎症的进展和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小鼠前成骨样MC3T3-E1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MC3T3-E1细胞分组培养,应用4个浓度的IGF-1(1ng/mL、10ng/mL、30ng/mL、50ng/mL)干预24h。观察MC3T3-E1细胞动态生长状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蛋白Pax/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无血清对照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无血清组相比,IGF-1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Bax表达减弱(P〈0.05),Bcl-2表达增强(P〈0.05);各浓度组间比较,(1~50)ng/mL浓度范围内MC3T3-E1细胞凋亡率随IGF-1浓度加大而逐渐降低(P〈0.05),Bax表达逐渐减弱(P〈0.05),50ng/mL浓度组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Bcl-2/Bax灰度比与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917,P〈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IGF-1同时调节Bax和Bcl-2表达,抑制无血清培养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增高,改进对复发性卒中的预测策略有助于卒中二级预防。澳大利亚St.Vincent医学研究所的Campbell等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以评价既往卒中或TIA患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同型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对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Campbell等利用了培哚普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综合性卒中单元对急性卒中后继发肺炎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及抗生素费用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了159例急性卒中后(发病2周内)肺炎的住院患者,随机分组,接受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的为卒中单元组(77例),在神经科常规病房治疗的为对照组(82例)。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和人院后21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营养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抗生素费用。结果①卒中单元组入院后21d NIHSS、mRS、BI的改善值明显优于对照组[-(1.06±1.27),0.18±1.19;-(0.12±0.33),0.03±0.36;3.1±6.0,-(0.5±2.7)。均P〈0.01]。②卒中单元组并发症、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9.7%,32.5%,低于对照组的75.6%,48.8%,均P〈0.05。③卒中单元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36±17)d,(55±34)d,P〈0.01],抗生素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506±893)元,(3070±1455)元,P〈0.05]。结论与在神经科常规病房治疗相比,在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能减少急性卒中后肺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营养不良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抗生素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