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梗死被认为是脑血管痉挛所致,后者定义为发病后3~14d的动脉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此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高达70%。CVS常引起脑组织缺血、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等,是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主要原因。文章将近几年蛛网膜下降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和用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香 《山东医药》2009,49(40):18-18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因脑血管痉挛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所引起。本组对使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并发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新颜  李岩 《山东医药》2004,44(11):21-21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达40%,严重者可引起脑梗死。2000~2001年.我院收治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临床症状较轻,很少发生再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患者预后较好。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自发性SAH患者102例,其中PNSH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疾病208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心房利钠肽及抗利尿激素[日]/森永一生…∥脑神经.-1993,45(5).-445~448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亦是手术后治疗的中心。本文就SAH后...  相似文献   

8.
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提示预后不良。监测血管痉挛的发生对制定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头颅CT特点,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科治疗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结果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CT Fisher分级高提示预后不良,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CVS)为主要死因。结论头颅CT能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位置进行评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但致残率较其他脑血管病低。治疗应针对病因治疗,预防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与良好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是患者致死或重残的重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具有时相性.一种为早发性CVS,多发生于SAH后0.5 h至3 d内,常于数小时内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合理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在清除血肿和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局部使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例,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结果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总有效率95%。结论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恶化得到明显改善,对提高病人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房利钠因子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梗死与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构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三大主要并发症,特别是前二者,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是公认的影响SAH预后的至关重要之因素。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发现,心房利钠因子(atrialnatriureticfac...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人员在美国卒中协会2011年国际卒中会议(Intem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ISC)上报道,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手术夹闭治疗后,试验性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克拉生坦(clazosentan)防止脑动脉血管痉挛不能改善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建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SAH+尼莫地平组静脉内应用尼莫地平。观察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电镜结果。结果SAH+尼莫地平组随着尼莫地平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好转、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透射电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较SAH组减轻。结论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痉挛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梗死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对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目前相对集中于血性腩脊液中的致痉原方面.文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性脑脊液中的主要致痉原诱发脑血管痉挛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痉挛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梗死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对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目前相对集中于血性腩脊液中的致痉原方面.文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性脑脊液中的主要致痉原诱发脑血管痉挛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关系密切.雌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降低动脉瘤破裂发生率.雌激素还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明确雌激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响和机制,可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及其导致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文摘     
文摘026颈动脉内输注一氧化氮供体治疗灵长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英]/PlutaRM…∥JNeurosurg.1997,87(5).746~751一氧化氮(NO)持续释放以维持脑血管基础张力。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氧合血红蛋白同N...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由基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自由基清除剂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对多类自由基清除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治疗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分别给予尼莫地平和法舒地尔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脑梗死病灶新增情况、脑血管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析治疗后两组Glasgow预后评分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Glasgow预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尼莫地平相比,法舒地尔在预防和改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