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5年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变化趋势,探讨控制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间的剖宫产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因素、难产分别居第一、第二位,但比例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因素居第三位,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其他因素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社会因素及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上升是促使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胎儿及难产因素分别居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二位,所以控制剖宫产率,主要是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同时胎儿及难产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仍有可下降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规模化实施对临产后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影响.方法 总结1999、2009年2年份1-12月所有孕足月分娩、完整在案的病历2885例,分析2年份的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率、总剖宫产率及临产进入活跃期后试产失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 (1)分娩镇痛率升高,总剖宫产率下降.1999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率为17.99%,总剖宫产率为40.80%; 2009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率为51.23%,总剖宫产率为27.81%,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2)临产进入活跃期后,试产不成功剖宫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为6.78%,2009年为3.78%,差异有显著性(P<0.05).(3)进入活跃期试产失败病例平均试产时间和宫颈口扩张程度呈逐年增加趋势,1999年,试产失败病例平均试产时间( 164.11±55.35) min,试产失败时平均宫口扩张程度(5.30±2.05) cm; 2009年,试产失败病例平均试产时间(284.50±84.66)min,试产失败时平均宫口扩张程度(7.00±1.83)cm;差异有显著性(P<0.05).(4)实施规模化分娩镇痛后,头位难产发生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均下降.1999年头位难产剖宫产率48.08%,2009年头位难产剖宫产率3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1999年临产后不合理剖宫产率23.08%,2009年临产后不合理剖宫产率2.5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规模化开展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能降低剖宫产率特别是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及临产后不合理剖宫产率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变化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年住院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P<0.001);围生儿死亡率先有下降(P<0.001),后又略有回升,但并未随剖宫产率升高而升高(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P<0.001);新生儿窒息率亦呈下降趋势,尤其近5年明显(P<0.001).在剖宫产指征中,由原来传统的头盆因素居首位,改为胎儿因素居首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但进一步升高不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4.
黄万秀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284-228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剖宫产率与指征变化及健康教育.方法:对10年间4 308例剖宫产率与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01年与2010年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阴道助产术逐年减少,2010年与2001年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剖宫产指征变化中,胎儿因素为第一位,社会因素为第二位.结论:社会因素和胎儿因素是剖宫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医患配合的条件下,采取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在一定程度下可使剖宫产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级医院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的原因,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对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3年剖宫产率由32.36%上升到41.92%,3年间头位难产一直占据剖宫产指征第一位,社会因素剖宫产由第5位跃居第2位,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中第二胎占46.39%.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孕期宣教工作,宣传阴道分境的好处,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且控制第二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邹琴童  张文颖 《安徽医药》2013,17(6):974-976
目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9582例孕妇剖宫产率及指征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2008年为49.2%,2009年为46.1%,2010年43.1%,2011年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指征表明:孕妇精神因素(29.47%~33.87%)居第一位,其中高龄初产及临界骨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异常从26.37%上升至3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狭窄及瘢痕子宫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近4年精神因素占比大,加大宣传,仍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重视产前检查,控制孕期营养,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高欣 《哈尔滨医药》2007,27(5):26-28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至2005年在我院分娩的共7277例病例的分娩情况,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剖宫产率的情况。结果剖宫产率在逐年上升,其中相对头盆不称和胎儿宫内窘迫为主要指征。随着手术安全性的提高使难产的因素比例下降,而以胎儿利益为指征的选择性剖宫产的指征逐步放宽。同时,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手术正在逐年升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结论剖宫产率正在逐年上升不单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剖宫产手术并非是一个绝对安全的手术,同样也有许多的并发症发生。在手术指征的掌握上仍应严格,并应做好生育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的宣传及临产后心理准备的健康教育,提高医生对剖宫产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连市某医院近6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探讨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7年在该院分娩的全部产科病例,比较各年剖宫产率的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该院6年间,平均剖宫产率为35.91%,剖宫产率由2012年的41.14%下降至2017年的34.03%,剖宫产率的差异化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剖宫产指征中的瘢痕子宫、臀位(横位)、双胎妊娠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胎儿窘迫及社会因素、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等指征呈下降趋势。结论针对着剖宫产指征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能使剖宫产率进一步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张国华  王岩  曹琴英 《河北医药》2016,(18):2848-2850
目的:通过分析5年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第四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剖宫产分娩的255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年间,我院平均剖宫产率为34.48%,剖宫产率由2010年的38%下降为2014年的31.99%,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变化明显,社会因素较前明显下降,由第1位逐年降至第6位。瘢痕子宫由第2位升为第1位。多胎妊娠由第10位逐年上升为第4位。结论我院施行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明显下降,瘢痕子宫成为剖宫产首要指征。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在降低初次剖宫产率的同时减少瘢痕子宫患者数量,可以进一步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马海燕 《淮海医药》2011,29(3):197-19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变化原因,寻求控制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1997年及2007年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分析手术指征构成比及剖宫产率变化.结果 1997年剖宫产率显著低于2007年,分别为34.37%和44.0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剖宫产指征中,头位难产,臀位,妊娠并发症和胎儿宫...  相似文献   

11.
影响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2006~2008年本院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产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同期产钳助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3)2006年至2008年居于前四位的剖宫产手术指征是:要求手术、巨大儿、难产、胎儿窘迫。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增加。来自孕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2.
边俊艳 《首都医药》2013,20(4):18-19
目的总结6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6年来我院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已上升到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增加,故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症,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及剖宫产手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剖宫产的安全性大为提高,剖宫产率随之逐年上升,尤其以社会因素为指征剖宫产[1]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比例已经占所有剖宫产的30%~50%,有些地区甚至超过60%[2].虽然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及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当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母婴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反而回升,住院费用大幅度增加.故寻找有效的产前宣教方法,加强产前宣教,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人数,也就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10年来影响剖宫产率的社会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10年间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变化趋势,探讨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产科住院病例资料.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平均为44.2%,(2)剖宫产指征变化中社会因素明显上升.(3)围生儿病死率逐年略有下降.结论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影响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0至2012年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的变化,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法对2000至2012年间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至2012年间剖宫产率平均38.95%,其中初产妇剖宫产率平均36.67%,2000至2005年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 <0.05),2006年后剖宫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 <0.05)。2000至2012年间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近十三年间社会因素基本始终居于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影响因素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头盆不称、瘢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较少、巨大儿、双胎多胎、妊娠合并症8项变量为剖宫产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上(P <0.05),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瘢痕子宫、前置胎盘、双胎多胎。结论高剖宫产率已严重危害到我国的母婴健康,其中社会因素指征是影响剖宫产率的主要因素,降低剖宫产率刻不容缓。采取加强围产期保健、孕期宣教、高危孕产妇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加强产科医务人员技术及职业素质培训、积极开展分娩镇痛技术、寻求社会及政府支持与监管等综合干预措施,才能够逐步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确保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6.
王宝成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548-2550
目的 探讨社会因素剖宫产上升的原因,寻求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该院5年内706例剖宫产手术指征.结果 社会因素剖宫产成为剖宫产指征的第1位.结论 加强宣教,正确了解自然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的弊端,加强围产期保健、孕产期监护,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合理掌握剖宫产适应证,是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近4年来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的变化趋势,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本院原始接生登记本,回顾分析2009~2012年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772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第一指征为剖宫产指征进行统计,总结分析,观察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结果①近4年平均剖宫产率29.46%,剖宫产率有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32.92%下降27.30%,P〈0.05)。②各剖宫产指征中前两年头盆不称处于第一位、胎儿窘迫为第二位、瘢痕子宫为第三位,后两年瘢痕子宫上升为第一位,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已居第二,第三位。结论虽然剖宫产率较其他地方低,但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占6.86%,巨大儿剖宫产率占9.42%,第二次剖宫产率即瘢痕子宫仍高居榜首,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对剖宫产的科学知识,加强助产专业队伍的培训并积极推广产时适宜助产技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 1994年~ 2 0 0 3年剖宫产率及其指征的变化 ,以及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 1994年~ 2 0 0 3年在我院分娩的 2 880 9例 ,其中剖宫产 115 6 4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4年~ 2 0 0 1年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 0 0 2年~ 2 0 0 3年稍有下降。难产一直位居剖宫产指征首位。 1994年~ 1998年瘢痕子宫位居第二 ,近 5a有下降趋势 ,而胎儿窘迫构成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逐年升高 ,至 2 0 0 1年已跃居第二位。臀位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围生儿病死率 1994年~ 1998年为 15 .71‰ ,1999年~ 2 0 0 3年为 14 .5 8‰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病死率 ,但随剖宫产的进一步升高 ,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随之下降 ,加强孕产期保健及对产妇和家属的宣教工作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近10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剖宫产对母婴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5年为 36.4%,2004年上升为86.2% ②1995~1999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而近5年社会因素占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20.
田淑芬  张华  庞秋梅 《中国医药》2012,7(8):1023-1025
目的 了解分娩方式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病房分娩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孕妇按时间顺序分组,每年为1组,分析其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及前5年(2001 —2005年)、后5年(2006—2010年)各自的围产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收集所有剖宫产病例,分析每年的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 阴道分娩者新生儿窒息率(2001 —2005年4.7%,2006—2010年5.6%)、产后出血率(2001 —2005年2.3%,2006—2010年2.5%)方面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新生儿窒息率2001 —2005年8.2%,2006—2010年8.6%;产后出血率2001—2005年4.4%,2006—2010年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01—2010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01年37.3%,2010年64.9%).剖宫产指征分析:难产(2001年41.4%,2010年17.5%)、胎儿窘迫(2001年27.4%,2010年17.2%)占剖宫产指征构成比逐年下降,社会因素在剖宫产指征构成比中逐年上升,与2001年(4.7%)比较,2010年(29.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剖宫产者围产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者,因此剖宫产率的升高并不能改善母儿预后,应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综合使用分娩镇痛及提高助产技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