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了解和掌握北京市顺义区蚊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O2诱蚊灯法。结果 2005-2008年共捕获蚊虫3019只,平均蚊密度为6.99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2005-2008年顺义区蚊密度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不同生境蚊密度为公园〉居民区〉医院。对2005-2008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摸清了顺义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制提供了参考。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掌握河南省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河南省2012-2015年共捕捉蚊虫5 738只,平均蚊密度为2.21只/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总数的95.16%。2012-2015年河南省蚊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对2012-2015年逐月蚊密度进行分析,蚊虫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河南省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治提供了参考。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海南省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相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1—12月采用夜间灯诱法在海南省18个市(县)城区开展逐月监测。结果海南省城区蚊虫种类较为丰富,共捕获40448只,隶属4属10种,以致倦库蚊(46.88%)为优势蚊种,全年监测成蚊密度为1.17~4.86只/(h·灯),平均密度为2.82只/(h·灯),蚊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高峰出现在4—5月。结论初步掌握了海南省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监测、蚊虫防治和蚊媒疾病预防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柄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和掌握盘锦市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对蚊媒传染病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2017—2019年每年5—10月采用诱蚊灯法对盘锦市城镇、农村5种不同环境蚊虫种类、密度进行监测。结果共捕获成蚊16 687只,计3属6种。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所捕获蚊总数的43.94%和28.69%。不同年份主要蚊种构成比不相同。蚊虫总的密度为23.64只/(灯·h),其中2017年最高,为30.08只/(灯·h);2018年最低,为9.40只/(灯·h)。5种生境蚊虫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38.95只/(灯·h),其他生境、场所蚊虫密度以居民区>农户>公园>医院。蚊虫在5—10月均有活动,高峰一般在7—8月。结论初步掌握了盘锦市蚊虫密度、蚊虫种类、季节消长,为合理防治蚊虫和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成都市蚊虫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控蚊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每年4-11月在成都市城区和农村开展蚊虫密度监测.结果 共捕获成蚊337 233只,平均蚊密度为3.52只/(灯· h),其中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50.43%、35.85%.2013-2017年蚊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京市江北新区2018年蚊虫密度、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23797-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于2018年4—11月采用成蚊诱蚊灯法捕蚊,并对蚊虫分类、计算。结果 2018年江北新区共捕获雌蚊906只,全年蚊密度为0.472只/(灯·h),其中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淡色/致倦库蚊(98.79%)、白纹伊蚊(0.88%)、骚扰阿蚊(0.33%)。在4种监测环境中,监测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居民区0.263只/(灯·h)、农户0.456只/(灯·h)、医院0.456只/(灯·h)和公园0.729只/(灯·h)。蚊虫季节消长呈现出平台期,5—9月均为成蚊活动的高峰期。结论江北新区蚊虫控制在较低水平,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淡色库蚊是江北新区的优势蚊种,是今后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等本底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为44.54只/(灯·h),密度高峰期为8-9月.所捕成蚊隶属3属4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7.95%.结论 初步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的防制工作,同时,对蚊虫密度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并结合蚊媒疾病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病媒生物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媒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北京口岸地区蚊虫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北京口岸蚊虫的种类和季节消长,为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虫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勺捞法。结果共捕获成蚊14270只,经鉴定为4属6种,分别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共捕获蚊幼虫114条,为淡色库蚊和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为北京口岸的优势蚊种,活动高峰为9月。结论北京口岸蚊虫控制宜采用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和掌握温州市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动态,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为该城市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0-2013年每年的4-11月采用诱蚊灯法在温州市11个县(市、区)开展逐月监测.结果 监测期间共捕获成蚊14 597只,其中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82.44%.成蚊密度高峰期集中在7-8月,其中密度最高出现在2011年8月,为2.83只/(灯·h);蚊媒疾病发病数量高峰也集中在7-8月,3年合计分别为37例和18例.不同生境中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密度为2.74只/(灯·h).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地为城市提供防治依据,并将监测结果与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城市蚊虫及蚊媒病的防制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滁州市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1 - 2016 年滁州市采用人工小时法获得的成蚊密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生境、月份、年度蚊虫密度监测结果。结果 2011 - 2016 年共捕获蚊虫8 177只,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6.06%,其次是白纹伊蚊(2.87%);捕获蚊虫总密度为9.46只/人工小时,蚊虫年平均密度在2011 - 2013 年间呈下降趋势,但2014 年密度开始逐渐回升,2016年蚊虫密度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22.34%;不同生境中,蚊虫密度最高的为城郊结合部居民区,其次为城区居民区和牲畜棚,农户最低,密度依次为 12.27、10.00、9.46和6.00 只/人工小时;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在6月,次高峰在9月。结论 2011 - 2016年滁州市蚊虫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4年后有所回升,应加强蚊虫防治工作。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治工作,应将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虫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防治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湖北省不同生境成蚊密度、蚊虫种类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当地蚊虫和蚊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2019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蚊虫和气象监测数据,分析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牛棚、猪圈和养殖场7种不同生境的蚊种构成,分析蚊虫密度,种群结构和季节消长规律,以及蚊虫密度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2018-2019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蚊虫监测点共捕获蚊虫69274只,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5.30%;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及其他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16.08%、14.96%、1.43%、2.22%。不同生境的蚊虫种类构成比有所不同,但致倦库蚊仍为7种不同生境的优势种,各生境中的蚊虫总密度在5、6、7、8月份维持在全年中相对较高水平。2018-2019年每月份的蚊虫总密度与平均温度和平均降雨量呈季节性增减趋势,每月蚊虫总密度(Y)与当月平均温度(X1,r=0.661,P=0.01)和上个月平均降雨量(X2,r=0.868,P < 0.001)均呈显著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模型为Y=0.91X1 + 0.199X2 – 24.013(R2=0.805,P < 0.001)。 结论 湖北省各个生境均以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牛棚和猪圈是蚊虫的重要来源地,蚊虫密度与气候因素相关,呈现季节性消长趋势,结合当地气候变化指导蚊虫消杀工作将是一项控制蚊媒病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了解辽宁省主要病媒生物(鼠、蚊、蝇、蟑螂)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在辽宁省14个市进行监测,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蝇密度监测采用诱蝇笼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7年辽宁全省平均鼠密度为1.27%,城市(居民和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东城区2014-2016年成蚊种类构成、密度动态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结果 2014-2016年共捕获蚊虫2 427只,蚊密度为0.80只/(灯·h),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0.58%,其次是白纹伊蚊;蚊总密度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蚊虫密度监测情况,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为城市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密度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大型水体采用勺捕法,小型积水(容器)采用吸管法.结果 北京市2010-2012年共捕获成蚊37 603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5.26%,其次是白纹伊蚊占4.62%;季节消长曲线显示,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8月;不同环境中公园绿地成蚊密度最高,其他依次是居民区、医院和旅游景点.蚊幼虫季节消长曲线显示,大型水体和小型积水(容器)蚊幼虫密度高峰期均为6-7月;不同环境中居民区蚊幼虫阳性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建筑工地、下水道和大型水体.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制,同时应关注蚊幼虫孳生地和密度变化情况,并将蚊密度结果和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城市蚊虫和蚊媒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宁德市蚊种分布、种群密度、孳生习性及其季节消长,为预防虫媒疾病的发生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按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蚊种调查方案进行。结果宁德市查获蚊类9属47种,主要捕自于稻田、溪间、积水坑、竹林、污水沟、废弃罐和轮胎等孳生环境。人房以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为主,成蚊密度平均为27.67只/人工小时,7月为高峰期(92.00只/人工小时),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结论基本查清了宁德市蚊种及其孳生地、人房成蚊密度和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地区蚊种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帐诱和挥网收集蚊虫。结果在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地区采获蚊虫7972只,计3属12种。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94%)。不同生境和月份的蚊种组成有所不同。刺扰伊蚊在5—10月有活动,在7月上半月和8月上半月出现2次高峰。结论为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地区深入开展蚊种组成和生态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金华市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010年3—11月,统一使用诱蚊灯法诱捕蚊虫,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结果金华市全年平均蚊密度为4.61只/h,蚊虫密度高峰在6—9月,占全年捕蚊数的83.00%。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63.90%。5个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最多,占捕蚊数的66.75%。结论金华市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的生长,淡色库蚊是金华市的优势蚊种,是防灭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