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中脑膜炎型2例(7.69%),脑膜血管型9例(34.62%),麻痹性痴呆型12例(46.15%),脊髓痨型3例(11.54%)。脑脊液检查中,白细胞增高23例(88.46%),单核细胞增高22例(84.62%),脑脊液蛋白增高23例(88.46%),葡萄糖定量降低12例(46.15%),氯化钠降低 3例(11.54%);血清检查中,血清甲苯胺红试验(TRUST)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 MRI检查,脑膜炎型均未见异常;脑膜血管型中小脑、半卵圆中心、基底核区、额叶、丘脑、脑干多发性梗死灶8例,枕叶异常信号1例;麻痹型痴呆型额颞叶萎缩、脑室扩大8例(其中合并胼胝体、丘脑、颞叶内侧、额颞叶异常信号6例),另4例表现为颞叶、额颞叶、海马多发长 T1、长 T2异常信号;3例脊髓痨型呈退行性改变。结论临床诊断神经梅毒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方法,TRUST检查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基层医院诊断及临床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累及神经系统的pSS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10例均行自身抗体、脑脊液、唇黏膜滤纸试验和唇黏膜活检。6例周围神经系统病变(PNS·pSS)患者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腓肠神经活检,4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CNS—pSS)患者行头颅MRI、脑或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PNS—pSS患者表现为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对称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不同程度的髓鞘及轴索损伤;腓肠神经活检示典型血管炎性改变及以轴索和髓鞘变性为特征的非血管炎性改变。CNS—pSS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硬化、亚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脑炎、垂体卒中及急性脑膜炎,头颅MRI显示多发脑白质病变、脊髓病变及垂体异常信号,病理可见脑及脊髓白质脱髓鞘及静脉周围淋巴套、典型血管炎性改变及垂体炎伴出血坏死。结论pSS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电生理、脑脊液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血管或组织炎性反应及非血管炎性神经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MRI在内侧颞叶癫痫脑缺省模式网络改变的研究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内侧颞叶癫痫脑缺省模式网络改变患者,将其大脑电生理特性与无癫痫疾病的病例做分析比较,摘取其中可供临床应用要点。结果:40例内侧颞叶癫痫脑缺省模式网络改变患者功能MRI研究下可有负激活电生理及异常图像,内侧颞叶区域激活减弱。结论:功能MRI研究对于掌握内侧颞叶癫痫脑缺省模式网络改变患者的电生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用于判断指导该病的发病规律和状态,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脂肪栓塞临床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脑脂肪栓塞病人8例,就其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改变进行了探讨.结果 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及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或体征,头颅CT检查在不同时期均未发现异常改变,4例患者头颅MRI可见长T1、T2改变.结论脑脂肪栓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头颅MRI检查可能是较为敏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8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阐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6例ADEM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变情况、常见辅助检查及治疗与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急性起病,易于复发,常见诱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可出现免疫活球蛋白增高,受累部位包括脊髓、小脑、大脑白质、脑干等,其它辅助检查如影像学、电生理、免疫学检查等可协助诊断,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确切.结论:结合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免疫学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确诊较为准确,及时恰当的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5例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特征.结果 (1)神经电生理检查:25例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脑脊液检查:25例脑脊液改变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19例.(2)MRI检查:23例异常显示颈或胸脊髓长T2信号病变,提示存在炎性改变或炎症后软化灶.(3)病原学检测:血EV71阳性12例,其中同时COX阳性3例;大便EV71阳性8例,COX阳性7例,阴性3例.(4)治疗:25例患儿均用甘露醇、速尿,控制颅内高压,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对症治疗抗病毒、降温、止惊及营养神经等.(5)预后:25例患儿均好转出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转康复科治疗,正常者16例,其余均好转.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瘫痪者,多数在病程早期出现,病情重,进展快,但经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特别是肌力的恢复较其他病毒性脑炎所致快,预后较好,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评价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诊断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及神经心理学资料,常规行MRI检查,结合神经心理学量表及神经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的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结果与脑白质损害评定量分级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MRI能很好显示脑小血管病引起的一系列表现,而且与神经心理学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为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影像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孙华 《当代医学》2010,16(14):109-110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依据,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神经梅毒患者中首发症状痴呆(2例)、癫痫(1例)、脑梗死(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脊髓痨(1例)。7例患者脑脊液检查TPPA均为阳性,蛋白轻度升高。头部CT、MRI改变无特异性。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S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多出现缓解与复发,上呼吸道感染、劳累可为其诱因,磁共振成像、诱发电位检查、脑脊液常规有助诊断,视神经、脊髓受累多见,脑脊液显示免疫活性增高,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结合MRI、神经电生理及脑脊液免疫学能明显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高建国  陈贵海  汪凯 《安徽医学》2009,30(4):423-425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有关资料。结果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①急性、亚急性起病多,少数慢性起病;②临床以间质型,尤其脑卒中最常见;③螺旋体明胶凝集(TPPA)试验及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率极高;④脑脊液检查表现为蛋白含量增加、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⑤头颅CT或MRI表现与高血压、糖尿病所致常见的脑梗死不同,病灶多发,可分布在脑的所有部位。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没有特异性,误诊率高,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在难治性额叶癫痫(FLE)致痫灶定位的价值,以提高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16例FLE患者,根据临床发作表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EEG、MRI、PET—CT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后致痫灶定位仍困难,再行MEG检查。其中9例行手术治疗,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和/或深部电极脑电图(DEEG)监测并验证术前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本组发作表现、EEG、MRI、PET—CT能准确定位的比率分别为:18.75%、31.25%、25%、43.75%;MEG棘波源定位优于EEG,可局限在脑回水平;EEG记录的痫性波范围比MEG广,但棘波优势区与MEG结果一致;术中ECoG和/或DEEG监测结果证实MEG定位的准确性。结论:MEG是一种能准确定位FLE致痫灶的术前无创性检查技术,与EEG检查相结合,可全面反映FLE的电生理状态,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电图对于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在入院24小时内对临床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进行脑电图(EEG)、头颅CT、MRI、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53例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分析病人头颅CT、MRI、脑脊液及中至重度异常脑电图阳性的几率,进行比较,并随访脑电图。结果头颅CT异常率为22.64%(12/53),头颅MRI异常率为37.74%(20/53),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50.94%(27/53),EEG中至重度异常率为71.70%(38/53)。经配对χ^2检验比较EEG、头颅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较头颅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认识功能的因素。方法对71例颞叶癫痫患儿的脑电图、影像学、认识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电图提示单侧颞叶41例,双侧颞叶同步或交替放电20例,额颞叶放电,以颞叶放电为著者8例,颞叶放电传到枕叶2例。头颅影像学检查中29例(40.8%)显示有颞叶结构异常。智力缺陷的发生率为56.3%(40/71)。智力与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用药种类密切相关。结论颞叶癫痫临床表现多样化,但结合临床、脑电图、影像学结果可以作出诊断。发作频率高、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联合用药种类多的颞叶癫痫患儿智力容易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病例的海马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海马体积测量与脑电图间的关系,探讨1H-MRS在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定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非病灶性颞叶癫痫患者57例和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20例,测定双侧海马体积及海马1H-MRS的NAA/(Cr+Cho)值。根据发作间歇期癫痫性放电(IEDs)优势对病例进行定侧,探讨1H-MRS对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定侧的应用价值。结果根据IEDs能够提供定侧信息的有41例(71.9%),其中左侧颞叶癫痫组(L-TLE)24例,右侧颞叶癫痫组(R-TLE)17例,双侧颞叶癫痫组(B-TLE)16例。海马测量分析结果如下:(1)癫痫组中有56例(98.2%)双侧海马NAA/(Cr+Cho)值均低于对照组。病灶侧海马NAA/(Cr+Cho)值小于对侧海马(P均<0.001)。(2)海马体积测量发现海马萎缩的有28例(49.1%),其中4例双侧海马萎缩;而海马1H-MRS异常56例(98.2%)。两种检查手段的阳性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根据海马体积提供定位价值的有28例(49.1%),其中15例与IEDs定位符合(符合率53.6%);1H-MRS结果(双侧差值>0.04)提供定位价值的有41例(71.9%),其中32例与IEDs定位符合(符合率78.0%),比海马体积符合率高(P<0.05)。结论(1)颞叶癫痫伴有较为普遍的双侧生化物质的改变,表现为NAA/(Cr+Cho)值下降。(2)海马1H-MRS显示的生化改变对于颞叶癫痫的异常发现较海马体积测量更为敏感。(3)海马1H-MRS有较高的定侧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危薇  罗华  董南丁 《四川医学》2010,31(5):581-582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特点。方法对86例已确诊为TLE的患者均作EEG和视频脑电图(V ideo-EEG,VEEG)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的EEG正常39例,异常47例。VEEG正常5例,异常81例。其中左侧颞叶痫样放电30例,右侧颞叶痫样放电27例,双侧颞叶痫样放电18例,6例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出现癫痫波。临床症状中以强直-阵挛发作占TLE最多;TLE患者的EEG癫痫波多分布于一侧或两侧颞区。结论颞区的癫痫波对诊断TLE有重要作用;VEEG对提高TLE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叶癫痫患者发作时的临床特征与脑电图改变。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45例额叶癫痫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及脑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45例癫痫患者共监测到107次临床发作,平均2.4次/例,其中睡眠期间发作78次(72.9%),清醒期发作29次(27.1%),临床表现的发作类型主要有:过度自动运动症、全身强直阵挛、口咽自动症、偏转性强直、发声发作、失张力发作等,其中发作次数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发声发作、偏转性强直和全身强直阵挛;额叶癫的脑电图特征为放电部位以额区为主,占到80.00%,发作频率主要是偶发/阵发,占88.89%,节律主要以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为主占62.22%。结论额叶癫痫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发声发作、偏转性强直和全身强直阵挛较常见,多在夜间发作,脑电图以额区偶发/阵发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并发颅内血栓形成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1例IVF-ET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并获得成功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IVF-ET并发颅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预防和处理。结果:1例继发不孕患者行黄体期长方案IVF,hCG日E2为7083pmol/L,获卵18个,移植3个胚胎。取卵后第14天出现腹水,妊娠试验阳性,第15天出现头痛和颈痛,第17天突发神志不清和左侧偏瘫。MR和MRV证实左侧额叶及右侧额顶叶和颞叶皮层多发梗死灶,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予以降颅压、终止妊娠和低分子肝素处理。8周后患者除左手背精细感觉异常外余完全恢复。结论:IVF-ET并发颅内血栓是一个少见的可能致死或致残的并发症。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应是避免颅内血栓发生的主要措施。IVF-ET治疗中出现头部和颈部疼痛及任何神经症状,都要详细检查确定是否出现颅内血栓。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活动睡眠期脑电图特点。方法对75例晚期早产儿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晚期早产儿活动睡眠期的脑电图以混合波为主;特征性波形8刷在活动睡眠期34、35周出现次数较多,34周时主要位于枕颞区,枕区最多,35周时均在枕区;一过性尖波大区分出现在额顶区,其中额区最多,枕区及颞区散发,频率主要为4~8Hz,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波幅逐渐下降。结论晚期早产儿活动睡眠脑电图特点,对临床判断早产JLfl~i功能状态及发育成熟水平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后癫痫(PIE)发作及难治性脑梗死后癫痫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3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诊断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脑梗死后癫痫及难治性癫痫为评价指标。分析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癫痫发作类型、首次发作出现的时间、间隙期脑电图、神经影像学资料、早期溶栓治疗等。结果:6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36~89岁,平均63.2岁,其中59例出现脑梗死后癫痫(9.39%),其中18例为部分性发作。难治性癫痫出现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OR=3.73,95%CI2.65~5.30,P=0.021),意识障碍(OR=5.61,95%CI2.42~10.36,P=0.013),颞叶受损(OR=8.25,95%CI5.80~26.53,P=0.000),间隙期脑电图癫痫样放电(OR=11.70,95%CI8.52~35.03,P=0.000)等。难治性癫痫16例,发生的相关因素:部分性发作(OR=3.09,95%CI2.24~10.91,P=0.032),早期癫痫持续状态(OR=4.78,95%CI1.68~9.32,P=0.011),问隙期脑电图多灶性棘慢波(OR=6.65,95%CI8.02~16.19,P=0.036),颞叶受损(OR=2.33,95%CI1.75~8.27,P=0.001)和急性期难以控制的发作(OR=6.13,95%CI4.55~13.35,P=0.001)。早期溶栓治疗(OR=2.39,95%CI1.15~5.87,P=0.029)和首次发作延迟(OR=4.74,95%CI3.15~10.32,P=0.015)可以减少难治性癫痫的出现风险。结论:脑梗死后癫痫是脑梗死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难治性癫痫较为多见,有多种因素与其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18F-FDG PET-CT脑显像与EEG对颞叶癫痫灶术前定位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神经外科癫痫中心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的患者152例,所有患者术前行18F-FDG PET-CT脑显像、长程/视频EEG检查,其中29例定位仍不确切者行颅内电极EEG检查,手术切除组织术后送病理检查,比较结果。结果 (1)本组152例患者PET-CT脑显像定位致痫灶的准确率为80.92%(123/152),长程或视频EEG定位致痫灶准确率为43.42%(66/152),两种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P〈0.01);(2)本组29例患者颅内电极EEG定位致痫灶准确率为100%。结论发作间期18F-FDG PET-CT脑显像定位致痫灶灵敏、有效,其价值优于长程/视频EEG;18F-FDG PET-CT脑显像对颅内电极埋置有指导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致痫灶定位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