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ICC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青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080-7081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它是指经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安置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或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由于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直观下置管,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3.
罗莉蓉  鲜攀  彭福仙 《临床医学》2012,32(5):120-12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结果 PICC平均置管时间(127±68)d。结论 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解决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肿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人,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该技术应用于老年重症患者,操作方便,能够安全的输注刺激性的药物。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输液通道。但PICC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现就2003/2008年我科PICC时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解决置管患者住院期间导管的质量监控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问题,提高医院静脉输液质量。方法确定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人员组成及人员要求,制定工作制度与职责、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质控标准,开展门诊导管维护、疑难患者PICC置管、健康教育、院内外会诊、培训指导、监控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等工作,进行静脉输液专业化管理。结果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后完成PICC疑难置管108例次;导管维护3820例次;院内、外护理会诊55例次;接受院内护士培训290名;接受院外进修护士8名;接待院外参观46人次。实施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后中心静脉感染率为0.06%~0.24%,提高了输液的安全质量。结论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减轻了病房工作压力;提供了护士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事前控制的输液安全管理网络;为不断深入地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且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化疗通路。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血管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有关。2010年11月,本院肿瘤内科为1例佝偻病患者行PICC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现将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胶体敷料预防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临床应用广泛,由于其置管时间长、安全,适用于化疗、肠外静脉营养、长期输液、大手术及危重患者[1],有效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2],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3].但置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以为病人提供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输液、化疗用药的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可避免反复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有文献报道,PICC置管可留置近2年时间[1]。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发生的,发生率为10%~60%[2]。为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发生,2013年1月—9月,我科对行PICC置管的病人采取两种上肢角度及颈内静脉阻断  相似文献   

9.
PICC 导管是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或化疗用药等,被认为是安全、经济、创伤小的一种可靠的静脉输液途径,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了外周静脉,减少了药物引起的渗漏,同时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着一定的并发症及风险,拔管困难是其中之一,现将我科出现的1例经肱静脉PICC置管患者拔管困难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125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125例患者中,121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6.8%,留置时间10~103 d,平均留置时间为61.2 d。结论: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使用安全、维护简便、可长期留置,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它为需进行长期治疗的患者,特别是使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了舒适且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但成功的置入PICC不仅需要置管护士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患者的血管也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12.
PICC导管留置并发静脉炎全程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无痛性静脉治疗途綶1-2],具有穿刺危险性小、成功率高、留置安全、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特别对于肿瘤化疔法的患者,解决了化疗药物刺激所致的静脉炎、药物外渗外漏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在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入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我科自2012年4~12月对23例晚期肿瘤患者实施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穿刺后导入PICC的技术,并进行了置管维护。结果: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为23例晚期肿瘤患者穿刺置入PICC管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100%,X线拍片定位导管末端达上腔静脉内,无异位。输液通畅。结论: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穿刺置管后导入PICC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真正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24-1526,1536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促进PICC置管的安全、有效使用。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137例需长期静脉输注药物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行 PICC置管进行全程护理。结果 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100%,置管最长时间363 d ,最短7 d。经管给药顺利进行,拔管顺利。结论在置管前及置管后全程精心护理是PICC置管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t,PICC)是护理人员能够独立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静脉输液方法,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操作简单安全、活动限制少、且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和减轻患者痛苦等特点[1]。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患者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气管隆突为标识评价PICC尖端位置,为盲法PICC置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对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行盲法穿刺PICC置管的效果。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价采用胸部X线摄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采用频数与百分率评价置管效果。结果共评价盲法PICC置管612例,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502例,未位于中心静脉的110例。导管异位情况分别为右心房38例、颈内静脉33例、无名静脉24例、腋静脉8例、锁骨下静脉7例。结论以气管隆突为标识评价盲法PICC置管效果较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监测中心静脉置管到位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应用计算机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对837例中心静脉置管进行监测,分析到位情况。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的总到位率为91.6%;1~20岁患者在各年龄段中到位率最低(P=0.002);在各种穿刺方式中,右颈内静脉置管到位率最高,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到位率最低(P=0.000);异位导管管尖主要分布于右颈内静脉,且其主要来源于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结论:导管异位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右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右颈内静脉是其主要形式,年龄≤20岁是危险因素之一,右颈内静脉置管最能保证导管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