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缺血预处理对兔肢体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止血带下肢体的缺血预处理对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对对照组、短时间缺血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各组兔分别于松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后10、20、40、60min取腓肠肌测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在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前进行短时间缺血预处理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亦反映在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本文仅就后者的发生机制,对局部和全身的影响以及对其防治等方面的若干进展进行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一、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理论的提出过去学者们对肢体缺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肌肉缺血的研究上。临床上解决缺血的问题主要是尽早恢复血液供应,但却未注意当缺血的组织恢复血循环 相似文献
5.
部分组织、器官缺血一段时间后 ,恢复血流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 ,反而可出现更为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 ,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 (IR)。为减轻这种损伤 ,Mury[1 ]于 1986年提出多次短暂的缺血可减轻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 ,称这种现象为缺血预处理 (PC)。PC的心脏保护作用已为大量实验资料所证实 [2 ]。鉴于组织的 IR损伤是一普遍现象 [3] ,我们推测 PC对 IR组织的保护也可能具有普遍意义。本实验观察 PC对家兔肢体 IR损伤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1 材料与方法 取健康家兔 2 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置的影响,研究PC对IR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家兔后肢缺血再灌注(IR)的损伤模型,取不同组的血浆测定其LDH,CD,MDA,SOD的含量,结果:IR组织较对照组LDH,CD,MDA的含量均显著增高,SOD含量明显降低,IR+PC组LDH,CD,MDA含量增高及SOD含量下降程度均小于IR组,结论:PC对IR肢体具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减少细胞结构损伤及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肢体缺血是临床常见的病理征象,尽管恢复其血液循环是肢体所必须的,但是再灌注又可能加重缺血组织的损伤,谓缺血再灌注损伤[1].近年来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些方法已应用于临床,疗效肯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50 g,采用高脂高糖膳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白藜芦醇处理(RSV)组,每组8只。再灌注24 h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TUNEL染色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比色法测定血清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指标iNOS和炎症指标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肾缺血再灌注24 h后Cr、BUN和MDA水平均明显增高,而SOD水平表达下降,肾小管损伤明显加重,肾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iNOS和TNF-α、IL-6、IL-1β的表达均增加。与I/R组比较,经RSV处理后,Cr、BUN和MDA水平均明显降低,SOD水平表达增加,肾小管损伤明显减轻,肾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iNOS和TNF-α、IL-6、IL-1β的表达均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白藜芦醇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能有效保护肾功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探讨止血带下肢体的缺血预处理对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分对照组、短时间缺血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各组兔分别于松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后 10、20、40、60 min取腓肠肌测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在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前进行短时间缺血预处理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必净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实验组不同组间血清中髓过氧化酶(MPO)、乳酸脱氢酶(LDH)、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的变化。结果与SOG组比较,I/R组XBJ组血清中MPO、LDH、TNOS、iNOS的活性均增高(P〈0.05),I/R中血清中cNOS活性降低(P〈0.05),XBJ组血清中cNOS活性增高(P〈0.05)。与I/R组相比较,XBJ组血清中MPO、LHD、iNOS活性均降低(P〈0.05),XBJ组血清中TNOS、cNOS活性增高(P〈0.05)。结论血必净可以稳定中性粒细胞,降低iNOS活性,减少iNOS源性NO;增高cNOS活性,使eNOS源性NO增加,减轻对细胞的毒性,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索其最佳给药时间。方法制备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4h),将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A组为假手术组(n=10);B组为缺血前给药组(n=10);C组为缺血前给药对照组(n=10);D组为再灌注前给药组(n=10);E组为再灌注前给药对照组(n=10)。观察不同组间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两对照组血清q-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血清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D组比较,B组血清中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可提高血清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在缺血前给予血必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缺血再灌注组(PHC-IR组),每组各10只。经腹腔全麻后对PHC-IR组实行高碳酸通气模式(吸入10%CO2+90%空气混合气体)3 h,使该实验组大鼠血气PaCO2达到并维持于60~80 mmHg。其余两组,吸空气3 h。IR组和PHC-IR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离股动脉后阻断双侧股动脉血流4 h后(再灌前),松夹,恢复血流后观察4 h (再灌后),SH组仅手术分离双侧股动脉,记录各组大鼠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3h、再灌注前、再灌注后的血气分析。后处死大鼠,取左肺下叶组织,行肺湿干值(W/D)测定,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的水平。结果再灌注后PHC-IR组PaO2值为(70.7±6.8) mmHg,较IR组的(60.7±4.9) mmH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IR组大鼠肺组织W/D值为(4.86±0.53),明显低于IR组的(5.64±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大鼠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间质水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SH组和PHC-IR组大鼠的肺泡结构较完整,肺间质肺泡腔渗出水肿较IR组减轻。PHC-IR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为(0.44±0.06)μg/L,IL-8为(28.3±2.6)μg/L,均明显低于IR组的(0.83±0.18)μg/L和(33.4±3.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以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止血带诱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远端手术患者90例, 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0-5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n=30):对照组(C组)、氟比洛芬酯小剂量组(D1组)、氟比洛芬酯剂量组(D2组)。患肢驱血后,应用止血带,压力220mmHg,持续时间不超过90 min。止血带充气前10min,D1组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D2组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2mg/kg;C组静脉缓慢注射生理盐水5mL。分别于术前(T0)、止血带放气后30min(T1)、止血带放气后120min(T2)时采集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结果三组在T1、T2时的MDA、SOD、IL-6、IL-8、TNF-α浓度低于T0时(P <0.05);在T1、T2时D1和D2组的MDA、SOD、IL-6、IL-8、TNF-α浓度低于C组(P <0.05);血浆MDA浓度在T1和T2时D2组明显低于D1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能够减轻止血带诱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SV)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中降低炎症反应及抗凋亡作用。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和IRI+RSV组),每组6只,后两组建立IRI组模型,治疗组于术前2天、术前1天和术后第1天给予RSV(0.23μg/kg)灌胃。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6小时、48小时、第5天采集血标本及肾脏标本,评价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学损伤,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肾脏组织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在肾脏IRI早期,与IRI组相比,IRI+RSV组大鼠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明显降低,病理损伤较轻,TUNEL显示肾小管细胞凋亡(阳性细胞)减少,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 RSV可以通过降低大鼠IRI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并起到抗凋亡的作用,进而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褪黑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Wister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手术+VitC组(125mg/kg)、手术+MT1组(0.2mg/kg)、手术+MT2组(1mg/kg)、手术+MT3组(5mg/kg)。测定各组大鼠肝缺血40min再灌注90min后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T组血清ATT和AST值上升幅度明显降低(均P〈0.01);MT组的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SOD、CAT的含量明显提高(P〈0.01);MT组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小叶结构保存较完整,肝细胞肿胀减轻;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结构保存较完整。结论 MT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维持肝组织内SOD、CAT含量,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性结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乙醇所致酒精性肝损伤的抑制作用,探讨可能机制。②方法用50%乙醇灌胃造成肝损伤模型,同时用高(0.08g /kg)、中(0.04g /kg)、低(0.02g /kg)剂量白藜芦醇灌胃干预,设正常和模型对照组,连续灌胃10天。检测指标:小鼠一般状态,测定体质量,肝重与肝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③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肝指数降低,血清 ALT及 AST活性显著升高,肝匀浆 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小鼠体质量和肝指数有所升高,血清ALT及AST活性显著降低,肝匀浆 MDA明显降低,SOD含量升高,并呈明显量效关系;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明显气球样变性、坏死和明显炎细胞浸润,白藜芦醇能明显改善肝细胞坏死病变程度。④结论白藜芦醇对酒精所致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肺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舒芬太尼1μg/kg、5μg/kg、10μg/kg后处理组(SP1-3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及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其余各组TNF-α含量及NF-κB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I/R组相比,SP1-3组TNF-α含量及NF-κB表达水平降低(P〈0.05);SP1-3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的表达、降低肺组织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离体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离体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健康成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建立Langendorff模型。缺血再灌注组(A):灌注Krebs—Henseleit(K—H)缓冲液;利多卡因1mg/L组(B):灌注含1mg/L利多卡因的K—H液;利多卡因2.5mg/L组(C):灌注含2.5mg/L利多卡因K—H液;利多卡因5mg/L组(D):灌注含5mg/L利多卡因的K—H液;利多卡因+格列苯脲组(E):灌注含2.5mg/L利多卡因和10Ixmol/L格列苯脲的K—H液。各组分别缺血前灌注相应灌流液20min,全心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记录缺血前5min及再灌注30min和60min的心率(HR)、左心室形成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等心功能参数。结果:与A组比较,再灌注30min和60min时,C组的HR、LVDP、-+dp/dtmax均升高(P〈0.05),B、D两组上述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再灌注30min和60min时,E组各项参数均降低(P〈0.05)。结论:含2.5mg/L利多卡因的K—H液可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离体大鼠心功能,部分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患者入院后血糖通常会大幅度升高,从而导致预后较差。为此,采用胰岛素快速而稳定地降低血糖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胰岛素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还未能得出一个统一明确的治疗方案,而胰岛素的使用也因为其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而备受限制。在此,本文总结了脑缺血后血糖的变化、胰岛素的保护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控制血糖方法,为将来进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