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社会心理干预前后,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的改善及诊疗依从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以随机正群取样法取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病人依从性动态后,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总分及各单项分均有显改善,其依从性也较入组时明显提高,差异显。结论 社会心理干预在促进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提高诊疗的依从性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人经治疗痊愈后90%是在家中生活。病人发病时常常给自身、他人、家庭、社会造成很大损害。所以,病人家属总担心病情复发,但又缺乏家庭护理常识,只能是面对病人束手无策。做好精神病人家庭护理,是降低疾病复发,促进精神病人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2000年开始举办病人家属联谊会,针对病人家属面对的种种困难做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社会心理干预前后,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的改善及诊疗依从性的动态变化。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以随机正群取样法取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病人依从性动态变化调查表(自编)进行评定及统计。结果经社会心理干预后,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总分及各单项分均有显著改善,其依从性也较入组时明显提高,差异显著。结论社会心理干预在促进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提高诊疗的依从性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性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和随访;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综合干预。并以服药依从性、患者与家属接触时间、疾病复发次数、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作为评定指标,于入组时与入组12个月后进行测评。结果入组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患者与家属接触时间、疾病复发次数、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过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综合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从而改善其社会功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社区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6.
为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提高回归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再就业率,降低复发率[1],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家庭干预.收集了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66例,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确进行家庭干预对预防精神病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在临床痊愈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中,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予以精神病相关知识、药物知识,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压力及如何预防疾病复发进行指导,对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NOSIE评定因分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干预组精神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正确进行家庭干预对预防精神病复发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家庭干预对经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3个艾滋病治疗点98名吸毒艾滋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干预组给予为期9个月的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综合家庭干预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2组家庭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进行为期9个月的综合家庭干预后,对照组家庭功能得分为(4.26±3.73)分,显著低于干预组的(6.53±4.29)分;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功能等级评价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家庭干预是改善吸毒艾滋病患者家庭功能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大量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接受常规电话随访,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家庭干预6个月末,研究组家庭关怀指数问卷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 <0.0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 >0.05);同期两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显著性(P >0.05),干预后差异有显著性(P <0.01)。相关分析显示,家庭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的适应度因子分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的职业功能、社会活动、生活能力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 <0.05);合作度、情感度因子分与家庭活动、生活能力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 <0.05);成熟度、亲密度因子分与社会活动、生活能力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 <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度与社会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干预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支持,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家庭干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方法: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组和封闭组各80例,均接受药物治疗,家庭组同时进行家庭心理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治疗效果、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和生活质量量表(QOULI)评定患者的残疾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家庭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封闭组(56±7 d7、8±18 d,P<0.05);痊愈和显著进步率明显高于封闭组(72.2%、43.5%,P<0.01),无效或恶化率明显低于封闭组(8.3%、24.6%,P<0.001)。随访2年,家庭组BPRS、DAS量表分及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封闭组(P<0.05和0.01)。QOULI量表分明显高于封闭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控制症状的同时给予家庭干预更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降低社会残疾程度、改善社会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的社区家庭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初步报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干预的试验研究。试验对象是在社区中随机抽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采用 BPRS、SANS、DAS、FIS 及自制临床效果调查表作为评估工具。干预措施主要着重疾病知识教育、加强用药常识教育、调整家庭交流关系及解决不良行为问题,并强调定期到每个家庭进行干预的方式,适当结合家庭集会以集中讲解。经过6个月的试验,干预组在精神表现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效果比对照组有较明显的改善(P<0.05)。试验前后干预组自身比较在几乎全部量表项目上的评分差异都呈现极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提示了一定程度的病情好转、社会功能改善、家庭负担减少以及复发现象减少。本文还论述了家庭干预措施如加以改进和简化,很有可能创立适合推广使用的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家庭干预对低功能家庭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符合条件的低功能家庭的血液透析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以讲座和谈话方式实施早期家庭干预,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血液透析知识、心理、营养等方面的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Mos SF-36量表测评两组患者的家庭支持度和生活质量,统计干预前后患者的透析质量。结果实施6个月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除疼痛外,生活质量其余指标的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由低功能家庭转为高功能家庭27例,对照组19例;干预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家庭干预直接影响低功能家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早期家庭干预,让患者尽早获得高功能的家庭支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院外综合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庭康复中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同类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家庭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性电话回访1次/2周与1次/月的社区集体性服药督导等院外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家庭康复中的服药依从性以及1年后疾病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复发率为8.0%,对照组复发率为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外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庭康复中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自行减药停药行为,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家庭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100例符合条件的青光眼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实施家庭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定,并观察眼压、复发率及家庭发病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7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眼压控制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下降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亲属发病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家庭干预对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降低亲属发病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胸腰椎骨折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嘱定期回医院复诊;干预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自患者出院之日起至出院后6个月,由访视小组成员定期预约,于每周六下午主动上门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分析每个阶段患者出现的相关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 通过家庭访视护理干预指导.干预组在遵医状况、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康复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功能康复效果及总体生活质量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医护人员定期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不但促进了患者康复.而且使患者遵医行为不断增强,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和呼吸、放松训练对哮喘患者负性情绪、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4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呼吸、放松和生物反馈训练。结果:经过14d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病情控制亦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加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改善负性情绪,缓解和预防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新生儿出院后3 d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新生儿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210例产妇接受专业指导后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分别经2χ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干预组210例新生儿呼吸道疾病、脐炎、皮肤脓疱、结膜炎发生情况比对照组减少,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经2χ检验,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相关行为干预与家庭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12月我科住院的COPD患者8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干预不良心理反应,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实施遵医行为,进行家庭行为干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问卷(CAT)调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及肺功能测定。结果干预后两组CAT、SDS、SAS及肺功能测定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的方法,配合家庭行为干预,可以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家庭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促进健康中的作用。方法:对121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干预组)采取每周监测血压1次及每月上门家庭干预1次等方法连续跟踪随访3年。结果:3年内干预组并发症为4.13%,无1例致残;对照组并发症为26.23%,致残率为9.02%。3年后干预组死亡率为7.44%,对照组22.13%。结论: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特别是正确规范的家庭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