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泉州市第一医院择期行单侧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8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41)与研究组(n=41)。参照组给予蛛网膜下腔阻滞,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复合局部浸润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麻醉前、麻醉后10 min、缝皮时,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研究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参照组(P<0.05),但两组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缝皮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疝囊时,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髂腹下神经(IHN)-髂腹股沟神经(IIN)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择期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B组采用单纯氯胺酮全麻。观察手术切皮时患儿MAP、HR变化,术中氯胺酮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B组手术切皮时MAP、HR变化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A组(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结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氯胺酮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160例,依据麻醉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行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术后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围术期HR、Sp0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术中体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麻醉应用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84例行腹股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单纯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行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儿人手术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及苏醒时(T2)三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HR、SpO2和MAP在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HR、MAP在T1和T2时点明显高于T0(P<0.05);观察组HR、MAP在T1和T2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术中体动、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更好地保证患儿心率、呼吸、循环的稳定,且患儿苏醒快、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在儿科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方案及效果。方法:将近3年我院儿科收治的90例行手术治疗的斜疝患儿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为C组患儿进行非插管全麻,为B组患儿进行基础麻醉联合骶管阻滞,为A组患儿在采用基础麻醉的基础上应用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对比3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A、B组患儿出现呕吐、呛咳、喉痉挛、呼吸抑制的几率均明显低于C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儿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手动功能恢复及清醒时间均短于C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B组患儿各项指标恢复的时间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斜疝患儿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用基础麻醉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法可显著减少全麻药的用量,降低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保护患儿的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值得在儿科斜疝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采用全麻复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IINB)麻醉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行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分为IINB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记录术前(T1)、切皮时(T2)、切皮后10min(T3)、手术结束(T4)、苏醒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丙泊酚和氯胺酮总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清醒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T1、T2、T3、T4、T5时间段进行MAP、HR、SpO2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IN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丙泊酚和氯胺酮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恶心、呕吐,但是IINB组术中术后躁动仅2例,远少于对照组的27例,恶心呕吐并发症9例,少于对照组的2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INB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不仅操作简单,心率、呼吸、循环稳定,而且并发症少,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患儿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与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60例,分为全身麻醉复合喉罩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B组)和静脉麻醉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20例.观察3组手术时间、苏醒所需时间、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和丙泊酚总用量;入室时(T1)、麻醉诱导或神经阻滞结束时(T2)、切皮时(T3)、牵拉疝囊时(T4)、手术结束时(T5)、苏醒时(T6)患儿的HR和平均动脉压(MAP);苏醒时(T6)、术后2 h(TT)、4 h(T8)、6 h(T9)、12 h(T10)和24 h(T11)患儿的FLACC疼痛行为评分;苏醒期躁动、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应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结果 A组、B组的苏醒所需时间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A组丙泊酚总用量多于B组、C组(P<0.05);3组的HR及M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T3、T4时点,B组HR及MAP均低于A组及C组;3组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不同时间FLA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评分低于A组.B组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使用镇静镇痛药比例最低(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运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可以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有效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全麻药物用量、苏醒期躁动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TAP)阻滞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IIN)阻滞在高龄患者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中的应用,评估这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A 组(TAP+IIN)阻滞麻醉和B 组IIN 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T0)、手术切皮时(T1)、疝囊剥离时(T2)、缝补片时(T3)、术毕(T4)的MAP、HR 的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感觉阻滞区域平面;临床麻醉效果评级及不良反应;2、4、6、8、12 和24 h的VAS 评分以及BCS 舒适度评分。结果A 组与B 组比较,T2及T3时点的HR、MA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但T0 、T1 及T4 时点HR 及MAP A组和B 组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6 和8 h各时点A组VAS 评分均低;BCS 舒适度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12 和24 h的VAS 及B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感觉阻滞平面高,麻醉效果好,术中的舒芬太尼用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穿刺损伤及感染。结论TAP阻滞联合髂腹股沟、IIN阻滞用于高龄患者行腹股沟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临床麻醉效果好。术中血压循环稳定,操作简单安全且并发症少,舒适度高,是高龄患者行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喉罩吸入七氟醚联合不同阻滞麻醉方法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90例,年龄1~4岁,随机分为喉罩吸入七氟醚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Ⅰ组)、喉罩吸入七氟醚联合骶麻组(Ⅱ组)、喉罩吸入七氟醚复合芬太尼组(Ⅲ组),每组30例。术中保留自主呼吸。观察比较麻醉诱导前(T0)、切皮后3 min(T1)、开始缝皮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以及苏醒时间、术中体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Ⅲ组苏醒时间为(12.7±3.6)min,与其相比,Ⅰ组和Ⅱ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5.2±2.3)min、(4.9±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开始缝皮时和手术结束时的心率、血压较Ⅰ组和Ⅱ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中体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较Ⅰ组和Ⅱ组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麻醉方法均能良好地运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喉罩吸入七氟醚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苏醒及时,不良反应较少,能较好地运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吸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6岁以上小儿疝气、鞘膜积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12岁ASA I级患儿120例,其中疝气80例,鞘膜积液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Ⅰ组选择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Ⅱ组选择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结果Ⅰ组麻醉效果满意。两组患儿各时点生命体征的比较:Ⅱ组患儿在切皮时,向近端游离鞘突牵拉时,MAP、HR较Ⅰ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比较:Ⅱ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明显多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较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有优越性,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与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辅助全身麻醉组(B-GA组),各20例。比较两组麻醉药用量、生命体征情况、疼痛评分。结果:B-G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等麻醉药用量均低于GA组(P0.05)。术前、苏醒时,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B-GA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GA组(P0.05),两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及咳嗽状态时,B-GA组术后2、4、8 h VAS评分均低于GA组(P0.05),但两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发挥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腹横肌平面及生殖股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腹股沟疝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就诊的96例疝气患者按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腹横肌平面及生殖股神经联合阻滞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插管全身麻醉,每组48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即两组患者的麻醉后不良反应(躁动现象和切皮反应)、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和对比结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后出现躁动现象的比率占6. 5%,而对照组躁动平均发生率高达19.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术中切皮和术后苏醒以上各指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腹横肌平面及生殖股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定位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下腹部开腹手术中作为麻醉手段的术后镇痛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进行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麻手术,试验组在全麻的基础上在手术开始前通过B超定位进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术后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试验组的术后镇痛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下腹部开腹手术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且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引导下的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进行疝修补术的患儿术后在腹腔镜引导下进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的优点。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80例,分为INB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INB组是腹腔镜下进行疝修补术的患儿术后在腔镜引导下进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照组未行任何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由PACU护士对患儿进行监护,并采用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疼痛评分评价镇痛效果(〈4分为有效)。记录患儿在PACU留观时间。术后2、4h再按FLACC法对患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同时对家长行满意度调查,并记录阻滞侧下肢的运动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手术种类、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留观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NB组在PACU、术后2、4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INB组术后2、4h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NB组无1例患儿出现短暂的股神经麻痹现象。结论:腹腔镜引导下的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应该是安全的,同时也为疝修补术提供了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二组,A组采用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二组患儿切皮时MAP、HR变化,手术氯胺酮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二组患儿在切皮时MAP、HR变化及氯胺酮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辅助麻醉,不但能完善麻醉效果,而且减少了氯胺酮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骶管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发育性髋脱位(DDH)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实施DDH矫正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35)与B组(n=25)。A组采用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B组采用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 h,A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FLACC)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随访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DDH矫正术中,于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能获取较好的麻醉效果,减少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在斜疝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斜疝手术患者60例,年龄58-70岁,ASAⅠ ~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组Ⅰ采用超声引导法,组Ⅱ采用体表标志法实施骼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采用盲法即未告知术者麻醉采用何种方法,由同一位手术医生完成手术.两组术中均泵注瑞芬太尼辅助镇痛,必要时予局麻药浸润.观察并记录:麻醉时间;瑞芬太尼及利多卡因用量;术后24小时镇痛效果;及局部麻醉部位有无血肿等并发症,结果 采用超声引导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需加用利多卡因的次数和总量较体表标志法少(P<0.01),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24小时曲马多用量组Ⅰ较组Ⅱ少(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斜疝手术时,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并且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韩俊  赵静  张立群 《安徽医学》2019,40(2):156-160
目的探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蛛网膜下腔组和联合阻滞组,每组各7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组采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案镇痛,联合阻滞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多巴胺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滞组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体位摆放前1min、体位摆放即刻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均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 h 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30 min 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联合阻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多巴胺使用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于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氢吗啡酮术后镇痛在小儿股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股骨骨折手术患儿90例,年龄5~8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患儿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B组患儿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骶管阻滞;C组患儿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均采用氢吗啡酮0.2 mg/kg静脉镇痛。记录术中芬太尼的用量、术后疼痛评分、PCA次数和首次使用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较,A组、B组术中芬太尼的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较,A组首次使用PCA时间延后,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药理期躁动的发生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氢吗啡酮术后镇痛能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小儿术后疼痛,减少药理期躁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周雁  许莉  种皓  王庚 《中国医药导报》2015,(5):67-71,85
目的 探讨经腹横筋膜平面(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IIIH)神经阻滞是否可以改善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方法,选取42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TAP阻滞组(T组)和TAP阻滞联合IIIH神经阻滞组(C组),各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T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每侧给予0.5%罗哌卡因20 m L;C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IIIH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10 m L。所有患者术后每6小时口服双氯芬酸钾50 mg至术后48 h。若服药间期最高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曲马多或肌注杜冷丁镇痛。患者术后48 h内评估静息及运动NRS评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记录首次下地及排气时间;记录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术后镇痛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腰Petit三角处解剖结构在超声下均清晰可见。C组除2例患者在髂前上棘(ASIS)附近IIIH神经均清晰可见,这2例患者在ASIS内侧1~3 cm处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可视及旋髂深动脉,在超声下无法视及IIIH神经时将局麻药注射于旋髂深动脉附近即可。C组有1例患者出现了单侧股神经阻滞症状,并伴有直腿抬高不能,运动阻滞于术后8 h时消退,而股神经支配区感觉阻滞持续至术后24 h。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及运动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间隔(0~12 h、>12~24 h、>24~36 h及>36~48 h)比较,曲马多及杜冷丁使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地时间、排气时间、患者对镇痛方式满意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阻滞时联合使用IIIH神经阻滞并未改善TAP阻滞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