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配伍硬膜外腔注射治疗急慢性腰腿痛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把240例急慢性腰腿痛病人随机分为3组,选用3种不同配方。结果Ⅰ组和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腔注药治疗急慢性腰腿痛中伍用咪唑安定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吗啡控释片术后镇痛效果及对子宫缩复影响。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产妇264例随机分成3组,I组术后予吗啡控释片塞肛;Ⅱ组术毕单次硬膜外腔注入少量稀释吗啡;Ⅲ组哌替啶肌肉注射。分别观察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间、子宫缩复情况。结果 镇痛效果比较:I组与Ⅱ组无显差异(P>0.05)I组与Ⅲ组有显性差异(P<0.05)。子宫缩复:I组与Ⅱ组有显性差异(P<0.05);I组与Ⅲ组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吗啡控释片镇静痛效果满意,使用简便,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脊神经根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5(IL-6)的含量,探讨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Z),假手术组(K),脉络宁组(A)和模型组(S)。A组每只硬膜外腔注入脉络宁0.6ml/kg,每四天给一次药,一共给药四次;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18天从右心室取血2ml,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大鼠血清IL-6含量S组明显高于A组、Z组和K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Z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可降低脊神经根炎大鼠血清中IL-6含量,这可能是脉络宁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中医针刺与硬膜外腔灌注对硬脊膜穿透后顽固性头痛的镇痛疗效。方法 对硬脊膜打穿后经5d综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头痛采用5种不同方法治疗。均在原穿刺点或上、下移动一个椎间隙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后分为4组:Ⅰ组:单次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液30~40mL。Ⅱ组:单次硬膜腔外注入中、低分子右旋糖酐20~30mL。Ⅲ组:用微量泵或输液器输入生理盐水,林格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输入速度2mL/min,当患者自感双下肢微胀时停止。Ⅳ组:向硬膜外腔注入自体血10~15mL。V组:(针刺组):辨证去穴。主穴区阿是穴、风池、合谷,配合印堂、神庭、太阳、百会、率谷。结果灌注组:Ⅲ组、Ⅳ组一次治愈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与Ⅴ组(P&;lt;0.01)。结论 对硬脊膜穿透后顽固性头痛采用向硬膜外腔持续输入(泵入)生理盐水、林格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向硬膜外腔单次注入自体血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最好,且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B族维生素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量效关系的近期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族维生素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腿痛的作用,目前还是十分争议的课题[1]。个别报道认为无效[2],但许多报道认为有效而泛用。争议的焦点是临床应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对此,未有报道。本研究在硬膜外注射曲安缩松中加入不同剂量的B族维生素,旨在探讨该类药物治疗腰腿痛的量效关系,以供临床参考。病例与分组:80例患者,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6.5±13.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16例。病例随机分成四组,硬膜外注射曲安缩松、利多卡因及不同剂量的VB;和VBl12I组:曲安缩松(意大利产)80mg,2%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药物冲击分离法对腰腿痛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选择56例年龄在25~70岁腰腿痛患者,并排除癔症、肿瘤、肾疾病、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结果:治疗组硬膜外控快速加压注入醋酸确炎舒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山莨菪硷及利多卡因20ml,产生液压分离髓核与分离神经根粘连,同时产生液体解剖作用,有效松解和防止粘连,解除神经根压迫而止痛;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硬膜外腔药物冲击分离治疗腰腿痛效果明显,并提高了近期和远期疗效,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Super Lizer,HA-550,简称SL)发出的点式直线偏振光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慢性腰腿痛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腰腿痛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激光组(SL组)和硬膜外腔注射皮质激素组(E组),每组各40例。SL组使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E组使用硬膜外腔注射皮质激素(得宝松)治疗。观察时间点定为第1次治疗前(T0)、第1次治疗后(T1)、治疗后1个月(T2)和3个月(T3)。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治疗过程中VAS改善程度统计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SL组和E组治疗后的疗效均明显(P〈0.05)。两组总有效率均在90%左右。两组疗效在治疗后1个月(T2)时的总有效率比其他观察时间(T1和T3)更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慢性腰腿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选择性偏侧法置管在单侧下腹部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II组。两组患者均取患侧卧位行直入法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I组按常规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3.5 cm,II组将穿刺针口斜面向术侧旋转25~30°,向头侧置入导管3~3.5 cm。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麻醉平面不对称例数、麻醉效果、需要辅助用药的例数以及术后头痛、腰背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相同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I组的术侧感觉阻滞平面高的例数显著多于I组( P<0.05);Ⅱ组麻醉效果(镇痛和肌松满意情况)显著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硬膜外腔偏侧法置管用于单侧下腹部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常规法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麻醉前与术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和氯胺酮用于直肠癌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56例直肠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组28例,吗啡2mg 氯胺酮30mg 0.75%布比卡因4ml 生理盐水稀释成6ml麻醉前硬膜外腔注入;Ⅱ组28例,与I组相同的药物和剂量术后硬膜外腔注入。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完全无痛(VAS为0-1):I组22例,占78.6%;Ⅱ组16例,占5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各时期VAS,I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瘙痒及术后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麻醉前硬膜外腔注入吗啡和氯胺酮,对术后痛的镇痛效果优于术后给药,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硬膜外腔吗啡镇痛效果,同时减少其副作用发生,作者通过不同给药方式比较吗啡镇痛效应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心、肺功能正常, ASAⅠ-Ⅱ级接受硬膜外腔镇痛术的腰腿痛患者 45例。年龄: (60± 5)岁,体重 (60± 2.5)kg。 1.2 方法 随机分成两组: A组 15例, 0.1%布比卡因注射液 15ml+吗啡 3mg硬膜外腔 1次注入。 B组 30例, 0.1%布比卡因注射液 50ml+吗啡 10mg。采用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持续注入器经硬膜外腔导管以 4ml/h注入速度持续注入 15ml,内含吗啡 3mg。于术毕 4、…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门诊就诊52例腰腿痛病人,男30人,女22人,随机分为三组进行了对比观察。患者分组1(超短波组)、组2(Xenon氙光低周波治疗组)和组3(氙光低周波加椎旁或硬膜外腔封闭组)。对于上述各组以VisualAnalogScale(VAS)测痛法以疼痛为主要指标、快适度以舒适轻松程度为主要指标,就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的改变进行了评价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组3优于组2,组2优于组1,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组结果提示日本医广公司生产的550/型氙光低周波治疗仪加激素类药物行椎旁或硬膜外腔封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显著。使VAS痛苦度明显降低,同时治疗后还具有良好的舒适感,是治疗腰腿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硬膜外腔侧间隙注射时,误入蛛网膜下腔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硬膜外腔侧间隙注射治疗时误入蛛网膜下腔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三组,C组发现脑脊液流出时直接退出穿刺针;NS组发现脑脊液流出时将穿刺针退至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20ml;DX组发现脑脊液流出时将穿刺针退至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20ml及地塞米松5mg。记录操作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NS组与C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DX组与C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组NS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可明显减轻硬膜穿破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和不同容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射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探讨术后硬膜外腔应用不同剂量和稀释容量的吗啡对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的影响。选择ASAⅠ-Ⅱ级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的腹部手术病人117例,分成四组,Ⅰ组:吗啡1mg稀释至5ml;Ⅱ组:吗啡1mg稀释至10ml;Ⅲ组:吗啡2mg稀释到5ml;Ⅳ组;吗啡2mg稀释至10ml,均用生理盐水稀释,于缝皮前主硬膜外腔。以口述评分法和针刺法确定术结硬膜外阻滞范围以及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Ⅰ、Ⅱ组镇痛时间明显短于Ⅲ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100例疗效分析刘强,刘海宏,赵金顺112702辽宁省铁法矿务局小青矿医院我院腰腿痛专科采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患者100例,并进行了2年临床追踪观察,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本组100例,男性71例,女性29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物(髓核)内及硬膜外腔注入胶原酶溶解术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在CT导引下经椎板间孔穿刺注入胶原酶治疗1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2例实施硬膜外腔内注药,另一组101例实施突出物内注药.根据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腰腿痛疗效判断标准[1],对两组病例术后疗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突出物(髓核)内注药法:优41例,占40.59%;良51例,占50.5%;可6例,占5.94%;差3例,占2.97%.硬膜外腔注药法:优14例,占22.58%;良28例,占45.16%;可13例,占20.97%;差7例,占11.29%.两组疗效进行χ2检验(χ^20.005(3)=15.69,P<0.005)有显著差异.结论:突出物(髓核)内注药疗效明显,其效果优于硬膜外腔内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硬膜外超前镇痛对全麻的影响及合理的用药方案。方法60例手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硬膜外穿刺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芬太尼50肛g(I组),左旋布比卡因加芬太尼超前镇痛组(Ⅱ组)、左旋布比卡因加芬太尼术后镇痛组(Ⅲ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观察术后视觉模拟(VAS)评分和PCA次数,并比较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的用量和拔管时问(停用全麻药至拔除导管)以及苏醒质量。结果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的用量、拔管时间、苏醒时期兴奋躁动发生率Ⅲ组〉I组〉Ⅱ组;3组患者镇痛效果、镇痛用药量、24小时PCA总按压次数I组〉11组〉Ⅱ组,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硬膜外使用小剂量的芬太尼加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超前镇痛,患者术后苏醒不受影响,而且减少了恢复期兴奋的发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腰段督脉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卢卫  熊东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64-1165
目的:探讨腰段督脉针刺配合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为两组,I组为电针组,以腰段督脉穴针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进行治疗,Ⅱ组为硬膜外组,以腰段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进行治疗。结果:I组血浆β-内啡肽明显升高(P<0.05),但与Ⅱ组升高相似(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亦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腰段督脉针刺配合HANS通过提高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法疗效与硬膜外阻滞相似,尤适合不宜行硬外腔阻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曲马多与0.15%布比卡因加氯胺酮两组镇痛液在产科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产科手术150例,随机等分为3组:(1)曲马多组(Ⅰ组),曲马多10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2)布比卡因组(Ⅱ组),布比卡因15mg 氯胺酮2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3)对照组(Ⅲ组)生理盐水10ml。各组均于手术缝皮时缓慢推注人硬膜外腔。观察并记录其镇痛效果、平均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副作用的发生及48h追加止痛药的情况。结果(1)镇痛效果:Ⅰ组、Ⅱ组明显优于Ⅲ组;(2)平均镇痛时间:Ⅰ组、Ⅱ组明显长于Ⅲ组;(3)恶心、呕吐:Ⅰ组、Ⅱ组与Ⅲ组发生率相似;(4)肛门排气时间:Ⅰ组、Ⅱ组与Ⅲ组相似;(5)48h追加止痛药:Ⅰ组、Ⅱ组优于Ⅲ组;(6)呼吸抑制、皮疹、瘙痒、低血压三组均未发生。镇痛效果、平均镇痛时间: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Ⅰ组与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三组问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8h止痛药的应用: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术后均无呼吸抑制、皮疹、瘙痒、低血压等。结论曲马多和0.15%布比卡因加氯胺酮硬膜外注药镇痛效果确切,应用方便,价格低廉,术后镇痛较为理想,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机制。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862例按人院时间先后分为单纯硬膜外腔注射组和硬膜外腔注射加手法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皮肤温度和影像学表现变化。结果 手法并硬膜外腔注射组优于单纯硬膜外腔注射治疗组。15例急性发病患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5.21&;#177;O.23)℃,治疗后平均值为(36.42&;#177;0.51)℃,20例慢性发病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4.81&;#177;0.41)℃,治疗后平均值为(35.03&;#177;O.26)℃,治疗前两组进行t检验,t=10.53,35,P&;lt;O.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进行t检验,t=3.39,P&;lt;O.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皮肤温度平均较治疗前提高1.5℃。硬膜外腔注射组中68例治愈后3~6个月内CT扫描45例,MRI成像23例,发现腰椎管及间盘突出物的形态与治疗前无显著变化。结论 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效果较好,加用手法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和异丙酚、氯胺酮、芬太尼不同复合方式的静脉麻醉效果。方法:对63例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麻醉作回顾性分析。选择63例,随机分为3组,即氯胺酮-异丙酚组(Ⅰ组n=21),芬太尼-异丙酚组(Ⅱ组n=21),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组(Ⅲ组n=21)静脉复合麻前先进行硬膜外麻,选择T11-L12或L12—1间隙穿刺,置管向上3~4cm,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皮肤消毒前静注氯胺酮-异丙酚(I组)或芬太尼-异丙酚(Ⅱ组)或氯胺酮-芬太尼(Ⅲ组)诱导入睡,微泵持续静注氯胺酮(Ⅰ组)或芬太尼(Ⅱ Ⅲ组),复合静滴异丙酚维持麻醉。结果:Ⅰ、Ⅱ组诱导时循环呼吸的抑制明显,而Ⅲ组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较轻,Ⅲ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Ⅱ、Ⅲ组苏醒迅速。结论:硬膜外-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合用并采用氯胺酮、芬太尼诱导,芬太尼、异丙酚维持给药方式,对循环呼吸影响小,镇痛充分,苏醒迅速平稳,是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种理想的硬膜外-静脉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