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间沟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的麻效果醉及并发症。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实施肩部或锁骨手术的患者,采用肌间沟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前中斜角肌间隙C5~C6水平穿刺,以含0.447%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30~40mL。观察麻醉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中有5例因肥胖或者是外伤肿胀等原因,操作失败,改用其他麻醉。45例按上述方法操作成功。阻滞效果较完善,其中2例出现霍纳综合征,1例出现隔神经阻滞,2例出现轻度局麻药不良反应,2例辅助镇痛药。结论肌间沟颈背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操作,简单、经济、效果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盂肱关节成形术时如果选用区域麻醉,麻醉阻滞范围应包括臂丛神经、浅部颈丛神经、以及胸神经_(1-3)。作者采用肩部阻滞麻醉进行肩部重建手术,也包括肌间沟和上胸椎旁神经阻滞。作者选择58例病人,体质均为Ⅰ~Ⅱ级,平均24±10岁(18~74岁),术前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静药按Winnie氏法进行肌间沟阻滞,用0.2~0.25%丁卡因和0.375~0.4利多卡因合剂,含1:25~26万肾上腺素,初次用量为41±6ml。58例中有17例术前作了第二次注射(用量29±8ml)。用Moore和Adria ni氏法进行颈8~胸_4椎旁神经阻滞,每一肋间或颈8至胸_4各间隙用上述局麻合剂3~15ml(一般为5ml),总剂量为21±10ml。局麻药总量平均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阻滞方式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ASA Ⅰ~Ⅱ级,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用0.5%的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S组:超声引导单点注射组;M组:超声引导多点注射组;R组:超声引导减药注射组.S组和M组各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 ml,R组臂丛各干均被局麻药包裹呈“甜圈征”即停止局麻药注射.结果 S组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皮神经平均起效时间(92±3.1) min和(10.6±2.8)min明显长于M组(7.6±2.3) min和(6.0±2.2) min和R组(8.2±2.6) min和(7.6±2.7) min;S组臂内皮神经阻滞完善率(60%)明显低于M 组(100%)和R组(94.3%);M组并发症发生率(60%)明显高于S组(20%).结论 超声引导多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加快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提高臂丛阻滞完善率,但与单点和减药注射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临床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单纯斜角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在使用高浓度或大容量局麻药时有发生某一(膈或喉返)神经分支被阻滞,导致该分支神经功能暂时可逆性丧失,或时有部分(尺或桡)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  相似文献   

5.
有报道锁骨上臂丛阻滞使用1%利多卡因和0.25%丁哌卡因平均潜伏期分别为14和23分钟。将丁哌卡因加温到36~37℃,或碳酸盐化利多卡因能明显缩短硬膜外阻滞的潜伏期。作者选择24例单侧上肢矫形手术的成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室温局麻药;Ⅱ组用加温到37℃局麻药进行Winnie氏法臂丛阻滞。两组病例术前1—2h口服羟基安定(temazepam)10—20mg。局麻药的容量为0.5ml/kg,其中含等量0.5%丁哌卡因(内含1:20万肾上腺素)和1%丙胺卡因(prilocaine)。注药后每5分钟测定感觉阻滞情况,至完全无痛为止,同时检查肩、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静脉单独注射或局麻药复合应用两种给药方式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静脉注射组(n=40)和局麻药复合组(n=40)。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辅助技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和术后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局麻药复合组阻滞起效时间较短(14.12±4.77分钟vs. 11.21±2.87分钟,P0.05),且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低(P0.05)。与静脉注射组相比,局麻药复合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地塞米松复合局麻药应用较静脉单独注射更有效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常用的阻滞臂丛神经的径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喙突旁和腋路等。我们根据Winnie的介绍,采用沿前、中斜角肌间沟穿刺锁骨下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锁骨下血管周围法臂丛神经阻滞”(作者称此为“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应用的107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方法有三种:肌间沟法、锁骨上法和腋路法。肌间沟法和腋路法易出现阻滞不全,锁骨上法虽阻滞完善但易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即经中斜角肌下端外缘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良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I-II级,年龄18~45岁,上肢手术病人150例,随机分成改良组,肌间沟组和锁骨上组,每组50例。三组病人均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阿托品0.5毫克。臂丛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臂丛与颈丛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肩关节及锁骨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臂丛与颈丛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肩关节及锁骨手术吴雪媛1李之芳23例锁骨及肩关节手术时联合应用C6“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及C4“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所用局麻药浓度为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混合液或1%利多卡因与0.15%地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用量2...  相似文献   

11.
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有肌间沟、锁骨上、腋路3种入路,锁骨上法适用于肘部、前臂和手的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前臂和手的手术,对肘部效果不确定,对肩部手术不适用,只有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最广,麻醉范围遍及肩及整个上肢。近年来,笔者在麻醉过程中据手术部位不同,用异感定位法来确定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范围,效果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在超声引导下与传统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ml,观察两组穿刺所用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时间、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作用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阻滞效果为Ⅰ、Ⅱ级的比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两例神经损伤,一例Homer综合症,一例气胸.结论:对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所用时间短、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传统的异感法和外周神经刺激器法在锁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肌间沟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PNS)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以传统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以P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同A组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剂量为20~30 ml,颈浅丛阻滞剂量为5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B组感觉消失时间(T1)、运动消失时间(T2)短于A组(P〈0.05),镇痛时间(T3)、运动阻滞时间(T4)长于A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可以满足锁骨手术麻醉需要,PNS辅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4.
利多卡因与芬太尼复合液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局麻药利多卡因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良好。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6 0例病人中男 48例 ,女 12例 ,年龄 18~ 40岁 ,均为急诊上肢或肩部手术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30例。芬太尼组用1 5 %利多卡因加芬太尼 2 0 μg复合液 2 0ml;对照组用 1 5 %利多卡因 2 0ml,均在C6水平做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中5 8例为单次 ,2例为连续 ,术中均未追加其他药物 ,手术时间为 30~ 180分钟。麻醉效果以注药后病人感上肢沉重 ,麻木或疼痛减轻为起效时间 ,痛觉完全消失至病人首次感伤口疼痛的时距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异感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及异感与阻滞的关系. 方法 327例锁骨、肩部及上肢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用不探寻异感的方法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其阻滞效果.手术无疼痛、手术有疼痛复合氟芬合剂能完成手术为有效. 结果 全部病例在阻滞过程中均未出现异感,其中有效324例(99.1%),失败3例. 结论 不探寻异感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的长效酞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毒性较低,已广泛用于区域阻滞麻醉.可乐定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除对中枢的交感神经抑制外,对末梢的交感神经也有抑制效果,当局麻药注入外周神经鞘则可延长镇痛时间.本研究以0.375%罗哌卡因作局麻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其复合可乐定后对神经阻滞效果和有效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局麻药的浓度、容量和注射部位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周围神经阻滞的效果.大量研究集中于不同浓度的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发现0.25%、0.375%和0.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完善且安全可靠.但0.25%浓度起效慢长,在临床中并不实用[1].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常用浓度和容量的罗哌卡因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肌间沟(颈7入路)加压注射的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法经典入路方法进针。两组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再注入局麻药。两组均注入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的合剂30ml。两组的麻药总量均相等.观察组在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使药液向下扩散,使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43例,对照组18例(P〈0.05);尺神经阻滞完全观察组为46例,对照组为19例(P〈0.05);麻醉效果差的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无。结论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更接近臂丛下千.尺神经阻滞效果好,方法较传统穿刺路径更合理。  相似文献   

19.
<正>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以肌间沟入路最为常用,但部分患者因尺侧阻滞不全[1],而影响上肢远端麻醉效果。2013年3月以来,我们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旁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前臂、手腕及掌指骨折患者60例,ASAⅠ~Ⅲ级,男32例,女28例,年龄22~65岁,体重54~85kg,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局麻药过敏、神经功能异常患者。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肾上腺素对丁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药效学及药动学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肩部或上肢择期手术患者16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例,分别用含或不含肾上腺素的0.75%丁哌卡因2mg/kg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阻滞完善时间及镇痛时间延长(P<0.05或0.01)。试验组与对照组Cmax分别为0.8295±0.2893ug/ml和0.8898±0.2572ug/ml,Tmax分别为37.6018±8.3461分钟和29.3156±11.1991分钟(P>0.05)。药代动力学参数t1/2Ka及K_(2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肾上腺素能延长丁哌卡因的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吸收半衰期,但对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