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妇女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部分绝经期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然而,大约85%~90%的围绝经期妇女因不能适应内分泌的变化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即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  相似文献   

2.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256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由Epilnfo 5.0和SPSS软件包处理。[结果]256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35.6%,未绝经者64.5%,有围绝经期症状者65.6%;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P<0.05)。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失眠36.3%、易激动29.8%、心悸25.0%、头痛22.0%、性生活质量下降17.9%。围绝经期妇女性生活质量与是否有更年期症状、绝经时间长短和更年期症状程度相关。回归方程:Y=-1.777-0.847绝经时间 2.278症状评分,与更年期症状程度呈正相关,与绝经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不同症候群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女性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4 489名 40~6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与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常喝牛奶及经常吃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喝牛奶及不吃豆制品者发生率低; 嗜好饮茶者占 37. 3%, 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不饮茶者。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 改变饮食习惯, 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建青 《家庭医学》2008,(12):42-44
多数妇女50岁左右总感觉自己身体这也不舒服,那也不合适,其实女性围绝经期(旧称“更年期”)的表现。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有提前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又该如何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5.
月经紊乱指与月经有关的多种疾病。月经是妇女的一种生理现象,它是卵巢功能的外部表现,也是具有生育功能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是全身功能正常的综合表现,因此很多因素,例如疾病、情绪、生活条件、居住地变化,以及营养甚至体重的变化等都能影响月经。偶尔一两次短期的月经紊乱一般不足为怪,但若长期(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月经紊乱则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就医,寻找病因。而实际上月经紊乱得到正规治疗的比例很少,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刊特组织本笔谈,力求较为全面地介绍月经紊乱的相关问题,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各种情况的规范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浅谈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一生分为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和老年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自1994年开始,临床上把更年期这一阶段分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 围绝经期又分为绝经前期和绝经期。绝经前期是指月经完全停止之前的一段时间,大约1~8年。绝经期指最后一次月经来潮后的一年时间。这段时期是一个妇女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的过渡阶段,是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过程。伴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到生殖功能终止,妇女在这段时间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7.
<正>年近五十的孙女士,最近一年来每天都会有十几次脸红、出汗,而且动不动就爱发脾气,过后回想,后悔发脾气,但又控制不住。夜里常失眠,一到白天又昏昏沉沉、疲惫不堪。昔日丰腴姣好的容貌如落叶黄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基层卫生人员必须掌握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治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孙丰平 《泰山卫生》2004,28(4):24-25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导致以自主冲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围绝经期综合症,十分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况此年龄组的妇女都是家庭的关键人物,其身心健康将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对此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和治疗逐渐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心理因素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性逐渐体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的精神心理健康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某些地区、社区关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健康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更年期症状评分与心理情绪状况相关性及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分别进行更年期症状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并进行组间对比,采用P...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udrome,PMS)是指妇女从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期,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1],据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近年来在固绝经期女性的发病率高速84.2%.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脏躁、月经不调等多种疾病的范畴,现代中医称经断前后诸证.  相似文献   

13.
陈水娟 《自我保健》2009,(12):60-60
围绝经期是女性从生育的旺盛期逐渐走向衰弱的一个特定的时期。也就是说妇女的内分泌开始发生变化,并可出现临床症状,直到月经自然终止一年的这一段时间,也是女性卵巢功能由旺盛走向衰退的生理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新医学模式对女性围绝经期保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应用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方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治疗和保健方案.方法将400例有PMS症状的女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本病症的躯体不适与心理因素、社会负性事件的相互作用、调节和影响,以新医学模式对研究组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以生物学方法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结论PMS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征.在防治方面,必须把人作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水平观察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并采取综合的治疗和保健措施,使女性在渡过围绝经期时,精神上、躯体上、社会适应方面处于整体完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孙铮  刘风云  郝艳青  张敏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33-1635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抽取就诊于山东省泰安市3家医院妇科门诊、年龄40~ 60岁、有子宫及一侧或双侧卵巢、有月经改变或有绝经期综合征表现的862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进行绝经症状评分,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的标准相比较.结果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为(14.8±1.9)岁,绝经年龄为(49.2±4.8)岁;799人出现了≥1种绝经症状,占92.69%;Kupperman症状评分与绝经综合征症状得分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均有相关性(P<0.05);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与《指南》相应项目比较,均不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推荐值.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南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PPS)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2019年海南省某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年龄40~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PP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 055名40~60岁女性参与本调查,平均年龄(51.68 ± 4.14)岁,40~49岁占53.92%;汉族占86.08%;BMI正常占40.58%。该人群PPS发生率为2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0.292)、在职(OR=0.476)、知晓PPS(OR=0.493)、规律补充钙剂或食用奶制品(OR=0.243)、规律体育锻炼者(OR=0.589)发生PPS风险较低,BMI越大(OR=3.346)、文化程度越低(OR=1.863)、初潮年龄≤13岁(OR=1.699)、产次≥3次(OR=2.711)、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者(OR=4.288)PPS发生风险越高。 结论 海南省40~60岁女性PPS发生率较高,影响PPS发生的因素较多,建议针对不同年龄、在职、PPS知晓情况、生活习惯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缓解该人群PPS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与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科学城社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及治疗现状。[方法]问卷调查科学城社区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1 213名。[结果]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02例,患病率74.4%。普通职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有过精神创伤、夫妻关系不和睦是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按Kuppeman’s评分结果需要治疗者133例,其中47例曾经或正在接受治疗,治疗率35.3%,而经过专科检查曾经或正在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者8例,治疗率6.0%。高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响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科学城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治疗率低,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李秀琴 《中国校医》2016,30(1):74-75
围绝经期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该病是妇科常见病。本文分析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事业、家庭、工作等压力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研究表明,>50%的更年期女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更年期躯体症状〔1〕。为探讨导致更年期妇女身心症状的影响因素,于2008年12月-2009年9月对全国17省1 101名45~57岁妇女进行调查,为预防和治疗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往称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或双卵巢功能丧失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在45~55岁,有人在绝经过渡期这些症状就已开始出现,可持续到绝经后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新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