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可代表互相独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的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相似文献   

2.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自然界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属性[1]。运用阴阳学说可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阐释人的生、长、壮、  相似文献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府中阴阳,则胜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尽管关系复杂,但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故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4.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应用广泛,用来说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其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总的规律,是世界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是万物生长和消灭的根源.总之,是一切变化现象的发源处.所以治疗疾病,首先必须辨别阴阳,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基础理论》五版教材“阴阳学说”中说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 ,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引用张景岳《类经·阴阳类》中“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 ,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 ,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 ,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笔者对这样的理解和定义方式不能苟同。“阴…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的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也是世界哲学宝典之一.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与阳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衰亡的根源.所以,阴阳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49.阴阳学说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以及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认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阴阳的特性普遍性——阴阳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可分性——“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相对性——阴阳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见阴阳归属表)互相转化——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9.
阴阳虽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任何一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为阴阳。这种即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因此,“阴阳”二字,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就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兹将笔者对《内经》中“阴阳”二字的管见所及,略述如下,以共同道在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注释] 胜:偏盛、亢盛之义。 [讨论] 本节经文主要论述阴阳偏盛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经》的许多经文都指出,人体的阴阳必须维持相对的平衡。如果其中一方偏盛,便会使其相对的一方受到克伐而削弱,于是相对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便出现病理现象,故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那么,阴阳偏盛会产生什么性质的疾病呢?经文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内经》解释寒热病机的根本所在。张景岳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是说寒证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中医养生学家从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对此论述颇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与自然界变化休戚相关,《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为此,养生家告诫人们,只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才能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12.
《素问·五运行大论》载:“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吴昆注:“此言天地之阴阳,推之无尽,不以数求,以象求之可也。”张介宾也曰:“此天地之阴阳无穷,诚有不可以限数推言者,故当因象求之,则无不有理存焉。”可见,“以象之谓”是《内经》认识自然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所谓“象”,有征象、形象、象征等意思。“太虚寥廓”,宇宙苍茫,人们要认识其中的奥秘谈何容易。但是我们二千年前的祖先,通过长期的“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实践活动,懂得通过表露在外的“征象”来认识大自然复杂的变化规律,并用“象”加以概  相似文献   

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张介宾解释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也。”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未分家时的典型产  相似文献   

14.
二、生气通天论篇《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是经中阐述阴阳和病机的重要篇章。其立论的出发点是: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阴阳密不可分、相关统一,篇名作“生气通天”即为此意。篇中内容较多,要之有:①人身阳气的重要性;②阳气失常时所发生的病变;③阴阳协调的意义及失调的危害;④四时发病与五味致病。 (一)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及其消长规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居于篇首的这段经文,采用取类比象的  相似文献   

15.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道贯彻于事物的自然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秦笃辉《易象通义》注,“一阴一阳之谓道,非于道之外,别有所谓神也,阴阳非神,一阴一阳则神矣!”意思是阴阳自为阴阳没有变化谈不上神奇,一阴一阳相合则变化由之,乃神奇了。孙贻  相似文献   

16.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17.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是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是最早出现的朴素唯物论,阐明了自然界各种事物最基本的规律,指导着古代人以此把握万事万物固有的客观规律[1].  相似文献   

18.
有问必答     
最近,四川省青川县骑马区医院赵玉兴同志来信,要求本刊解答下列问题,我们请李成娟同志做一答复,供参考。编者一、阴阳、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阴阳,是一个代名词,它代表着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矛盾属性。即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有关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类经》中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如:代表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 同一宇宙: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古代医籍的有关论述来看,“天地”与“阴阳”也是同一个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概念,而不是两个不同事物的概念。祖国传统医药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其他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样,不但同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哲学紧密相关,而且以它为指导思想。《黄帝内经素问》这部医典中,就充满了“天地”、“阴阳”为万物之本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该典中不但明确指出“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而且明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其他各时代的著名医家,也都无不继承和发扬了《黄帝内经素问》的优良传统,论述“天地”,“阴阳”的关系及其在祖国医药学中的运用与发展。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朱震亨,就曾在他的代表作《格致余论·  相似文献   

20.
临床常见具有时间发作规律的疾病,《黄帝内经》中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治疗大法,"病时间时甚"意为疾病有时缓解,有时加重。天地阴阳之不同的变化,将会影响人身对于阴阳不同之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出现该经脉旺盛时病症加重的现象。输穴可在此过程中调节发挥治疗作用。"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之理:输穴疏调一身之气机,输穴调节经脉之气血,输穴合四时之夏而主时。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可知,人之气血与天地之阴阳相应,人身脏腑经脉气血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同时也受到其变化的影响。人身经络之输穴,六阳经之输属木,六阴经之输属土,故输穴具有畅气机、和气血、调脏腑、平阴阳之功。此外,夏季为万物生长最旺之时,故"时主夏";于人体,输穴经气旺盛,则应乎夏,故输穴主时。所以,凡病时作时止者,可取之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