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早先认为ITP系一种IgG抗体介导而引致血小板毁坏的疾患。作者用定量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测定67例成人ITP血小板结合的IgG(抗血小板抗体,PBIgG),观察血小板抗体值与类固醇治疗及脾切除的疗效之间的相关性。67例病人血小板计数均<50×10~9/l,PBIgG正常值的上限为14.8ng/10~6血小板。全部病人先给予强的松1mg/kg/日,持续2周,然后减至20-30mg/日,而后再在6-8周内逐渐减完。开始治疗后2周血小板数未升至正常(>150×10~9/l)(无效)或2周升至正常,但逐渐减量时又下降者(部分有效),均属治疗失败。停止治疗后血小板数仍正  相似文献   

2.
测定抗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有测定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量(PAIgG)的直接法和测定血小板结合免疫球蛋白量(PBIgG)的间接法两种。作者对Doughty 法改良作血小板固相板测定血清中抗血小祓抗体PBIgG。方法:“O”型健康人6名,用ACD 液作抗凝剂采血,1200rpm 离心8分钟,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3%EDTA-PBS(pH7.2)洗3次,2800rpm 离心15分钟,通过0.25%glutaraldehyde 与碳酸盐缓冲液调整血小板数为10万/μl。96孔的微量板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悬浮血浆ABO血型抗体效价与保存时间消长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悬浮血浆中的抗-A和抗-B效价及其与保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盐水凝集法检测血浆IgM抗-A、抗-B效价;应用2-巯基乙醇(2-Me)破坏IgM抗体后,抗人球蛋白法检测血浆IgG抗-A、抗-B效价。结果在保存期内A、B、O型单采血小板悬浮血浆中抗-A(IgM或/和IgG)或/和抗-B(IgM或/和IgG)效价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效价不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10%O型单采血小板悬浮血浆中抗-A和抗-B效价均较高。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时可不进行血液交叉配合试验,但须同型输注;尤其是O型悬浮血浆含较高的抗-A或/和抗-B(IgM或/和IgG)效价时,不能输注给其他血型患者。  相似文献   

4.
80%慢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P) 患者,在类固醇治疗或脾摘除术后,血小板数可达正常,但某些病例仍有持续出血。为此,作者研究了49例ATP患者(男性18人,女性31人,年龄5-63岁),并以49名正常人为对照。病人均无脾肿大,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作者测定病人的血小板数、巨血小板(直径大于3μm)百分数,血小板相关IgG值(PAIgG)及血小板功能试验,包括: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试验、内源性血清素量、血小板和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 6例(13.04%),抗GP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与欧蔓陀罗凝集素(DSA)强结合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对抗体进行鉴定。方法以纯化的人肝癌组织DSA强结合的γGT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经ELISA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分泌mAb的细胞株。结果获得5株分泌抗DSA强结合γGT的mAb细胞株,其中3株分泌的mAb具有较高的特异性;ELISA法测定小鼠腹水mAb的效价≥625000;亚类鉴定mAb为小鼠IgG1。结论成功制备了抗DSA强结合γGT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建立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和目的 抗-CD36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输血或妊娠产生的血小板免疫球蛋白引起血小板激活,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s)中所起的作用已被证明,本文研究血小板对含抗CD36的血浆的体外反应。材料和方法将导致NHTRs和继后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含抗-CD36血浆与含CD36血小板一同孵育。血浆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是通过检测血小板凝集和RANTES(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释放来说明。结果20份CD36阳性标本只有4份血小板的活化是单独由血浆诱导的。7份受试者的血小板活化是肾上腺素和血浆的联合协同作用诱导的。剩下的9份受试者血小板对血浆无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IgG及其酶切片段,探讨其与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结合的免疫活性及其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MAIPA法和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筛选出自身抗体阳性并且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患者,用蛋白A柱纯化其血浆IgG抗体并用胃蛋白酶制备F(ab’)2片段,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完整抗体及其酶切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合活性;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对比观察ITP患者血浆、纯化的IgG抗体及其酶切片段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①68例慢性ITP患者中,34例(53.6%)血浆中抗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自身抗体阳性,其中5例(14.7%)明显抑制了二磷酸腺苷(ADP)或瑞斯托霉素对血小板聚集的诱导作用;②用蛋白A柱结合蛋白酶酶切成功获得了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③患者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均具有抗GPⅡb/Ⅲg或GPⅠb/Ⅸ活性,但去除IgG的血浆丧失了与GPⅡb/Ⅲa或GPⅠb/Ⅸ的结合活性;④2例患者纯化的IgG及其F(ab')2片段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F(ab’)2片段是IgG自身抗体的功能片段,它不但保留了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其抑制聚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血小板异常是在许多生理性刺激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凝集功能下降,为全面了解这类病人PRP 及全血(WB)血小板的凝集状况,作者对120例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进行了评价。31例患者为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32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4例Ph~1阳性CML。此外,还对13例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停止后或脾切除术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病人进行了检测。取肘前静脉血,用标准方法制备PRP,并分别采用光学法及阻抗测量法测定PRP 及WB 血小板凝集活性。结果显示,大多数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PRP 血小板凝集活性正常或下降,而WB 血小板活性增加。在WB 中常见自发性血小板凝集(SPA),而PRP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是由IgG介导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在这以前,关于C_3是否参与血小板的破坏还不清楚。基于这点,本文作者测定了血小板结合IgG高的ATP病人的血小板结合C_3的量。并且在体外检查了洗脱下来的抗体使C_3结合于正常人血小板的能力。结果:正常对照组血小板结合IgG及C_3分别为1.8-14.8,0.7-12.1ng/10~6血小板,与文献上报道相符。病人组血小板结合IgG增加,为14.9-167ng/10~6血小板。其中38例(90%)血小板结合C_3增高,为13.0-249ng/10~6;血小板结合IgG与血小板结合C_3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2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和α-2α干扰素(IFN)治疗的反应,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岁。诱导期给14例病人每天用3MU的α-2MFN,其他6例,每天用1MU。维持阶段每2天或3天给3MU,所有20例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都作了血小板功能的研究。按Holmsen等方法测定血小板内二磷酸腺苷(ADP)和三磷酸腺苷(ATP),同时检测对照组50例,ADP和ATP正常值分别为2.7±0.6,4.8±1.2μmol/10~(11)血小板。计算出ATP/ADP比率,正常值为1.8±0.4。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浆和血小板的血栓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4因子(PF_4),同时检测对照组42例,β-TG和PF_4平均血浆浓度分别为28±8,8±4ng/ml,血小板β-TG和PF_4分别为58±11,22±4ng/10~6血小板,β-TG比率和PF_4比率分别为12±4,3.4±1.5。按Born’s方法研究了血小板的凝聚。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血小板被自身抗体致敏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的疾病。因血小板相关IgG(PAIgG)检测的特异性较差,过去IT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近来通过检测抗血小板糖蛋白(GP)特异性抗体,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本文介绍两项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一、对81例病人标本中抗GPⅡB/Ⅲa的自身抗体采用抗原捕获法和血小板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制动试验对两种蛋白的特异性进行比较,其结果再与放免法(IRMA)测得的PAIgG的结果进行比较。81例血小板减少的病人中,49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2例由其它原因所致。放免法IRMA检测PAIgG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8/49例增高(78%,平均32.8fe IgG/血小板,正常范围<5fg IgG/血小板),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26/32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循环抗体引起的综合征,据认为与血小板相关IgG、IgM、C_3(PAIgG、PAIgM、PAC_3)增高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由血小板释放的微粒子(MP)对ITP可能具有潜在的功能作用。为此,作者采用血流细胞计测定了56例ITP患者血浆血小板相关Ig及抗血小板抗体相关MP水平。同时,为了解MP形成与糖蛋白(GP)自身抗体间的关系,还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有关GP抗体测定。所有患者均有血小板数减少,但巨核细胞正常或增高,无其他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证据。亦无输血史。采用血小板悬液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PAIgG、IgM、C_3及MP水平。MP的检测分两个不同刺激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丁胺卡那霉素对EDTA依赖性凝集血小板的解离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丁胺卡那霉素对EDTA抗凝剂依赖的聚集血小板的解离作用和机制,为血常规标本中血小板凝聚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法。方法在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患者的EDTA-K2抗凝血样本中,于不同时间段加入不同浓度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凝集血小板的解离试验,通过血小板计数和涂片观察解离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CD41、CD61、CD62p、PAC-1和IgG的表达百分率。结果抽血后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凝集的解离作用明显,血小板计数可恢复到即时检测的水平,血小板CD62p、PAC-1和IgG的表达量被显著抑制,而CD41和CD61未受明显影响。结论PTCP患者血常规样品抽血后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能有效解离凝集的血小板,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PAC-1和IgG的表达有关;此法有助于解决EDTA所致的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  相似文献   

15.
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试剂,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和血小板输注前交叉配型。方法建立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生产抗体,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制备反应板,配备指示红细胞及抗人IgG,经优化组合研制出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试剂,并与同类的MASPAT试剂进行比较。结果经766例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该试剂与MASPAT试剂盒阳性一致性为97.35%,阴性一致性为99.69%,总一致性为99.35%。试剂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较满意。结论所研制试剂与MASPAT试剂盒质量相当,且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可靠直观,可满足临床血小板输血过程中快速检测和配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旨在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Ⅱb/Ⅲa McAb)检测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检测成人慢性ITP114例,应用Ⅱb/Ⅲa McAb(SZ-21 SZ-22)与ITP患者的血小板共同孵育,用吸光度计检测其吸光度值并与正常值相比较(做为结合值),如此值<0.5为阳性,即判定患者血小板膜上原已结合有抗Ⅱb/Ⅲa的自身抗体。同时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相关IgG(PA IgG)。以非ITP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114例成人慢性ITP中,GPⅡb/Ⅲa检测阳性率为49%;非ITP组无1例假阳性。ITP组PAIgG阳性率为64%;非ITP组假阳性率为26.6%。结论 实验证实本检测法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技术稳定,对ITP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发病机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功能缺陷,以及监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方法采用比浊法,将富血小板血浆(PRP)置于比色管中,加入诱聚剂后,用涂硅的小磁粒进行搅拌,血小板逐渐聚集,血浆浊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记录此变化,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动态曲线。结果通过血浆浊度的变化,记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血后不同时间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有差异。结论为了准确地检测人体血小板的缺陷或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需要在采血后3h内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功能差异,为制定血小板输血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袋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80℃保存冰冻血小板,20袋采集后72 h内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取样,配制成4组标本:A组新鲜血小板标本,B组新鲜与冰冻(2∶1)混合血小板标本,C组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D组冰冻血小板标本,分别检测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选择素(CD62p),综合评价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 1)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R值最短,与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与冰冻(2∶1)混合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标本的K值、α角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与未混合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比较,Plt、MPV、PDW和CD62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的Pl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CD6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按1∶1配合输注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血块凝集强度影响不大,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GMP-140含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则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2=0.653,P<0.05;r2=0.47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和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中GMP-140含量的水平,及时发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对于指导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索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ITP)诊断特异和敏感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 (MAIPA技术 )并加以改进 ,对比检测血小板洗脱液和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结果 AITP患者血浆游离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38.89%(5 4例中 2 1例 ) ,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6 8.5 2 %(5 4例中 37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19.39,P <0 .0 0 5 )。原发AITP组血浆游离及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与继发性AI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与自身抗体滴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MAIPA法检测血小板洗脱液中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在AITP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高度特异性 ,且敏感性较血浆抗体检测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