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痛点注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34例除常规康复训练外,给予2%利多卡因注和醋酸曲安奈德进行肩部痛点注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肩痛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FMA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痛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痛程度,促进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肩痛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和超声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肩痛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运动疗法训练;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温热磁及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估量法对两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FMA上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首发脑卒中导致急性偏瘫的患者,均行常规内科治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治疗后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组(n=40)治疗后给予早期康复综合护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均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估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接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及良肢位摆放、局部推拿、理疗、针刺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配合肩关节针对性控制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HAMD、FMA、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控制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肩痛程度和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董继革 《北京中医》2009,(12):961-962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s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相似文献   

8.
董继革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61-96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 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解决卒中后肩痛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药物配合康复组和电针配合康复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E-FMA)、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定标准(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进行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在VAS、UEFMA、MSS、WOLF及MBI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肩痛,并提升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2周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P0.01),而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电针配合康复组疗效仍优于单纯康复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在UE-FMA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MFT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MSS及MBI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能够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对照组30例采用理疗按摩.观察2组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程度较对照组小,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疗效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头穴丛刺治疗。观察2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检测SOD、LPO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 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 67%(P 0. 05);治疗后2组NIHSS、Ashworth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FAM、ADL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L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SOD、LPO水平,提高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展开研究,33例患者为一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主要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再加上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患者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进行检测、评定、评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肩、肘、腕的活动度、Lindmark评分的改善情况上看,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针灸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后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7~0.910,P〈0.001)。结论: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说明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赵中华 《陕西中医》2020,(10):1500-1503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对脑卒中伴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98例脑卒中伴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研究组(49例,给予针刺联合上肢双侧训练治疗)和对照组(49例,给予上肢双侧训练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上肢运动功能,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疗效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 6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研究组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升高,其中研究组上肢运动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针刺可有效治疗脑卒中伴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将2009年8月以前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并采Fugl.Meyer评分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L)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肩一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1%,对照组发生率为2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 1 Hz的rTMS刺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侧上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改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FMA-UE、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提高(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临床康复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