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智  朱婴  石京花  何丽芳  聂其霞  程明 《中医杂志》2012,53(20):1768-1769
目的 比较感冒退热饮免煎颗粒剂与汤剂退热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64例感冒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免煎颗粒组和汤剂组各32例,剔除7例,最终有效病例57例,其中免煎颗粒组30例,汤剂组27例.免煎颗粒组服用由免煎颗粒配成的固定剂量感冒退热饮方,每日1剂,分2次开水冲服,连服2或3日,腋下温度降至37.3℃以下停药.汤剂组服用感冒退热饮,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服2或3日,停药标准同免煎颗粒.记录患者服药后的体温变化及退热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发热时间与退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冒退热饮的免煎颗粒剂和汤剂具有同等的退热疗效.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2016,(3)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24 h体温,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1%,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入院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在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RP、WBC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RP、WB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能有效降低体温,降低血清CRP及WBC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抗病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 将152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抗病毒退热颗粒组(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分别给予抗病毒颗粒及双黄连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症状、体征、病毒阴转数和病毒感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用药后体温正常不再复升所需平均时间(18.32±8.6)h,对照组(29.7±12.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速效率为79.49%,对照组为5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8,P<0.01);观察组复检59例,病毒阴转率为81.36%(48/59);对照组复检57例,病毒阴转率为64.91%(37/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3,P<0.05).结论 抗病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综合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感染性外感发热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以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及对症治疗,对两组热退时间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热退时间、热退时间分别为(4.0±1.11)h、(25.3±4.1)h,对照组分别为(7.6±1.48)h、(47.7±3.2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体温超过39℃而需服用退热药物紧急处理的次数,观察组为(0.94±1.05)人次,对照组为(1.84±1.28)人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葛解肌汤加减能有效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外感发热,退热时间快,且平稳,不易反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爱萍 《新中医》2016,48(3):165-167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24 h体温,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1%,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入院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在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RP、WBC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RP、WB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能有效降低体温,降低血清CRP及WBC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上感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家临床研究中心的27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各90例.试验组口服上感颗粒加日夜百服咛片剂模拟片,对照组口服日夜百服咛片剂加上感颗粒模拟剂,安慰剂组口服上感颗粒模拟剂加日夜百服咛片剂模拟片,各组均治疗3天.观察患者即刻退热时间、即刻退热疗效、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临床痊愈率.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给药后1、2、3、4h体温均较给药前下降(P<0.01);安慰剂组给药后2、3、4h体温较给药前下降(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试验组、对照组给药后1、2、3、4h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体温下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即刻退热疗效有效率试验组为67.06%,对照组为67.82%,安慰剂组为40.23%,试验组、对照组即刻退热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对照组、试验组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均少于安慰剂组(P<0.0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痊愈率安慰剂组为51.72%,对照组为70.11%,试验组为84.7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安慰剂组(P<0.05或P<0.01),对照组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 上感颗粒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有明显降低体温、减少发热时间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雨竹  高强  余红 《新中医》2018,50(8):196-198
目的:观察应用疏风退热散中药熏洗治疗成人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感发热患者6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4例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措施,治疗组30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疏风退热散中药熏洗,2组均观察治疗3天;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30 min、1 h、2 h、4 h、6 h、8 h的腋温变化、体温开始下降时间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0.0%、82.0%,对照组分别41.2%、73.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h、8 h,治疗组患者腋温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2组患者腋温变化情况大体相当(P0.05)。体温开始下降时间治疗组为(4.12±0.79)h,对照组为(5.57±0.88)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疏风退热散的使用过程中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常规对症治疗辅以疏风退热散熏洗治疗成人外感发热,可以加速体温下降,缓解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新中医》2017,(10)
目的:研究复方柴芩退热颗粒对2,4二硝基苯酚及细菌内毒素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退热作用,进一步明确该颗粒的退热效果,初步探讨其退热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酚麻美敏片组[给药剂量0.148 g/(kg·d)]、小柴胡冲剂组[给药剂量2.160 g/(kg·d)]、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6.480、3.240、1.620 g/(kg·d)]。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同法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5天,第4天各组动物均开始禁食不禁水24 h,末次给药前开始造模。造模实验一:除正常对照组外,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17 mg/kg,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实验二:除正常对照组外,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80μg/kg。测大鼠各时间点的体温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实验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1 h、2 h、3 h体温上升值均显著升高,大鼠血清IL-1β、PGE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酚麻美敏片组、小柴胡冲剂组、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酚麻美敏片组大鼠在造模后1 h、2 h、3 h体温上升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1);小柴胡冲剂组大鼠在造模后2 h、3 h体温上升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1);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低剂量组在造模后1 h、2 h、3 h体温上升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复方柴芩退热颗粒中剂量组在造模后2 h、3 h体温上升值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2 h、4 h、6 h、8 h体温上升值均显著升高,大鼠血清PGE2、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酚麻美敏片组、小柴胡冲剂组、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PGE2、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酚麻美敏片组大鼠在造模后2 h、4 h、6 h体温上升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1);小柴胡冲剂组、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在造模后2 h、4 h体温上升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复方柴芩退热颗粒对2,4二硝基苯酚及细菌内毒素所致大鼠发热均有降温作用,能有效降低大鼠血清PGE2、IL-1β和血清TNF-α含量,对大鼠实验性高热模型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退热凝胶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退热效果。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物理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物理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加全身温水擦浴治疗,每日2次;中药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加穴位涂擦中药复方退热凝胶,每日2次。记录入组后48 h内患儿的体温,绘制48 h体温曲线图,比较3组的48 h内最高体温降幅、体温曲线下面积及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结果中药治疗组25~48 h最高体温降幅明显大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的0~24 h和0~48 h体温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小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明显少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退热凝胶联合常规治疗小儿风热犯表型外感发热,可明显降低热峰,减小体温曲线下面积,减少退热药的使用,其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温水擦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36例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患者,按各试验中心进行分层区组随机化,将患者分为金花清感颗粒高(44例)、低剂量组(45例)及对照组(47例),分别给予金花清感颗粒10 g/次, 3次/天;金花清感颗粒5 g/次加金花清感颗粒模拟剂5 g/次, 3次/天;金花清感颗粒模拟剂10 g/次, 3次/天。疗程均为5天。评价三组间退热时间及退热率、中医证候疗效、流感主要症状/体征消失率、单项症状疗效、咽分泌物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中位退热时间为32.8 h(95%CI:22.5~41.0 h),低剂量组为26.0 h(95 %CI:14.5~36.5 h),对照组为39.5 h(95%CI:29.0~46.0 h),低剂量组中位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1)。低剂量组治疗3天后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66.7%)高于对照组(38.3%),有效率优于高剂量组(P=0.043)。低剂量组治疗5天后痊愈率(42.2%)高于高剂量组(25.0%,P=0.026)及对照组(14.9%,P=0.002);低剂量组显效率(86.7%)高于对照组(55.3%,P=0.001)。高剂量组疗效与低剂量组疗效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三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安全、有效,临床常规剂量为其适合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青蒿鳖甲汤对于大多数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将湖北省中医院,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64例患者按入院前后顺序分平均为两组,一组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以青蒿鳖甲汤为主方的观察组,另一组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后每4小时测量一次腋温,腋温降至37.0℃,且连续48小时体温不再升高为治愈,退热时长按小时计,为从服药起直至治愈的总时长减去48h,并作比较。结果:中药组退热时长为(41.25±12.34)h,对照组退热时长为(72.34±17.2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鳖甲汤加减在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病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152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抗病毒退热颗粒组(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分别给予抗病毒颗粒及双黄连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症状、体征、病毒阴转数和病毒感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后体温正常不再复升所需平均时间(18.32±8.6)h,对照组(29.7±12.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速效率为79.49%,对照组为5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1);观察组复检59例,病毒阴转率为81.36%(48/59);对照组复检57例,病毒阴转率为64.91%(37/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P〈0.05)。结论抗病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综合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八角莲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八角莲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发热期体温为(39.00±0.48)℃,明显比对照组的(39.55±0.6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天数和退热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36%(P0.05)。结论:八角莲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热期体温,促进发热症状改善,缩短病情康复所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药擦浴对外感发热风热证的退热效果。方法:60例外感发热风热型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辅以温水擦浴降温,观察组辅以银翘洗剂擦浴降温。并分别记录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就诊时的体温,以及温水擦浴后、银翘洗剂擦浴后15min、30min、1h、2h、4h后的体温;并记录两组擦浴次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擦浴后15min、30min时退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擦浴后1h、2h、4h后,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擦浴次数及整个病程中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擦浴对外感发热风热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热速清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速清颗粒治疗,连续治疗72 h后评价2组疗效。治疗后统计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温及血清炎性反应指标变化;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2 h后2组患者主症、次症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0. 05);治疗72 h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4. 87%,较对照组的61. 54%升高(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72 h 2组体温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逐渐降低(P 0. 05),且治疗24、48、72 h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48、72 h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 05); 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热速清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可有效改善外感发热患者临床症状,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并抑制机体炎性反应,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优于阿莫西林单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膀胱经刮痧对肺炎发热患儿持续退热效果及内生致热原的影响,阐明膀胱经刮痧退热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病房及门诊诊治的肺炎发热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观察组41例、对照组45例完成研究。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及蒿芩麻杏石甘汤治疗3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背部膀胱经刮痧1次。比较2组持续退热疗效(体温ROC曲线下面积、3 d内使用退热西药次数、完全退热时间、72 h完全退热率),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体温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 d内使用退热西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2 h完全退热率为95.1%(39/41),对照组为55.6%(25/45),观察组的完全退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 d后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血清IL-6、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膀胱经刮痧对肺炎发热患儿具有较好的持续退热效果,其可能是通过降低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水平,从而下调体温调定点而起到降低体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治伤风颗粒治疗感冒发热患者临床疗效及不同中医证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对使用治伤风颗粒治疗的775例门诊伴发热普通感冒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对中医诊断分组为风寒组、风热组患者的基线和临床结局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治伤风颗粒治疗感冒发热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平均(5.404±6.431)h,体温复常时间平均(12.230±13.745)h,卡他症状缓解时间平均(17.284±15.934)h,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43.48%,显效率48.65%,有效率7.87%);与风热组相比,风寒组基础体温更低(P0.05)、发病时间更早(P0.05);扣除其他混杂因素干扰,风寒组的卡他症状缓解时间仍显著短于风热组(P=0.008);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风寒组整体疗效优于风热组(OR=2.518,P=0.005)。结论:治伤风颗粒治疗感冒发热患者,可快速缓解症状,整体疗效突出,更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β-EP)和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和模型对照组、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各13只。模型对照组、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用酵母混悬液造模。造模结束后,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给予小儿退热解毒颗粒42g/kg,灌胃容量10mL/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给药后2 h体温变化值(△T),测定β-EP和NT含量,并将△T分别与下丘脑中β-EP和NT的含量变化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给药2h后体温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给药2 h时△T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β-EP、NT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的△T与β-EP、NT含量均呈正的直线关系。结论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可通过影响下丘脑中β-EP和NT的含量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采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耐药肺结核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肺结核发热患者68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西药退热,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青蒿鳖甲汤退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体温变化与毒副作用。结果:治疗3小时后,观察组患者体温高于对照组,而治疗24、48、72小时后观察组的体温比对照组更低(P0.05);停药1周后,对照组复热8例(23.53%),观察组复热1例(2.94%),观察组复热患者更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和76.47%,观察组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胃肠反应与肝功能损害的比例显著更低(P0.05)。结论:采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耐药肺结核发热可以达到持续退热的效果,并且毒副作用更少,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外感高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青薷饮口服,对照组予西医常规退热、抗病毒等治疗。观察72 h内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有效退热,其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种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青薷饮对外感高热证患者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