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莉 《西南军医》2010,12(5):941-944
胃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又名人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4,HHV-4)。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全球成年入口中大约有98%携带此病毒,但其感染往往无症状或者不发病。EBV是引起鼻咽癌及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主要致病源,其在组织中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早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EB病毒与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绍平  郭昭友 《武警医学》2003,14(2):114-117
EB病毒(Epstein-Brr Virus,EB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中的嗜淋巴细胞的γ-DNA疱疹病毒,在世界各地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大多数人最初在孩童时期就感染了EBV,并终身携带,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为阳性。EBV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部未分化癌,Burkitt's淋巴瘤,X染色体相关淋巴增生综合征等。现就EBV的特性及其与不同类型淋巴瘤的关系作一介绍。1 EB病毒的特性 EBV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172Kb,大于其他人类肿瘤病毒。在病毒颗粒中呈线性分子,进入受染细胞后,其DNA发生环化,成为受染细胞染色体外能复制的附加成分。EBV在宿主细胞中诱导两种类型的感染:一是活动性感染(又称溶解性感染或显性感染),EBV呈线形状态并表达它的大部分基因组,包括早期抗原、病毒核心抗原及外壳抗原,病毒的复制最终导致宿主细胞的溶解和病毒感染成分的释放,有病毒体的产生;二是潜伏性感染(又称持续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无病毒体产生。EBV-DNA以相对非活性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c,MP)与EB病毒(EBV)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确诊有MP感染且具备IM临床特点的患儿(MP组)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并与21例EBV感染相关IM的患儿(EB组)比较。结果:MP组与EB组比较,除发热及异形淋巴细胞升高持续时间、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其它症状及体征相似(P〉0.05);病原学检测:MP组血MP—IgM(+)、EB—VCA—IgM(-);EB组血MP—IgM(-)、EB—VCA—IgM(+)。结论:MP可引起类IM,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IM十分相似,易误诊,必须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急性期免疫功能状况,分析EB病毒(EBV)合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IM急性期患儿34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30例比较;进一步分析HCMV阳性IM患儿与阴性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率的差异。结果: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CD4^+、CD19^+显著降低(P〈0.01)。HCMV阳性组CD3’、CD8’较HCMV阴性组高(P〈0.05),CD19^+降低(P〈0.05)。结论: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EBV合并HCMV感染可加重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婴幼儿期多为隐性感染,并且这种感染状态可能持续终生[1],一般对机体是无害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若感染延迟至学龄儿童或少年时期则可能表现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约占此种病例的20%-50%[2],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学者推测急性IM可能会永久的改变或减弱宿主机体的免疫应答[3],更可能是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主要发病起源[4]。  相似文献   

6.
张文杰  唐世孝  王健 《西南军医》2009,11(2):188-192
目的探讨EB病毒,H.pyloficagA基因、vacA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三者关系。方法以病理活检确诊的胃癌病人为实验组(46例),癌前病变(包括肠化生、萎缩性胃炎、非典型增生等)病人对照组(43例),胃镜下取胃癌组织,采用PCR体外扩增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中EBV—DNA,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阳性病人做PCR体外扩增,并用PCR法进行H.pylori cagA和vacA基因检测,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对照组2例,阳性率为4.6%(2/43);实验组10例,阳性率为21.7%(10/46)。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aGC(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和EBVnGC(EBVnegative gastric careinoma,EBVnGC)在年龄、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EBV阳性率高于女性(P〈0.05)。(2)等级统计分析表明,EBV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高中低分化胃癌演变过程中呈正相关(r=0.25465,P=0.0160)。(3)实验组H.pylori感染率60.9%(28/46),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37.2%(16/43),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肠化生、胃癌各组织中H.pylofi与cagA和vacA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5)H.pylori、H.pylori cagA、vacA阳性和阴性在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病理类型方面H.pylori、cagA、vacA阳性和阴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6)相关性分析表明EBV感染与H.pylori cagA呈正相关(P=0.0287,r=0.23199),与H.pylorivacA无相关性(P=0.8094,r=0.02595)。结论(1)EBV感粢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EBVaGC好发于男性。EBV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胃癌演变过程中呈正相关。但EBV感染与胃癌病人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2)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类型相关,但H.pylorl感染与胃癌病人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3)胃癌发生中EBV感染和cagA的表达呈正相关,与vacA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进行疱疹病毒病原学快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未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分别取其泪液或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HSV)1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和EB病毒(EB virus,EBV)的核酸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9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有54例检测出疱疹病毒核酸,检出率为60.0%;发病后首次就诊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疱疹病毒核酸的检出率为94.7%,明显高于多次发作后就诊的患者(检出率为34.6%),2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病后首次就诊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感染的主要病毒为HSV1、EBV和HSV2,多次发作后就诊的患者感染的病毒主要为HSV1和HCMV。5种疱疹病毒中HSV占病毒检出数的74.0%,上皮型角膜炎中疱疹病毒核酸的检出率为30.6%,基质型角膜炎中疱疹病毒核酸的检出率为95.1%,基质型角膜炎中疱疹病毒检出率高于上皮型角膜炎(P<0.001)。上皮型角膜炎中HSV1病毒的检出率和平均拷贝数明显高于其他病毒;基质型角膜炎中HSV1、HSV2病毒的拷贝数明显高于其他疱疹病毒拷贝数。结论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应尽早进行核酸检测以明确疱疹病毒类型及拷贝数,检测结果为进一步的抗病毒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鼻咽癌患者咽拭子中扩增EB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由Epstein和Barr发现的一种人类疱疹病毒,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B病毒与低分化鼻咽癌、Burkitt’s淋巴瘤、Hodskin’s病、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EB病毒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从5例鼻咽癌患者咽拭子中扩增出EB病毒DNA,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鼻咽癌患者咽拭子由昆明医学  相似文献   

9.
EB病毒感染及C-erbB-2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癌组织中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 EBV)感染与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患者石蜡标本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1);免疫组化法检测EBV阳性胃癌(EBVaGC)及EBV阴性胃癌(EBVnGC)标本C-erbB-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15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检测到21例EBER1阳性;EBVaGC组C-erbB-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EBVnGC组(P<0.05).结论 EBV感染可能上调了癌基因C-erbB-2表达.  相似文献   

10.
黄萃  许佳平  李纲  努尔陶 《武警医学》2004,15(10):776-777
近年来 ,随着临床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的不断提高 ,病毒性肝炎除甲、乙、丙、丁、戊和庚 6种肝炎病毒感染和巨细胞病毒 (Cylomegalovirus,CMV)、EB病毒 (Ep stein Barrvirus,EBV)感染外 ,可能还存在尚未被发现的致人类病毒性肝炎的其他致病因子[1 2 ] 。Nishiz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EB病毒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否有关及EB病毒(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LMP-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不同分化类型胆管癌组织和15例胆总管囊肿组织中EBV LMP-1的表达.结果 EBV LMP-1在胆管高、中、低分化癌中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低分化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的表达.高分化癌与中分化癌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且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与LMP-1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换新  赵荡 《武警医学》2008,19(8):690-692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C-er B-2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I);免疫组化法检测EBV阳性乳腺癌(EBVaBc)及EBV阴性乳腺癌(EBVnBC)标本C-er B-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13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检测到15例EBERl阳性;EBV-aBC组C-er B-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EBVnBC组(P<0.05).结论 EBV感染可能上调了癌基因C-er B-2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李劲松 《人民军医》2014,(12):1275-1277
埃博拉病毒病(EVD)又称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的人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其病死率可高达90%。EVD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地区。EBV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再通过接触等途径在人际间传播、蔓延;大蝙蝠科果蝠是EBV的自然宿主。目前,EVD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药物,病情严重者需要重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4.
易庆军 《西南军医》2011,13(4):698-7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的典型表现,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例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认识病毒性脑炎的CT特征,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13例,EB病毒(EBV)脑炎6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3例HSV脑炎均累及颞叶和脑岛,单侧受累者11例,双侧2例,6例EBV脑炎均累及双侧基底节核团,其中4例累及双侧壳核,随访病变消失,另2例累及双侧豆状核和尾状核,随访仅见尾状核病变消失。结论:HSV脑炎及EBV脑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判断EBV脑炎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39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咽峡炎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儿童多发.近年IM在成人中发病增多,空军总医院自2000年3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成人IM 3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发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62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于住院当日采集 2ml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检测。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阳性率最高 ,分别为 3 0 .5 %、2 7.4%,其次为柯萨奇病毒(CVB)、EB病毒 (EBV) ,分别为 11.3 %、6.5 %,埃可病毒 (ECHOV)为 4.8%,副流感病毒 (PIV)及流感病毒B(IVB)均为 1.6%,流感病毒A(IVA )为 0 %。结论 提示腺病毒 (Ad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柯萨奇病毒 (CVB)、EB病毒 (EBV)是最主要的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1997-04,广东省高明市某电子厂发生一起肝炎爆发流行,经甲-戊型肝炎病毒、CMV、EBV病毒标志物及lq?VDNA一PCR检测,证实为TFV(TmsfusionTransmitted Vims,TTV,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爆发流行,兹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4年10月—2019年10月90例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组,以年龄、性别配对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人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CD3+、CD4+、CD8+数量及EBV-DNA水平.结果 病例组CD3+、CD8+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感染EBV致IM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引起外周血中CD3+、CD8+浓度升高,检测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对IM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感染艾滋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就会逐渐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弱、丧失,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