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的分析,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找出职业危害特点,提出职业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结果电焊烟尘、锰尘、二甲苯、乙酸丁酯浓度以及噪声声级超标,是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50%(9/18)的焊接检测岗位电焊烟尘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级和Ⅱ级,56%(15/27)的焊接检测岗位锰尘危害作业分级为Ⅱ级和Ⅲ级;噪声测量岗位危害作业分级为Ⅰ~Ⅲ级;高温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结论该汽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应改革生产工艺和引进先进设备,加大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目的 ,是为了加强劳动保护和科学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卫生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 86)、《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 44 85、GB12 3 3 1 90 )以及运用噪声指数法[1],对某市机械系统职业危害的现状进行了分级调查与评价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某市机械系统企业 (厂 ) 2 9家 (国企 2 0家 ,集体 4家 ,私营 5家 ) ,共计有毒有害作业岗位 599个 ,其中粉尘作业岗位13 4个 ,毒物作业岗位 13 5个 ,噪声作业岗位 3 3 0个。1 2 方法  各工厂生产环境作业岗位粉尘、毒物和噪…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减少或避免轮胎制造企业职业病的发生提供对策依据。方法对某轮胎制造企业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在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接触情况的条件下,对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并根据分级结果提出管控措施。结果接触噪声作业的岗位的密炼机主机手、压片机手和开炼机手的等效声级分别为87.00、86.60、89.40dB(A),危害分级为Ⅰ级,模具处理和打磨不良岗位等效声级分别为90.20、90.30dB(A),危害分级为Ⅱ级;接触高温作业的岗位硫化机操作员和模具处理员WBGT指数分别为31.40、30.30℃,危害分级为III级。结论密炼机主机手、压片机手和开炼机手岗位的噪声危害为轻度危害,模具处理和打磨不良岗位的噪声危害为中度危害,硫化机操作员和模具处理员岗位的高温危害为重度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摸清淄博市主要工业企业的噪声危害状况,探索噪声作业危害的分级方法.方法选择淄博市7个主要工业行业的22个工业企业为调查研究对象,测定生产性噪声强度和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按照等效连续A声级的大小对噪声作业岗位进行分级.结果淄博市主要工业企业噪声作业点以纺织、冶金、机械制造和水泥建材的噪声强度较高,Ⅱ级以上噪声作业岗位占46.1%.结论噪声作业可以用等效连续A声级来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一种气动甩油装置替代风枪吹扫作业,解决汽车发动机制造过程中,中心对称性工件残留物清除时的噪声危害问题。
  方法  对汽车发动机制造热前加工线变速箱轴盘齿吹扫作业岗位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测定、比较气动离心降噪技改前后作业岗位个体噪声和工作场所等效噪声声级。
  结果  变速箱车间热前加工线轴盘齿吹扫作业岗位和气动甩油装置作业岗位定点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93.0±3.8)dB(A)和(77.1±0.8)dB(A),噪声声级平均降低了(15.9±3.9)dB(A);个体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97.9±4.0)dB(A)和(82.5±2.4)dB(A),噪声声级平均降低了(15.3±4.7)dB(A)。技改后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噪声声级均低于技改前(P < 0.01)。噪声危害作业分级均由Ⅲ级(重度危害)或Ⅳ(极重危害)降低至Ⅰ级(轻度危害)或0级(相对无害)。
  结论  气动甩油装置利用旋转离心力实现了汽车发动机中心对称工件降噪除油,基本消除了传统压缩空气吹扫作业的噪声危害。“离心降噪”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汽车制造业噪声治理方案,具有创新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6.
对某汽车制造企业钢材掉落收集和飞边废料周转岗位噪声状况进行现场调查,检测降噪技改前后相关作业岗位等效噪声和个体噪声接触水平。结果显示,隔声处理后,钢材掉落收集岗位个体噪声声级平均降低了14.5 dB(A);优化作业流程管理后,飞边废料周转岗位个体噪声声级平均降低了26.1 dB(A);噪声作业分级均由Ⅲ级(重度危害)降低至0级(相对无害);噪声聋发病率风险降低31%。提示隔声装置是汽车制造业普遍采用的降噪措施,针对减少碰撞的作业流程优化管理是从根本消除高强度生产性噪声的极佳措施,是汽车制造业降噪措施中优先考虑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ICMM风险评估模型和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在某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和噪声危害评估中的应用,为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石材加工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天津市某石材加工企业为调查现场,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监测和噪声声级测量,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粉尘和噪声暴露岗位的健康风险,比较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 该企业主要采用的原料是天然大理石荒料,针对粉尘的工程防护措施较为完善,但是未设置工程降噪设施,工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意识较差。关于粉尘危害,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和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的评估结果显示,各大理石粉尘危害暴露岗位的风险比值均为1级;ICMM模型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大板切割岗位的风险比值为1级,其余岗位均为2级。关于噪声危害,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的结果显示大板切割岗位的风险比值为2级,其余岗位均为3级;ICMM模型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大板切割岗位的风险比值为4级,其余岗位均为5级;我国有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显示,大板切割、抛光操作和补胶打磨岗位为1级,其余岗位均为2级。结论 3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均能用于石材加工企业的粉尘和噪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汽车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为汽车制造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制提供对策。方法依据国家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监护技术规范,对金华市某客车生产企业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卫生检测,对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企业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标率为25.93%;噪声强度超标率为58.82%;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11.11%。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噪声职业禁忌证8人;电焊工尘肺观察对象3人,但未发现有疑似职业病病例。调查结果分析提示,冲压、焊接、打磨和锯木等岗位为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岗位。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较重,应以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岗位粉尘、噪声治理为切入点,不断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9.
2017年度某市50家汽车制造企业主要工种(冲压、焊装、涂装、装配、机加、打磨、热处理等)的噪声水平统计分析显示,常见工种8 h等效声级最高为锻造(92.5±3.7)dB(A)、最低为热处理(79.8±10.3) dB(A),不同工种噪声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244,P0.001)。噪声达标率最低为锻造(8.33%)、最高为涂装(81.97%),不同工种噪声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54,P0.001)。按噪声作业分级标准,存在极重危害的岗位有打磨、冲压、装配工种,重度危害的岗位有锻造、焊接和涂装工种,中度和轻度危害各工种均存在,各工种噪声作业分级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96,P0.001)。提示汽车制造业常见工种中,以打磨、装配、冲压和锻造工种接触噪声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噪声监管和干预的重点岗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上海某大型造船企业噪声危害的检测结果及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估,为大型企业防治噪声危害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3月,依据噪声测量标准检测作业人员噪声接触水平,并依据噪声危害作业分级方法评估作业人员噪声危害作业等级。结果 本次对该造船企业149个接触噪声岗位开展了定点噪声检测,对17名冲砂工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进行抽样,其中122个检测点合格,噪声检测总体合格率为73.5%。定点噪声检测中26个打磨工作位噪声8 h等效声级(LEX,8h)结果全部超标,范围在89.1~96.0 dB(A),其中1个打磨作业点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轻度危害,18个打磨作业点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中度危害,7个打磨作业点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重度危害;9个空压机巡检位噪声检测结果中有1个噪声检测值> 85 dB(A),LEX,8h为92.7 d B(A),岗位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为中度危害;钢材预处理、电焊、装配、机房巡检等岗位的噪声声级均<85 dB(A)。17名冲砂工个体噪声检测结果 LEX,8h全部超标,噪声声级范围为94.3~96.4...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天津铁路辖区某车轮车间生产性噪声特点进行分析,确定该车轮车间噪声重点关注岗位,为该企业进行噪声治理、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于2018年9月识别该车轮车间噪声作业岗位,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上述作业岗位进行检测,根据噪声作业8 h等效声级测定结果,确定噪声危害作业级别。结果现场调查显示,某车轮车间噪声作业点超标率为9.8%,存在2个轻度危害作业点,1个中度危害作业点,1个重度危害作业点。结论某车轮车间的噪声状况应引起用人单位高度重视,针对存在噪声隐患的作业点应及时为生产工人配备相应噪声防护用品,保障作业人员听力安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检验,运用定量分级法对某汽车刹车片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苯酚、甲醛、氰化氢、氨、苯等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为0级(相对无害),外缘磨床、钻孔机为噪声Ⅰ级(轻度)作业,多刀切割机为噪声Ⅱ级(中度)作业。该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需加强噪声作业关键岗位的防护措施,预防职业病发生。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佛山市某密封式铅蓄电池装配整改项目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整改效果。方法采取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检测分析、定量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烟)、二氧化锡、乙酸乙酯、丙酮、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正己烷、氢氧化钠、硫酸及噪声等。检测显示,人槽作业岗位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烧焊、装模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LEX,8h)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作业等级(噪声、化学物)为I级,组装区各作业岗位均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结论该项目属职业危害严重项目,职业病防护效果符合职业卫生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了解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噪声危害现状,为大容量燃煤机组噪声危害防控管理提供依据。选择某电厂2×1 000 MW燃煤机组工程为调查对象,对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进行检测,采用个体噪声剂量计对主要接噪岗位进行等效声级噪声强度检测,对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及现有噪声危害防控措施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果显示,74个检测点中61个点(82.4%)噪声强度超过85dB(A)。24个岗位个体噪声检测显示15个岗位(62.5%)属噪声作业,9个岗位(37.5%)噪声个体检测结果超标。纯音听阈测试检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HL 5例,占3.8%(5/130),未检出疑似噪声聋。提示,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噪声危害严重,企业应制定并实施听力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电子企业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其危害程度,找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制定治理对策。方法职业卫生调查和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按国家职业卫生有关标准要求进行评价。结果检测的化学物质浓度合格率为94.4%,砷化氢浓度为0.11mg/m3,超标3.7倍。88.9%的噪声检测点噪声声级符合要求,63.6%的检测岗位个人噪声剂量符合要求,36.4%的检测岗位个人噪声剂量超过85(d B)A。高频电磁场/超高频辐射、X射线电离辐射水平合格率100%,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合格率100%。微小气候相对湿度和风速合格率100%,温度合格率9.1%,照度合格率100%。通风罩控制风速合格率100%。结论砷化氢浓度超标岗位有毒作业分级为Ⅲ级,属高度危害作业,限期治理。噪声超标岗位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级,属轻度危害,但噪声危害已显现,应加强个人防护。微小气候温度不会影响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岗位劳动环境评价以往大多数只考虑单一有害因素,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岗位环境质量。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岗位劳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上海某橡胶轮胎厂。1.2材料和方法 按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噪声作业分级(LD80-86)、高温作业分级(GB4200-84)、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1997),运用模糊数学基本理沦,对某橡胶轮胎厂多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分级结果。1.3分析 收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某汽车改装厂迁建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标准,对该项目在生产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法进行检测、分析评价。结果有85.7%焊接岗位电焊烟尘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检测27个噪声作业岗位,噪声分级13个为0级、13个为Ⅰ级、1个为Ⅱ级;检测照度作业岗位18个,均不合格。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石油采油管修试厂生产过程中噪声产生原因和控制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噪声措施。方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噪声作业分级、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力测试。结果采取控制油管输送、移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性噪声措施后,工作场所噪声强度降低了2~9 d B(A);通径岗位、维修岗位接触噪声8 h等效A声级由85~89 d B(作业分级Ⅰ级,轻度危害)降低为85 d B(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试压拧扣岗位由95 d B(作业分级Ⅲ级,重度危害)降低到88 d B(作业分级Ⅰ级,轻度危害)。纯音听力测试发现试压拧扣岗位1人语频听阈提高。结论采油管修试过程中产生较高的噪声,会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控制油管输送、移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性噪声措施,是控制采油管修试过程中噪声危害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整车制造厂噪声危害调查和检测,分析现场环境的噪声危害情况,并将噪声岗位进行分级,确定噪声危害的重点岗位,为汽车制造行业的噪声危害治理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CEL-633噪声频谱分析仪测量现场环境,用CEL-352个人噪声剂量计测量个体噪声强度,按岗位噪声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评价是否超标及评估噪声作业级别。结果工作场所共检测88个点,噪声强度为66.4—105.4dB(A),有34个点噪声强度≥85dB(A),噪声强度≥85dB(A)占38.6%其中焊接车间和总装车间≥85dB(A)的检测点数占车间测点数的比例较高;共对35个岗位进行评价,其中有29个岗位噪声超标,占82.9%。对作业人员进行噪声分级,噪声危害主要集中在Ⅰ级(39.9%)和Ⅱ级(22.9%),但涂装车间的吹扫工为Ⅳ级作业,属于极重危害。结论该汽车制造厂噪声危害严重,需采取隔声降噪工程控制措施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来防控该行业的噪声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识别、分析某汽车生产车间整体搬迁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预测其危害程度,指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出防护对策建议。方法采用检查表分析法和类比法相结合的预评价方法。结果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噪声、高温、焊接弧光、苯、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类比检测结果提示,接触噪声作业的43个岗位中,13个岗位8 h等效声级超过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检测岗位超标率为30%。3个岗位接触电焊烟尘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接触限值要求。焊接车间2个作业岗位接触一氧化碳的短时间浓度和4个岗位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项目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